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千年古刹的三次劫难具体有哪些?

曾有人说,少林寺也经历过“三起三落”,其依据就是少林寺在历史上遭受过三次较大的破坏,随之又有三次破坏后的重建...

“周武灭法”

  人们通常认为,少林寺历史上遭受过三次较大的灾难: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的“周武灭法”,一次是唐代末年的武宗李炎时期的“会昌毁佛”,最后一次发生在近代,1928年春军阀混战时期,被称为“二八火厄”。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前两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即遭受破坏的不止少林寺一家,最高统治者出于对一个宗教的好恶而毁天下之佛,灭天下之法,所有的寺庙都逃不过。由于两位当朝皇帝名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周武灭法”与“会昌毁佛”被并称为“二武灭法”。

  先说“周武灭法”。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盛行。北魏孝文帝不仅为跋陀和尚建起了少林寺,而且制定了相当优厚的政策,扶持佛教的发展。魏宣武帝的爱女永泰公主都到少林寺削发为尼,更别说无数俗家男女对佛教与寺庙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据史料记载,到北周、北齐时期,天下僧侣的人数已经快达到当时人口的一半了,仅洛阳城周围就建有寺庙1370多所。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咏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北朝何尝不是如此。

  北周武帝宇文邕当上皇帝不久,他的妻子李皇后就进寺出家为尼了,接着,先后又有五位后妃相继出家。后宫的“空虚”,大概还没有令宇文邕有过多的担忧,但他发现国家的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库也跟着空虚时,终于坐不住了。这时,成都一个名叫卫元嵩的还俗和尚和道士张宾一起上表武帝,建议“省寺减僧,并自还俗”,武帝于是下令群臣辩论佛、儒、道三教之孰优孰劣,借以废斥佛教。但事与愿违,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笃信佛教,这次讨论最后不了了之。武帝不甘心,公元前574年的时候,他再次大会群臣,让道士张宾当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辩论两教优劣是非,智炫和尚据理力争,连武帝本人也无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两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两百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下。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毁佛运动中,少林寺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有的隐迹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拥挤的佛门胜地转眼间只剩一派萧煞之象。今日少林寺内有座唐人立写的《少林寺碑》,上面记载:“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可见这次灭法,少林寺被破坏的十分严重。6年后,北周静帝宇文阐看到社会笃信佛教、道教积习难改,就让坚持下来的和尚道士都重返寺观,并且选派能工巧匠,首先为少林寺各殿重新塑立了佛像,请当时的名僧惠远、洪遵二和尚共同住持少林,少林寺才又兴盛起来。

  大业之火与“会昌毁佛”

  确切地说,大业之火与前面提到的少林寺历史上三次较大灾难并无直接联系,但根据历史记载,大业年间的这把火引发的似乎正是少林寺遭遇的第一场火厄之灾。联系在近代所遭遇的更大也是最大的一场灾难“二八火厄”,后人的目光很容易就被聚集在一个“火”字之上。中国建筑多用木结构,寺庙对火自古就有着天然的惧怕,因此当有人故意放火的时候,带来的灾难往往就更大。

  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朝已经将近尽头。在少林寺网站的寺院历史大事记中,列有这样一条:“大业十四年,天下大乱。少林寺为山贼所劫,塔院被焚,灵塔尚存。”后人研究北魏时期少林寺平面布局时,也认为在今少林寺的西塔院一带,原来建有埋葬跋陀的“遗身定塔”,隋代大业末年,“群贼以火焚之,不燃,远近珍异”。唐人的《少林寺碑》上也记载:“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从记载来看,这把火是乱世之中的“贼”所放,所造成的后果十分明显,不过这“贼”的身份却很难分辨。有人说就是打家劫舍的山贼,也有人说,这贼就是王世充,当时他出兵抢劫了拥有不少土地的少林寺,受到了少林武僧的沉重打击,王世充就生出毒计,放起火来,将寺内殿宇烧毁大半,也正是如此,13棍僧才愤而营救唐王,打败了王世充。

