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入伏啊?三伏又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我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第一个10天为初伏,今年7月20日入伏。俗话说:“伏雨难求”,有关“伏”的气象谚语很多,那么什么叫伏呢?伏是指:冷的阴气潜伏下去,热的阳气当会盛行,表示这个时期是一年里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9
就是 到了热时候了这里的“伏”是什么意思?根据《史记正义》释义:“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可知是借指盛暑季节。
  历书上的“三伏”日期是怎样决定的?
  古代我国的记年、记月和记日,都采用干支记法。“三伏”的推算方法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定为“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开始(所谓“秋后一伏”)。
  例如:2006年的“三伏”计算方法。
  今年的“夏至”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辛巳日’(公历6月21日),往后数第三庚日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庚戌日’(公历7月20日),这一天就是‘初伏’。
  农历的七月初六日‘庚申日’(公历7月30日),这一天就是‘中伏’。
  农历的七月十六日‘庚午日’(公历8月9日),这一天就是‘末伏’。到农历的七月二十五日,就是‘末伏’的最后一天。今年的三伏共30天。
  因为必须有秋后一伏的算法,这样有的年份“三伏”就为40天。例如2005年的“三伏”就是40天。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
  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的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夏至”时节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广大地区,虽然白昼最长,但因春天刚过,地面上积累的热量还不多,因而近地面的气温还不可能立即升得很高;到了“三伏”期间,尽管白昼比夏至时稍短了些,但毕竟还是日长夜短,阳光直射点仍在北半球,地面上白天接受的热量大大多于夜晚散失的热量,使地面积累的热量越来越多。一般说来“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它正处在“大暑”节气期间。由于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又有一些差距,但是各地在一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不一定是在“中伏”,甚至不一定都在“三伏”。
  “三伏”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农历历法推算的。假如按照公历计算就简单了,它有一定的规律,这里分析了十年的“三伏”的公历日期,请看下表:
第2个回答  2013-08-09
中国节令名,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又称伏天、伏日。入伏就是开始进入夏天的意思.分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统称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初伏10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10天后出伏。伏大体处在公历7月12日~8月18日之间,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基本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伏天主要出现在梅雨带北移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期。这时天气晴朗、高温、少雨、干燥,为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但高温和伏旱也给一些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1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2014年第一个庚日是6月28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8日,所以2014年从7月18日开始入伏,中伏为7月28日~8月16日,末伏8月17日~8月26日。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