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历史中考经典题

最好是题和答案

28 . 阅读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 共 15 分 )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自中原地区往东、往南的发展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区域经济迅速崛起。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材料一 : 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摇篮和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白居易的《忆昔》描述唐朝经济状况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 :
材料三 : “一碗水,半碗泥”。这是黄河中游水质的真实写照。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
材料五:青藏铁路将于 2006 年 7 月试运行,预计到 2010 年进出青藏地区 75% 的货运量将由该铁路承担。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比较唐朝之前的西汉与之后的南宋两个朝代,我国对外贸易主要物品有什么变化?( 3 分)

问题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以小麦、杂粮为主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以什么为主食呢?( 2 分)

问题三:山西和山东的“山”是指图 8 中的什么山脉?山西省的简称是什么?( 2 分)

问题四:结合材料二、三,说出治理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关键的措施。( 2 分)

问题五:依据材料四,分析:与 1985 年相比, 2000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影响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哪些因素在增强?( 4 分)

问题六:结合材料五,谈谈青藏铁路的开通对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2 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9
2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共 8 分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代相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材料一:孔子曰 : “仁者爱人”、“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我国唐朝注重吸纳外来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全面辉煌的文化特点,为世界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三: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英勇抵抗,奋战不息。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反侵略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铸造了铿锵的民族魂。
问题一:材料一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 ? ( 1 分)

问题二:结合材料二,唐朝高僧玄奘到哪一文明古国求取佛教真经?( 1 分)

问题三: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请列出抗日军队的名称。( 3 分)

问题四: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1 分)

问题五: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2 分)

27 . 阅读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 共 13 分 )
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已成为我们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主旋律。
材料一:
图 4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图 5 隋朝中央行政系统表
材料二: 1640 ― 1688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政权。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依然实行专制统治。
材料三:
问题一: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秦朝、隋朝分别实行了什么新的政治制度?( 3 分)

问题二:材料二中英国的“新政权”是通过哪一法律文献确立下来的?“新政权”属于资产阶级的哪一政体?( 3 分)

问题三:概括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为反对专制统治,仿效西方民主制度先后进行了哪三次重要的探索实践?( 3 分)

问题四:结合材料三中的图 6 ,说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图 7 中的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利?( 2 分)

问题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基本标志。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 分)
第2个回答  2015-12-09
历史历届典型中考题

1、(安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 )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蕴涵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请你完成以下汉字字体的演变图

( )-金文-小篆-( )-楷书、草书、行书。

2、(四川 内江 )填空题 公元前138年( )奉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3、(四川 内江)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 )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汉武帝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为( )。

4、(四川 内江)清雍正时,为军事上的需要,在宫中建立( ),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5、(四川 宜宾)情境问答 。唐朝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象征从此步步高升,并题名他壁留念,被称为“雁塔题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新科进士及第”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内容?这一制度创建于我国哪一朝代?

⑵概述这一选官制度在唐朝时的积极影响。

6、(江苏 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7、(四川 宜宾)图说历史 按要求回答问题。

下图反映的是古代一条重要的商路路线。长期以来,这条商路被人们称为什么?简要说明其开通的重要意义。(2分)

8、(广东 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

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l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出现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书法,甲骨文,隶书。

2、张骞

3、“半两”铜钱 五铢钱

4、军机处

5、(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6、(1)答: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①“长策”指科举制度。②影响: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1)名称:“丝绸之路” 意义:沟通东西方的交通;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

8、(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如学生只是照抄材料一,酌情给分。)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如学生仅从造船技术方面作答,酌情给分。)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