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飞天梦的有关资料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进入太空;2003年10月,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5年10月,中国成功地发射“神州6号”载人航天飞船;2008年9月,中国又成功地发射“神州7号”载人飞船。
搜集有关中国的“飞天梦”的资料。

一、1992年9月,中央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央审议批准开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研制,并明确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同时批准启动工程第一步任务研制建设。

二、1999年11月,中国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1月21日,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考核了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设施设备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间的协调性。

三、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在轨飞行21小时,于10月16日安全返回,胜利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

四、2005年10月,中国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2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0月16日,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

此次任务,实现了“成功发射、正常飞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任务目标,突破掌握了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积累了人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参考资料2篇(另一篇已经上传):


《神九航天员 为中国梦想而飞》

余建斌 喻思娈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2年08月06日 15 版)


  穿过鲜花和掌声,他们带着梦想出发;

  穿过星光和黑暗,他们带着梦想飞翔;

  穿过飓风和热焰,他们带着梦想落地;

  13亿中国人有着13亿个梦想,三个神九航天员的梦想,托举起中国又一个航天梦。

  只有飞过的人,才知道一飞冲天的背后,需要多少次的振翅待飞。

  一飞冲天 

  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神九航天员,拥抱了中国载人航天历史的许多个新纪录。

  充满风险的太空任务,最长的飞行时间,全新的航天员组合……这一切挑战,让景海鹏无法懈怠。

  46岁的他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位两次飞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宝贵的太空经验,使他当仁不让地成为神九航天员三人团队的指令长。但这也需要他自身素质过硬,独当一面,更重要的是要让整个飞行乘组飞得安全、高效和快乐。

  “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只有满分,没有99.9分。”景海鹏说的,是航天员们共同的信念。

  天地之间的差异,就在于难以模拟,更难以预料。航天员要百分百完成任务,需要克服地面上无法模拟出来的困难。飞天归来的景海鹏说,在地面上把舱内压力服脱下来换成工作服,整个过程也许不到5分钟。而在天上,换衣服实际用了将近50分钟,把衣服从包里拿出来都非易事,“这是发射前没有意料到的。”

  神九任务太空飞行13天,每天计划排得满满当当。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三名航天员有时候甚至工作到了凌晨一点半,吃饭时间总是一推再推,地面人员很心疼,提出压缩工作量。作为指令长,景海鹏和同伴刘旺、刘洋达成共识,即便再晚也要取得更多宝贵的实验数据。

  14年等待一飞冲天,43岁的刘旺或许没想到飞天梦想会以如此高难度、高精度和完美的方式完成。成为第一个“开飞船”的中国航天员,出征前,一向惜字如金的刘旺被问到“手控交会对接有几成把握”时说,“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我不仅相信自己的实力,还相信我们航天人的实力。”

  110米,80米,60米,30米,10米……手柄控制平衡姿态,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刘旺沉着冷静,打出了一个“太空十环”。这个“十环”,比自动对接精度更高,燃料更省,时间更短,仅用时不到7分钟,比自动对接缩短了宝贵的3分多钟。这个过程,也是刘旺克服天地鸿沟,快速刷新对飞船的控制及运动特性的认知,获得精确判断和精准控制的尖峰时刻。6月24日这一天,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向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无数航天人为之不懈的努力,由刘旺完成这临门一脚。

  那一刻,很少喜形于色的刘旺轻轻振臂,难抑内心激动。他眼含热泪,紧紧握住左右两侧景海鹏和刘洋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代表中国女性飞天,1978年10月出生的刘洋也从未想到梦想实现得如此之快。

  太空驻留的日子,刘洋用尽一切办法,完成甚至超出实验的要求。她的心愿很简单:上一次太空太不容易,不能让科研人员在地面研制的东西、心血白白浪费了。

  返回地球,降落伞打开瞬间,飞船返回舱快速旋转、翻滚、摇摆,强大的过载压力,几重叠加的力量,巨大压迫,仿佛要把航天员甩出去。刘洋紧紧抱着开关指令板,抬胳膊、动手指都变得异常艰难。当她顺利将指令发出,报告航天员状态良好时,地面上所有人终于松了口气。

  踏上坚实的土地,刘洋擦干激动的泪水,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说:“我们在太空生活很愉快,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长达13天的太空生活给了三个人巨大的挑战。光是身体上,由于肌肉萎缩和脱水,每个人都轻了10多斤。比起神七任务的三天飞行,景海鹏明显感觉到长时间飞行后,回到地面出舱时,腿很重很重。

  台下十年功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繁重的太空飞行任务,以分钟甚至以秒计,艰苦的地面训练,则以年甚至十年计。

  有人问景海鹏,你已经去过太空,梦想实现了,荣誉有了,载人航天是个高风险职业,还有什么必要重返太空?