  大业之火究竟由谁而引现在不得而知,但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很快帮助少林寺重建了寺院,抹去了这场火灾所造成的创伤。220年后,另一场更能造成更大创伤的灾难悄悄地接近了少林寺,这就是“会昌毁佛”。唐武宗会昌年间,国内几经内战,人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纷纷出家入寺。唐武宗就传下旨令,内容与北周武帝如出一辙,要让僧尼还俗。据《中国佛教》一书记载,当时全国拆毁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多所,还俗僧尼达26万多人。从数字和毁寺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唐武宗的做法远比北周武帝更绝,这次灭法运动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被称为“会昌灭法”。

  幸运的是,这场对整个佛教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的灭法运动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少林寺,有学者认为少林寺在暗中受到了皇室的保护,也可能与寺僧的努力有关。但对少林寺来说,由于全国佛寺的普遍受损和佛教所受的打击,习惯上仍将“会昌灭法”视为一场灾难。两年后,唐武宗驾崩,继承者迅速下诏恢复佛寺,急风暴雨般的“毁佛”运动终于结束。

  石友三火烧少林寺

  穿过金壁辉煌的少林寺天王殿,绕过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大雄宝殿后的藏经阁和两侧的钟、鼓二楼还保留着一些残柱断壁,这就是“二八火厄”的遗迹。来过少林寺的游客们大多知道“二八火厄”的含义,“二八”就是指1928年,“火厄”自然指火灾。1928年的这场大火,给少林寺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1928年前后,北伐战争已经开始,军阀混战尚未结束。这年春天,盘踞在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因此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

  根据记载,当时樊钟秀的残部和少林寺僧众都已经逃离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悉数付之一炬。一时间,少林寺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四处躲藏的僧众们在山野中遥望寺院惨状,又不能前去营救,无不悲痛欲绝。石友三的部队离开少林寺之后,全寺僧众急忙回寺灭火抢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堂、山门以及地藏殿、白衣殿等殿宇。

  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全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浩劫,据说,此后蒋介石来游少林寺时,也不得不发出了“石友三太坏了”的愤懑之情。在建国前的岁月里,由于战争频繁,民生凋敝,少林寺仅仅能够维持山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3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净供法衣,取给公府”。所以,跋陀应该是少林寺的开山祖师。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海路抵广州,最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也就成了禅宗祖庭。

  北周建得三年(公元574年)5月27日,武帝废佛,少林寺被毁。大象年间(公元589—581年)北周静帝恢复佛教,流亡外地的少林寺僧众又回到少林寺,少林寺复兴,并改名为陟岵寺。隋文帝崇尚佛教,仍改回少林寺之名,赐田100顷。

  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为秦王李世民助战,博得赏识,晋爵封官,赐庄田40顷。自唐初至开元年间(公元618年—714年),在唐朝诸帝的护持下,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妙楼香阁,俯映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楼台殿阁凡五千余间,僧徒达两千余人。一时高僧云集,帝王游幸,文人忘返。少林寺作为唐朝王家大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元朝是少林寺的中兴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命曹洞一代宗师福裕大和尚主持少林寺,统领全国寺院。“震旦之少林,其西竺之灵山乎?少林寺再次成为海内名刹”。

  明朝,少林寺的武术已显赫于世。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少林寺多次派遣僧兵,协助朝廷抗击倭寇有功,屡受嘉奖,并获得盛大重修。明代的王子先后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为僧。明末少林寺因曾经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而遭到起义军的报复,以致在40年间,屡受劫难,异常冷落。

  清朝康熙帝重视少林寺,亲手题写了山门的匾额,今天我们看到的挂在山门前的“少林寺”就是康熙帝的真迹,也是镇寺之宝。乾隆十五年游幸于此,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词:“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1928年,军阀石友三一把火烧了少林寺,二百多间殿堂,以及珍贵文物俱化为灰烬,少林寺自此残垣断壁,再次败落。

  新中国建立后,少林寺得以恢复。“文革”期间又遭毁坏。电影《少林寺》取景时均是在未被毁坏的前殿和后半部分。1983年,少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此后,香火极旺,现在,有文武僧人200余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