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刘文静的死因

如题所述

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

蒙冤被杀

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平反昭雪

贞观三年(629年),已经继位为帝的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其官爵。 

天宝六载(747年),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刘文静也位列其中。 

轶事典故:

刘文静早年常与裴寂同宿。面对城头烽火,裴寂叹息道:“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我们当如何保全自己呢?”刘文静却笑道:“世途如此,时事可知。形势是可以预知的,你我二人相处投合,又何必忧虑贫贱?”

拓展资料: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产。

早期事迹:

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为仪同三司。他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

(参考资料:刘文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1

刘文静的死因是裴寂,杀人的是高祖。秦王府不露声色的出去了政治上的绊脚石,还落了个好名声,一箭双雕。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劈砍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

拓展资料: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文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14

死因是裴寂,杀人的是高祖。秦王府不露声色的出去了政治上的绊脚石,还落了个好名声,一箭双雕。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劈砍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拓展资料: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李渊起兵后,刘文静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杀死,抄没其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27
大家都知道,在太原时候,李世民最先和刘文静谋划造反。在这个时候,刘文静以李世民为主子的。但在太原起义开始后,刘文静发现李渊才是真正的起兵的首领。为求富贵和功业,于是刘文静倒向李渊,以李渊为主公,立下不少功劳,只为求得李渊的赏识。但没有想到的是,李渊更加偏爱裴寂,对他不冷不热,很平淡。这一点,刘文静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只认李世民为唯一效忠的主子不一样。后来,因为裴寂的受宠信和高墌兵败被解除官职而对皇帝不满。刘文静发现秦王府也没有自己的地位,王府里已经有长孙无忌了,首席谋士也被房玄龄取代了。因此自己愤懑不满,他自恃功高,和裴寂做义气之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结果是刘、裴之争严重影响了朝廷,刘文静过多表现了对皇帝和裴寂关系的不满。这些使得皇帝对刘文静的态度直转而下。

另外,唐武德元年,唐军兵败高墌也是刘文静之死的一个因素。这次战役唐军输得很狼狈,唐军军士死伤惨重,数位大将战死或者被俘虏。要不是薛举暴毙,搞不好西秦就打到长安去了,李家天下能不能坐稳不清楚,但肯定会面临一场灾难。首先,皇帝不满意,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处置了对失败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刘文静等人。要不是因为刘文静是领导核心成员之一,有免死金牌,刘文静说不定就被杀了。李世民肯定也不满意,那是当然的了。不管兵败是谁引起的,是谁的责任,不管兵败有什么接口(拉肚子托兵事于文静),但失败了就是主帅的责任。李世民当然不爽,打破了自己常胜将军的名声。因为,在立太子后李世民急需要军功,建立自己的政治威望和声望。刘文静的轻举妄动,是李世民的算盘落空,使其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境地。

由于刘文静长期担任李世民的军事副官和早年两人的关系不错。当时在朝廷,大都也认为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有可能和李渊一样,对刘文静针对裴寂之争很反感。刘文静和裴寂的针锋相对的无谓争斗,这会让人感觉是他李世民在幕后推动刘文静和裴寂之争。在这个时候,甚至这个武德年间,李世民对裴寂至少在表面上是很尊重的。这样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这对李世民本人以及秦王府政治前途是很不利的。因此,此时的刘文静在政治上,被政敌裴寂打压,被皇室所厌弃,已经成为秦王府的绊脚石。

在秦王府内,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已经完全取代了刘文静的地位;在朝中宰相萧萭等大臣也给予秦王不遗余力的支持。而且,刘文静自恃才华很高很傲慢,看不起房玄龄这些人,。因此,此时的刘文静对于秦王和秦王府反而成了一个障碍。

不然,在裴寂的言论之后,李世民求情的言辞显得很不妥当,不符合常规。试想,李世民不会看不到他上书的那些言辞很不妥。这些言辞是求情?那是求情的语气和说辞吗?就算李世民意识不到,长孙无忌那帮秦王府的谋士肯定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借刀杀人,这也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既然靠裴寂的力,还无法达到目的。那就火上添一把柴,借高祖的刀杀了刘文静。

死因是裴寂,杀人的是高祖。秦王府不露声色的出去了政治上的绊脚石,还落了个好名声,一箭双雕。这才是政治上的上策。

刘文静只能自己哑巴哑巴吃黄莲,临死之时只能叹: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11-15
我就是刘文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