天府石犀有何特别之处?

如题所述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天府石犀。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传李冰治水时,曾造五头石犀厌水精。成都博物馆也有一头石犀,它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形状似犀,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卷云纹。

体型巨大的犀牛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和艺术研究价值。石犀憨萌的外表莫名让人觉得可爱,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

“萌牛牛”刚出土时,全身是“病”,令人揪心。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其余部位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缺失等多种病害,情况之复杂,保护难度之大,实属罕见。

2013年初,石犀保护有了初步成果,为了让广大市民能够提前一睹神兽风采,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石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展览。

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暂存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犀移交给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经过文保人员的系统救治和科学保护,神兽终于重见天日,脱离了潮湿和病变,现在健康又神气地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世人见面。

天府石犀的额发掘:

1973年,成都市政府于今天府广场北侧修建电信大楼,在挖地基时,掘得一石兽,当时的文史专家认为,电信大楼工地属于五代时期宣华苑的范围内,石兽可能是宣华苑瑞兽门前的石狮。但因石兽太重,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未能移出,留于原处。

2010年,由于成都市政建设的需要,电信大楼拆除改建四川大剧院。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12月16日,石兽露出真容,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根据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时代特征,专家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和使用年代当在秦汉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