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正的隐士吗

如题所述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出自孔子的"古训"
其实隐者本无大小之分,退而隐,原本已然抛弃了红尘俗事,哪管的旁人指指点点?!又怎会在意是大隐还是小隐?!这和禅宗的佛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中的是内心清静的本质,而不是出家在家的形式
愿能结芦山野,退而隐,依木闲坐,隐而狂。
何时能,披发仗剑破门去,采菊南山香满襟。
也有人说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至于出处,我只知道是魏晋时期民间流传的,好像没说出自那本书吧!有的话可能也是魏晋以后的了呵呵
也大概是句俗语,古已有之,所以要追究是哪一个人最先说的,恐怕不易。不过从白话意义上说我想可能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归纳出来。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4
一、是。因为从他们的诗中可以读出他们所想陶渊明一向喜欢纯朴的乡村生活。
陶渊明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两次选择。第一次他选择“伪善”,讲忠孝、讲信义。第二次,在经过几度出仕的尝试以后,对世俗和官场有了深刻认识。他选择了隐居。在隐居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当初的 出仕他说是家贫。这从他的诗中也反映了出来。
然而他也是为了追求理想。只是世俗和官场的腐败、黑暗使他不得不选择隐居。他的归隐跟他执着于自然关系密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就反映出丘山、田园对官场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这里面有“自然”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
他早期学的是忠孝、信义、不废弃儒学。可以说是执着于名教。后来的归隐是执着于自然。他质性自然,带气负性的为人是根本不可能与世俗腐败风气相结合的。何况仕途充满了机诈和险恶,归隐对他来说是无奈之举。
二、人物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03
中国古代有很多隐士
庄子
陶渊明
竹林七贤
等他们并非真正想作为隐士而隐居
有的是社会黑暗,战乱频仍
有的是不得志
有一句话这样说:有道则显,无道则隐。
这么说来并没有真正的所谓隐士,而是迫于外在压力下的假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03
真正的隐士不多,他们都在深山更深处,或者生长在古代
第4个回答  2013-08-03
会有吧
有人归隐山林,有人就隐与于闹市中
我就很想
却不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