  面对无数次被追问的这个问题,景海鹏的答案也只有一个:“航天员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命,更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

  神七任务一结束,他已经从掌声和鲜花中回到训练场上。

  “进取心非常强、素质非常全面、协调配合能力非常强”,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用三个“非常”评价他。

  魔鬼式训练和考核,是外界对航天员训练的评价。景海鹏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从我们入选航天员的第一天开始,你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大小训练,在各种场合的表现都是考核。”这种训练和考核,对景海鹏来说,一转眼就是14年。

  为了当好神九任务指令长,要熟悉任务的各项程序。景海鹏把飞行制定的8份相互关联的手册打开着,铺满在地上。有人来看望他,常常是敲个门,在门口说几句。

  一件小事也许可以折射出景海鹏对自己的要求:去年10月景海鹏应邀回中学母校作报告。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坐在露天的操场上,报告席却设在搭着凉棚的主席台上,他执意不肯。

  “我是来向各位老师、校友报告自己离开母校20多年间的学习工作经历的,应该站着向大家汇报。”最后,他走下主席台,站在操场上整整讲了4个半小时。或许,他把生活中的细节都当做对自己的考验、对意志品质的锻炼。

  等待飞翔其实并不是刘旺的生活主题,他选择的是默默坚守。航天员生涯不是一锤子买卖,等待飞翔的日子,刘旺享受着过程。因为他知道,越远越高的梦想,总不会轻易到来,只会垂青时刻做好准备的人。

  杨利伟眼中的“小老弟”刘旺是我国首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14年后的飞天,背后是14年的坚守。首批14名航天员中,刘旺比其他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小了四五岁。他也是大家公认“脑子最灵光的一位”,不仅因为他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考核成绩突出,更因为他好学肯钻、学习能力很强。至今刘旺仍保持着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纪录。神五、神六、神七,前三次选拔成绩都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连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

  知道自己落选时刘旺会很遗憾,但他觉得失去一次机会,就意味着另一个机会的到来。神五上天时,他在训练;神六上天时,他在训练;神七上天时,他仍坚持训练。

  “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刘旺说,“何况,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不存在艰苦不艰苦的问题。”

  神九飞行任务,刘旺肩负着关键的手控对接任务。这类技术性的训练,需要一定次数的积累作为基础,如此,才能摸索出控制规律。刘旺的训练工作就是坐上座椅,面对程序软件,重复地进行判断操作。在完成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之后,他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为了操作精准,他几乎每天都要和对接机构研制人员、飞船系统专家通几次电话,了解科研人员的设计思路、操作手柄对飞船的控制规律,认真记录每次操作的手感和设备响应状态。不到半年,学习笔记就记满了厚厚一本。

  如此高标准,使得刘旺的操作精度不仅超出工程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胜过了自动交会对接的精度。

  在太空,刘洋面对的环境与男性一样。在训练中,标准也是一样的。

  太空的挑战并不会因为性别而改变。成为首批中国女航天员,刘洋需要用两年的时间总结、学习首批航天员摸索、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她明白,无论是飞行员还是航天员风险系数都很大,一次成功,并不代表次次成功。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要我上我就一定会上。自己随时准备着。”刘洋说。

  她深知自己的责任。2010年5月正式加入航天员大队,到神九6月首飞,两年来,她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短短两年就要飞天,这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要在两年时间里浓缩两位搭档14年的训练知识,除了更刻苦、更勤奋,别无他路。因为热爱这个事业,刘洋耐住了这份艰苦和寂寞。除了单调乏味的生活,更大的挑战是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现在,她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在8倍于自己体重的重力压在身上时,依然保持头脑清醒,正常操作。

  刘洋用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神九任务进入太空初期,由于操作动作多,她出现了短暂的不适,空间定位不准确。但她没有惊慌,平静下来后,仔细回想在模拟器训练时的方向,不断地调整,克服了太空环境中的一道道障碍,成为首朵在太空绽放的中国玫瑰。

  1+1+1远远大于3

  飞向太空前,景海鹏代表神九三人乘组说,“我们坚信是最佳组合。”三人之间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彼此就能心领神会。神九任务,三名航天员实现了1+1+1大于3的承诺,没有辜负地面上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磨合。

  神九发射前3个月,当宣布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人成为一个飞行乘组后,三人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景海鹏提出,三个人是一个团队,1+1+1等于3不行,必须做到1+1+1远远大于3。

  有过飞天经历的景海鹏很清楚,在地面上,三个人在一起十几天可以很轻松地度过,但在太空十几天的工作,相互关心、相互照料,相互提醒、协同非常关键。

  景海鹏为了让刘洋尽快地适应情况、熟悉任务,训练中途,他会在刘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提问,让她说说某个工作原理。即使在课余时间见了刘洋,他也会抛出一堆问题考刘洋。他曾多次对刘洋说,在地面多掌握一门技能,多掌握一点知识,就会为任务增加一点安全。

