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桥梁的有哪些

我要写一篇关于桥梁的实习报告,就写兰州市区的桥。主要的它的结构,外形。要专业一点的。

兰州的桥梁9座,分别如下:
1、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2、兰州雁滩黄河大桥
兰州雁滩黄河大桥享有兰州黄河“第一彩虹桥”的美誉,全长816米,桥型为三跨连续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桥,桥面宽31米,西引桥长75米,东引桥长440米,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主桥、引桥、引道、辅道、雨水、照明等组成。该工程结构新颖,技术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型跨度最大的连续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桥,已被列入兰州市"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成对完善兰州市路网结构、改善交通拥挤以及发展沿黄河两岸经济,方便市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3、东岗铁路黄河大桥
东岗铁路黄河桥为3孔53m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全长221.9m,设计载重中-26级,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该桥拱轴采用恒载压力线。拱肋为两片工字形截面,拱上结构由刚架与桥面板组成。拱肋、刚架及桥面板均为30号钢筋混凝土,桥台为石砌,混凝土块镶面。1956年建成,是连接包兰铁路线的重要桥梁。
4、中立桥
中立桥是悬索桥,桥周围的景观很好,不过此桥是个断头桥,并未通车,也是兰州一大“奇”观。由于设计及质量问题,于2010年6月初拆除。
城关黄河大桥,1979年建成通车。
5、小西湖黄河大桥
小西湖黄河大桥采用矮塔斜拉结构,是兰州市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一座互通式立交桥。造型独特的设计是我国第二座预应力混凝土塔单索部分斜拉桥,桥宽27.5米双向四车道,为兰州黄河两岸的交通提供了方便。
6、七里河黄河大桥
该桥位于兰州市七里河,是连接安宁区和七里河区的重要桥梁。桥梁建造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11月,投资540万元,由铁道部第一设计院设计,乌鲁木齐铁路局桥梁工程队修建。上部结构为7跨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挂梁结构,跨径为30M+5*40M+30M,全长276.12M,桥面总宽1840M,车行道12M,人行道各为3.2M;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是当时国内新建的黄河上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
7、银滩黄河大桥
兰州银滩大桥北起安宁营门滩,南至七里河马滩,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斜拉式大桥。兰州银滩大桥全长1 391.41米,桥面宽25.5米,由主桥、引桥、引道三部分构成,由铁道部第一勘探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施工,于1997年3月15日开始修建,2001年8月18日正式通车。
8、西沙黄河大桥
位于西固区钟家河,南连环形路,北接安宁区和中川机场公路,修建于1971年,是连接西固区和安宁区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西固区通往中川机场的主要通道。
9、天水路黄河大桥
桥梁位于兰州火车站前的天水北路,是连接兰州市区与国道312线的重要桥梁,也是通向兰州机场的主要出口。桥梁于1999年3月开工建设,2002年通车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兰州旧时有八景,其中之一是“虹桥春涨”,虹桥春涨是指雷坛河握桥的美丽景观。握桥位于阿干河下游的雷坛河上,即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东侧雷坛河桥处。据《皋兰县志·桥津》记载:“卧桥又名三公桥,在袖川门西二百步,当阿干河口。架木横空,东西十余丈,其下无柱,高五丈。其上覆盖如屋,楹栏齐整,亦匠心之巧者”。《重修皋兰县志·舆地下·津梁》载:“卧(一作握)桥,一名三公桥,又名西津桥,在袖川门外二百步阿干河上。”阿干河源于马衔山,沿途汇集马坡、银山、铁冶、阿干、石佛沟、后五泉等水,于白云观西侧流人黄河。全长44.6公里。古人称阿干河为浩门河,明代有“浩门春涨”景观,即清代的“虹桥春涨”景观。握桥是一座典型的伸臂木梁桥,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对兰州握桥给以很高的评价,说兰州握桥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
兰州握桥始建于唐代,相传是仿“河厉”之制而建的。“河厉”是吐谷浑所建造的一种桥型,它的仿造说明,早在唐代,兰州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经十分兴盛。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兰州握桥的建造,是兰州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

