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视镜为什么能在晚上看见东西

有什么原理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夜视技术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外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夜视器材,可分为直接观察(如夜视观察仪、武器瞄准具、夜间驾驶仪、夜视眼镜)和间接观察(如微光电视)两种。红外夜视技术分为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和被动红外夜视技术。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技术,对应装备为主动红外夜视仪。被动红外夜视技术是借助于目标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来实现观察的红外技术,它根据目标与背景或目标各部分之间的温差或热辐射差来发现目标。其装备为热像仪。热成像仪具有不同于其它夜视仪的独特优点,如可在雾、雨、雪的天气下工作,作用距离远,能识别伪装和抗干扰等,已成国外夜视装备的发展重点,并将在一定成度上取代微光夜视仪。
  1、微光夜视技术
  目前,微光夜视仪在国外正广泛装备部队。它分为像增强微光夜视技术(直接观察)和微光电视(间接观察)两种
  (1) 像增强技术
  像增强微光夜视技术是通过带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其工作原理为:首先将进行光电转换,然后用微通道版(MCP)增强电子信号,最后进行电光转换。
  在50-60年代,由于多碱光电阴极、光纤面板、微通道板(MCP)和负电子亲和力(NEA)光电阴极的诞生,该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它克服了主动红外夜视的致命弱点,所以,它一出现,便成为夜视领域的发展重点。它逐渐代替了较早应用的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占据着统治地位。迄今为止,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产品于6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它采用光电阴极、光纤面板耦合的级联式像增强管,1966年美军在侵越战场使用,于70年进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第二代产品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采用多碱光电阴极和微通道板(MCP)的像增强管.
  (2)微光电视
  微光电视是像增强管和电视摄像管相结合的微光夜视系统。它诞生于四十年代,七十年才迅速发展起来。它具有成像面积大、直观性强、连续性、远距离多点多人观察等优点,目益广泛地用于监视、侦察、探测、制导、跟踪等方面, 国外已装备30余 种。典型产品有法国的坦克用的 "卡纳斯特 "微光电视系统 、美国的直机用UVR-700 型昼夜两用电视跟踪系统、英国的海军用 V0084型微光电视系统 、瑞士的2704型远距离 ( 观察距离为10公里 ) 微光电视摄像机等 。
  目前的微光夜视装置仅能提供单色的图像,而利用彩色图像会有助于目标 识别,使识别速度提高30 %,识别错误减少60%.
  2、红外夜视成像技术
  红外夜视技术先后经历了早期的主动红外夜视成像技术和现在的被动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探测器最早是用单元探测器,后来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分辩率而发展为多元线列探测器,现已向多元面阵红外探测器发展。相应的系统已实现了从点探测到目标热成像的飞跃。
  (1)主动红外像转换技术(近红外区)。

  (2) 被动红外夜视技术(中、远红外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微光夜视镜的原理是像增强技术只是简单的把微弱的光放大了,而红外夜视镜是把肉眼不可见红外线转为肉眼可视的可见光并加以放大,红外线夜视仪也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式的,是通过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进行照射,此种夜视仪往往成像是最好的,但也最易暴露,一种是被动的,就是只利用周边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通过放大后显示出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04
只要有微弱的反光或亮光,都能看见
第3个回答  2013-08-04
夜视镜有两种,一种是微光夜视镜,一种是红外夜视镜。
  微光夜视镜是把微弱的光放大了,而红外夜视镜是把红外线转为可见光。
  红外夜视镜又分两种,一种是主动式的,一种是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就是夜视镜发出一束红外线,照到物体上再反射回来,相当于手电筒;被动式的则是把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线放大转化为可见光。
  所以,在完全没有光的情况下,微光夜视镜是看不到东西的。如果没有红外源的话(大多数能产生热量的东西都能成为红外源,如生物、车辆、火焰等),被动红外夜视镜也是看不到东西的。
  而主动红外夜视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到东西。不同的夜视镜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微光夜视镜适合野外有星光或月光的时候使用。
  因为夜视镜只显示单色,而它的显示屏是绿色的(你可以注意到很多仪表的显示屏都是绿色的),所以你看到的是绿色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