  每次训练完,不管再晚,三个人都会聚到航天员大队的小接待室,进行一天训练的回顾总结分析,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认真梳理,把一切有可能失误的情况杜绝。

  “航天员除了自己独当一面,相互之间的包容非常关键,所以一定要全身心融入集体。通过训练不断磨合、配合,我们的默契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对方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彼此之间就能心领神会。”出征前景海鹏曾如是说。

  无论是地面还是太空中,神九三名航天员做到了一起商量,一起考虑,一起协同。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指令操作,发令者的手一定放在电板上,只有另外一个人说正确,发令者才可以按下按钮。

  “我们一起在飞翔”

  坚守事业的人更懂得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可贵。

  景海鹏一直记得弟弟在神七飞天前对他说的一句话,“哥,你尽忠,我尽孝”。他深深地感到家人这么多年,是怎样用行动默默支持着自己。作为一名航天员,他也许无法完全尽到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6月儿子中考,考试三天景海鹏正好在太空。6月24日,和家人第一次天地通话时,他的儿子特地来到飞控中心,很自信地告诉爸爸,“放心好了,都准备好了。”后来景海鹏才知道,儿子在通话后立马就赶回去复习准备第二天考试,他是用自己的行动让远在太空的爸爸放心。

  不了解或者初次接触刘旺的人,会觉得他内向,话不多,语调总是很平静。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这是刘旺的生活哲学。在单位好好训练,训练结束回家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帮爱人做点家务,帮孩子辅导功课,一切都近乎平常甚至平淡。神九发射前,刘旺也只是向妻子表示,这次可能要上天,让家人做好思想准备,不要太担心。

  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说起母亲对自己的牵挂,刘旺会突然哽咽。当手动对接完美实现那一刻,刘旺饱含热泪,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令所有熟识他的家人和战友都动容。天宫中难得的轻松休闲时刻,三名航天员开展了翻跟斗比赛,刘旺创下连翻12个太空跟斗的纪录。

  即将从天宫一号撤离的前夜,刘旺突然变得感性。住了10多天的天宫一号这个太空之家让他如此留恋,他不愿意休息,看看这里,摸摸那里,“游”遍了每个角落。每一寸空间,每一个物件,他都想把它们一一藏在心底。他写下了对下一个航天员乘组的祝福:欢迎你们来到天宫一号!

  从太空回来,刘洋发现自己更容易流泪了,“经过这次飞行,很多感情变得很纯粹。远离地球,有很多很多感情会变得异常清晰。离开地球,才会更懂得地球家园的可贵;离开了祖国,才能体会祖国的重要;离开了亲人才知道亲人间的牵挂。”

  刘洋知道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她刚来时体能储备不是最好的,为了帮妻子提高体能,每天晚饭后,丈夫利用航天员们每天吃完晚饭6点到8点之间空闲,准时陪伴刘洋加训。两年来,航天城的逃逸塔成了他们最好的见证人,不管是寒冬酷暑,他们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下大雪的日子,洁白的地面上留下年轻夫妻俩一圈一圈的脚印。

  温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太空,刘洋用女性细腻的感情和笔触,代表三个航天员在天宫写下:“工作人员辛苦了!晚安!”她在回复地面的短信中说,我们一起在飞翔。我们的心和所有航天人一起飞!她想用这样的方式向在地面24小时值守,不眠不休的工作人员表达心中的谢意。

  一个插曲十分有趣。当飞船返回地面,所有人都急切地想一睹中国女性飞天第一人的芳容。当刘洋出舱时,她绯红的面颊让很多人误以为是化妆后才出舱。

  其实,刘洋的心情甚至更为急切,她想让所有关心支持她的人放心——她的状态非常好,中国女性有能力执行航天任务。不过,飞船落地后的姿势,把刘洋留在最里侧。狭小的空间伸个胳膊都困难,而航天员需要做好一切检查和准备后依次出舱。那天天气炎热,穿着厚厚的航天服和保暖内衣,刘洋热得面颊绯红,不过,却也是更添喜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1-06
1992年9月,中央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央审议批准开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研制,并明确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同时批准启动工程第一步任务研制建设。
第3个回答  2023-06-18
中国的飞天梦是指中国的航天事业,自1956年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已完成了一系列宇航员、空间站、探月和深空探测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和科学成果,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形象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飞天梦的:1.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2.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于2003年发射进入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3.2013年,中国成功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送入轨道,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雏形。4.2019年,中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任务,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着陆、巡视和探测。5.201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进入建设新阶段。6.2020年7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深空探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国的飞天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全人类探索宇宙和发展科技的共同愿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在航天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探索,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人类前途共同做出贡献。
第4个回答  2020-03-12
是从颜黄子孙的时代有一名出了名的人他拿出一个椅子放在地上往椅子上绑了许多小火舰,还从椅子的两边各绑上了两个大风筝,然后他让人点火,接果艘的一下飞到了天空中消失不见了,后来人们在一个月球纪念着这个伟大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