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居住着多个民族部落,到了夏商周时期,这里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为“巴”。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shen jing)王五年,秦灭巴国,置巴郡。汉朝巴郡改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先后更名为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由于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在隋文帝时期又改楚州为渝州。

北宋徽宗时期,宋国子博士赵谂被人密告,说他在渝州蓄意谋反,朝廷顾虑“渝”有“变”的涵义,所以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禅登基为帝,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至此重庆成为直属中央管辖的直辖市。

扩展资料:

重庆地势

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重庆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

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56%。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有“山城”之称。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2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重庆市,简称“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

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既以江城、雾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辖38个县级行政区;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101.79万,地区生产总值20363.19亿元; 有中国火锅之都、中国会展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之称。

扩展资料

1、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又名“抗战胜利纪功碑”、“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2、朝天门

重庆朝天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渝中半岛的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是重庆以前的十七座古城门之一。南宋时期宋朝定都临安,即今天的杭州,那时有圣旨传来是经长江到达朝天门,所以才有了朝天门这个名字。

3、金佛山自然保护区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07°00’107°20’,北纬28°50’9°20’,总面积41850公顷。保护区于1979年经四川省革委会批准建立。

第2个回答  2019-08-22
重庆得名,始于南宋。

公元1189年,偏居江南,苟且偷生的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某一天突然心灰意冷,决定提前让位,宗室赵惇戏剧性的被选中。

唐宋时期,皇家宗室一般都会象征性的“遥领”一块封地作为“食邑”,但也仅是一种荣誉加衔,并不具有实际管辖权。南宋,由于中国北方早被金人占领,宗室“食邑”多选择“川峡四路(即四川)”辖区内某个地方二级政区城市。地方一级政区城市通常为“路(省)”行政中心所在地,直接隶属朝廷。宋代的“州”分为“都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六等,重庆当时叫恭州,是地方二级政区中最末等的“军事州”,曾是宗室赵惇“食邑”的象征性封地。

赵惇刚升恭王,接着就被选秀做了皇帝(即宋光宗),自然高兴得忘乎所以,遂将“恭”改名“重庆”,意欲“双重喜庆”之意。按照礼制惯例,赵惇曾经“食邑”的象征性封地,跟着鸡犬升天成为“潜藩”之地而改称“府”(即重庆府),以示尊号。不过,因“恭州改重庆府”属“最末等军事州奢府名”,有尊号而无尊位之实,所以仍标旧制,重庆府原有属县并未因改府而升其地望为次赤、次畿,重庆及属县依然隶属奉节“夔州路”管辖。

本以为,这是一个“双重喜庆”,结果却是一场国家悲剧!

这个赵惇,不仅不忠不孝,历史口碑极差,更悲剧的,还是个精神病。史书载,此人“性好猜忌”,只做了2年皇帝就疯了,成为天下笑柄。宋绍熙五年,其父宋孝宗病死之时,他竟然也不去服丧,这在古代可谓是大逆不道的恶行!天下人都在看赵家的笑话,导致国家局势不稳。赵家宗室赵汝愚、赵彦逾等人被迫秘密联络,发动宫廷政变,废除了赵惇皇位,由他儿子赵扩即位,即宋宁宗,改年号庆元(1195年)。不久,这短命皇帝赵惇就一命呜呼了。 “重庆”在宋代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悲剧还没完,赵惇这个即位的儿子宋宁宗,又是一个智障,史书载,宋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宋朝江山,一直被外族韩侂胄、史弥远2个权臣操控。

国家就这样被玩过来玩过去,宋朝赵家最终灭亡已是历史必然!所以说,重“庆”其实是国家和个人的一场重“悲”。
第3个回答  2007-07-30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 濮、苴、奴、宾、共、(rang)、(dan)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郭沫若先生对此有诗赞曰:“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涪都”。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
第4个回答  2013-07-21
大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后,巴族的一支为了躲避商朝统治者的压迫,向西迁徙,经酆都涪陵,最后来到重庆。他们看见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江州(今重庆的市中区)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交通又便利,于是以此为自己的活动中心。
在西周时期,以江州为首都成立了一个以巴族为主体的奴隶制国家——巴国。巴国最强盛的时候,北到陕西汉中,西到宜宾,东到巫峡,南至贵州北部。
隋朝初年因嘉陵江古时曾叫渝水,重庆改称渝州。
宋徽宗因为渝州平息了赵 “谋反”事件,改渝州为恭州。
1198年,南宋孝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赵敦封在恭州为恭王,同年又继孝宗位当上皇帝,共有两重喜庆,他下令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一词沿用到今。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嘉陵江蜿蜒其间。今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将万县、黔江、涪陵两市一地所辖行政区域划入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
重庆从周初巴国定都江州到现在已有3000年历史。如果从禹娶涂山的传说算起,更在4000年以上。但“重庆”作为地名出现在史籍上却比较晚,已发现的记载“重庆”这一地名的正史文献时间,最早的是《宋史》“光宗本纪”和“地理志”。关于重庆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帝王“潜藩”(指皇帝在未即位前的封地。宋制:在即位后均升为府等)而名。重庆在北宋时为恭州,南宋光宗继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禅为帝,于是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是为“重庆”得名之始。二是合取两地的地名为
名,因重庆位于绍庆与顺庆之间,即取双“庆”之意为府名。至于重庆简称“渝”,则因重庆曾三度为渝州州治(隋开皇元年至隋大业三年,唐武德元年至唐天宝元年,唐乾元元年至宋崇宁元年)而得名。
在殷周时期,重庆属以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直到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大将张仪灭了巴国,重庆地区才统一到秦国版图之中。秦中央政府在原巴地设置巴郡。汉承秦制,西汉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在全国设置了监察地方的13个“刺史部”。这13部虽系监察区域,但却成为后世地方政区州、郡、县三级制的滥觞。重庆地区属益州刺史部。
隋统一全国以后,实行郡县二级制,在今重庆地区共设7郡20县。到唐太宗时又划分全国为10道,分道监理地方事务,今重庆地区分属剑南道、山西道和江南道。除“道”这种监察系统之外,全国实行郡(州)县二级制,重庆地区在唐中期大致设置13州(郡)48县。宋代在重庆地区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基本依照唐制,但在名义上和层次上有不少变化,例如改唐时“道”为“路”,由于“一路之事,无所不包”(《文献通考·职官考》),故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一改隋以来的州县二级制为路州县三级制。
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全国共设置了10行省,重庆地区属四川行省。在省以下辖路、府、州、县,废除宋代军监制度。今重庆地区共设置2路1录事司2府9州21县3长官司1安抚司和2军民府。明代不称“行省”,而称“布政使司”,其下仍设府州县三级制。今重庆地区属四川布政使司,分置重庆府、夔州府,下设3州25县。清代又改布政使司为省,今重庆地区属四川省,到清末重庆地区共设2府2直隶州1直隶厅及2州1厅24县。
民国三年在重庆地区设东川道,共辖36县,其中达县、宣汉、渠县、开江、万源、大竹等县不在今重庆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西迁重庆,1939年定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今重庆地区直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驻重庆市)的川东行署区(驻北碚),包括壁山、万县、涪陵、酉阳4专区全部及大竹专区的梁山、垫江2县,其时重庆仍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虽改重庆为四川省的地级市,但直到1958年重庆还是计划单列市。1983年国务院再次决定将重庆市列入全国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