兰州握桥修建方法是:先砌两岸石堤,堤砌到一定高度时在堤岸边横放一根大木,再把7根纵列的大木向上斜置在横木上,纵列大木挑出堤岸两米多,俗称之为挑梁。在挑梁顶端,用一根小横木把7根挑梁贯拴一起。挑梁上又横压大木一根,空隙地方用木块塞紧。这样就垒好了第一层,按同样步骤垒第二层。垒至第四层,两端相隔近7米至10米时,就在两边挑梁上安放木简支梁,再铺上横板桥面,桥就建成。在挑梁顶端的横压木两头竖立柱,用榫接联成一体。在立柱与立柱中间,嵌进挡水板,减少风雨对挑梁的侵蚀。桥面上建桥屋,桥台上修楼阁,使桥梁雄伟美观。桥阁压在挑梁底部,使桥更加稳固,挑梁挑出的长度与木材容许承受的力量很相适应,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建桥者已有明确的力学概念。“握桥”之称最形象的揭示了伸臂木梁桥层层向河心挑出,直接相握的特点。

兰州握桥于明永乐年间重建。清乾隆间因战火、洪水,三坏三修。嘉庆二年(1797年)刘汉捐银3000两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曹晓霞出资补修。光绪十三年(1904年)再修。桥由28根朱红大柱组成桥廊13间,中间3间,两侧各5间。廊柱下端柱头倒挂,雕成桃形,柱的上方有缕花装饰,花栏廊厦。桥头翼亭四角飞檐,卷棚歇山顶,上盖黑色琉璃瓦,造型雄伟奇特,建筑手艺精巧,别具一格。翼亭均有题额,东亭前额“空中鳌背”,阴额“彩虹”;西亭前额“天上慈航”,阴额“新月”。桥呈穹隆特起之弓形,且涂以红色,故称“虹桥”。桥上木植均施彩绘,美轮美奂。雷坛河水经此桥入黄河,入冬河流结冰,冰层逐渐加厚,入春,冰融水涨,片片冰块涌向桥下,水沫飞溅,浪涛轰鸣,水雾氲氤,握桥恰似一弯彩虹横卧在有如云奔烟飘的波涛之上,白水红桥,奇丽壮观,形成“虹桥春涨”景观,引得诗人歌咏不已。曾有《虹桥春涨》诗云:“不凭支柱架虹腰,独卧河干历几朝。桥上行人桥下影,年年来去送寒潮。”又有一首诗云:“春桥春渡观春华,春水春山春景佳。河涨春桥桥春涨,流沙过客客流沙。”

雷坛河是七里河地区汇入黄河的最大支流,握桥曾是沟通城关地区与七里河地区的主要津梁。因为是木结构桥,所以只能行人,不能行车,民国时期,为了能使车辆通过雷坛河,在握桥南侧增修了一座公路木平桥。1952年,为了修通七里河、西固的西郊林荫大道,决定将解放门以西的路段加宽,握桥已影响交通,若保存老桥,另选新桥址,则需拆迁众多的居民房屋。因此决定将桥拆除。当时,许多地方绅士为保存古迹,出面阻拦。后来,兰州市劳动局局长赵子明在现场群众大会上进行说服,拆除工作才得以进行。握桥建筑十分坚固,拆除也非常困难。其横卧木与挑梁都是长10多米,圆径30多厘米的大圆木,横卧木和一层挑梁下衬砌糯米、石灰粘接的大石条。梁木入土部分为防年久腐朽,四周填以卵石、石灰,并设通风口。当时,握桥仍很坚固,木质毫无腐朽,在挖出的梁木上,当年木工所打的墨斗线依然清晰可辨。由于握桥坚固,而新桥施工期限又很紧迫,遂用锯锯断梁木,爆破衬砌的大石条,握桥才得以拆除。握桥拆除后,计划移建于五泉山公园东龙口,因此把拆除下来的砖石与木构件全部编号存放于中山林市建公司空场上。后来,部分构件被挪作他用,而五泉公园当时又无力补充,故未予接收。此后该桥的剩余木料便全部移作别用,唯拆除时所做的模型存放于当时的兰州博物馆内。据1952年拆除时的实测,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
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 年改为“中山桥”。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