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绍兴人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越俗上坟 <aQ5chf7
SE6c3
1 Q*AQYVY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市里看姣姣。清范寅《越谚》:“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 绍兴诸项祭祀,妇女均须回避,唯上坟和祭祖,可让女性参加,故有看姣姣之说。 8wMwS6s:
扫墓的“扫”、非扫除之扫,系祭祀之意,故扫墓又可称墓祭或墓祀。《后汉书·明帝纪》中注汉官仪:“古不祭墓,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月末)、望(月半)、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东汉王充《论衡·四讳》:“古礼庙祭,今俗墓祀。阳春三月,蛰居了一冬的人们。多到郊外踏青兼扫墓,故演成了上坟市。” 2YK2t<EO
绍兴大户人家上坟,雇有—只鼓乐船,一只厨司船,一只六明瓦大船,如房头多而分散,可各雇一只明瓦大船。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杜家上坟,明瓦船达百数以上。他们至约定点汇合,或直驶往目的地。大船前舱有茶炊,由佣人或者嫚操持。中舱分载男女老少,有桌椅、祭器、锭烛、花盆篮,篮内盛放盒锦、绿豆糕,艾饺等。后舱有船椅,可放小马桶,供女眷用。船至半途,停靠一下,各吃一碗稠卤面,或在约定地吃些糕点,以免中午开饭过迟饥饿。到达终点店,年老体弱者及妇女、小孩,有轿备乘。年轻人早已上山去采映山红去了。各家各房须上之坟,均开列在祭簿中,如坟不在一起,遍上一次,约需六七天光景。普通人家上坟,只雇一只中等乌篷船,一般只上一处坟,顺路者也可上二三处,其余在家堂祭。贫穷人家上坟,乘小划船或步行,只上热坟。而不论何种人家,凡新丧之坟,必须在应清明上,并得连上三年。未亡人全身缟素,于焚化纸锭后,扶着墓侧“哭几声”,以示哀伤。 ^.c<b_(=h
清明前夕,坟亲(管坟之人)按例要在坟上压一些土,谓之“淋坟”。大户人家上坟,由各房轮流主持。轮到者称上当年坟,而一切开销,均从祭产收入中支付。祭祀有礼生司仪,男的穿长衫,女的系裙,先祀后土(在墓的左侧),后祭先人。祭品有整方的猪肉、羊肉、全鸡、全鹅、活鱼,也有用混猪混羊(杀白的全猪全羊)的,祭后按人丁分发。主祭者为值年的长辈,要读祭文(每年不变)。拜时有鼓乐伴奏,好事者仿唢呐之声为“老的拜过小的拜,小的拜过老的拜”。祭时,还要向围观者分馒头或烧饼。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但祭祀没有如此讲究。祭希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在船内烧一餐小火炉饭。贫穷人家更简单,祭物只有芽豆、烧纸豆腐干(将豆腐干斜切数刀,每刀只切到豆腐干的一半厚,翻过来交叉斜切如前,在油里一炸,即成烧纸状的豆腐干)等。上罢坟,要在坟顶上压一些烧纸,以示墓主有儿有孙,并非无主荒坟。中午开饭时,先给坟亲送去一壶酒,几碗菜及管坟赏钱,方可动筷。  vUR gR
清明上坟,不能没有艾饺。艾是多年生草本。揉之有清香,叶呈羽状分裂,背面有白色细毛。取洗净艾叶稍煮一下,加入糯米粉,以猪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为馅,捏成僧帽状饺子,蒸熟后即为艾饺。艾性温,味辛苦,有散寒去病、温经止血的功效。清明之后,天气转暖,多雷阵雨。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阵雨浇”之说。上坟艾饺多从茶食店或糕团店购买,但小户人家也有自做的。 ^O,r8K{1n
此外,清明节又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还要戴柳枝编的帽子,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故在上坟时常见不鲜,不以为怪

清明送麻糍 %k~ezn
Io[NN aF|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Y B,c=Wx
在新昌还有清明送麻糍的习惯。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E@yo/S
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新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AAHq/
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分别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 ifu!6_b.
关于送清明麻糍,新县志中有“乡下有些男家给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实”的记载。这是过去的事,现在大多只送过一年就算了。 ^9 ]iUx
做麻糍得先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胀足后淘尽沥干、上蒸桶蒸熟后,放在石臼内捣烂成团后起舂,再趁热拉成厚薄相当的粉团,然后嵌以馅。做清明麻糍时间迟早因用场而异。要上新坟的最早,春分后三天就要做了。 841y"@*BY
做麻糍时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劳力。因此,常常与兄弟叔伯或邻居相约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献身手,既忙碌又闹热。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轮番用捣杵(有檀树和石头两种)用力捣麻糍,还有一人专门负责在捣的时候掭麻糍,捣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热得不时发出咝咝声。主妇和帮忙的女人们也在张罗着烧火上蒸,准备好摊麻糍用的团背(竹笾)、面板以及调理好馅等。在这里最凑热闹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们硬是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等着吃热麻糍。年纪大一点的长辈也大多在那里,抽着烟,喝着茶谈笑风生…… ,B_c
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不少。有豆沙、豇头、油麻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它混合馅,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绍兴称艾)预先剁成碎末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U1T_fiBo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9
  来历: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习俗: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
最简短的回答就是行动。
第2个回答  2021-03-08

清明节主要习俗是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