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教的朋友指点,人活着的意义,有想过这方面的朋友给的意见到

有的人说,为了亲人,有的人说,为了爱情,有的人说,为了朋友?
其实我觉得,人结婚,怕自己在20--50岁之间寂寞,人生小孩,怕自己在50---80岁之间寂寞和生活问题,人交朋友,怕自己有困难时没有人帮助,人穿衣服,怕自己与众不同,人要扫墓,是因为怕自己年老时儿女不孝,是说后一代知,要孝顺对上一代好,有钱也好没钱也好还正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给别人看的,从满足自己的内心和想法,反正怎么做都是为了自己。所以没有义意的事一直重做着啊
总结,人活着的意义是怕死,为了活着而活着
上面是我的看法,不知对不。

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各不相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释迦牟尼佛在 《妙法莲华经》 中告诉我们,他之所以传授佛法,就是为了能够令众生获得无上的智慧。佛的智慧、觉悟的智慧。我们为什么非要有这个智慧呢?因为没有这个智慧我们会痛苦。唯有这个智慧能够解决、免除我们的痛苦。
世间人们也有快乐、也有痛苦。其实我们所说的快乐,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准确的说应该是痛苦的缓解,而且是短暂的缓解。比如我们吃饭时候很快乐,那是因为缓解了饥饿,缓解了我们对美食的贪欲之苦。假如这个欲念我们并未满足,它就是痛苦的。
又如富有的快乐,不过是贫穷的缓解。如果金钱真的能够带来快乐,那么就不该有那么多有钱的人自杀。他们太痛苦了,以至于认为相比之下死亡或许更快乐。当然相比较而言,贫穷更让人痛苦,这也是事实。
人们绝大多数寻求的快乐都是如此。寻求痛苦的解脱。
佛法则不然。佛法探求的是这个痛苦的根源在何处。假如这个根源没有找到,那么痛苦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即使有短暂的缓解,就是我们说的快乐,也无法永远保留。
痛苦是如何来的?它是从一个误会来的。从一个错误的认知而来。佛法叫这个为无明 。《圆觉经》 讲: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 。
我们错误地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而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想到的。就是我们的心。这身心相加就构成了“我”。这个“我”就成了最为切实的依靠。有了“我”的认知,接下来自然就会有了“我所拥有的”就是“我所”。我所喜欢的、我愤恨的、我反对的、支持的、我相信的、不相信的等等。这都是“我所”。
有了这两点。我和我所。一切痛苦就产生了。经云: 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我喜欢的,但得不到,就会痛苦。“我”想拥有娇、妻美眷,但得不到,就会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我”仇恨什么,却无法毁灭之,就会痛苦。甚至这一切我都厌倦了,想找个法子能够让自己不痛苦,想成佛成仙,追求不止,一样产生痛苦。
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如果能够暂时缓解一下,就是我们称为的欢乐了。当然这个欢乐难以持久,不会永恒。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欢乐。真正的欢乐应该是如同金刚一般,坚固不坏的。真正的快乐不假他求,本来既有,无人能夺,不会增减,恒久不坏。如果需要借者什么努力、什么条件才能实现,那么肯定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本来就有的,而且不会变异,否则就又会变成了痛苦的缓解。
如果真的有这种快乐,而且是我们本来就有的,那么它在何处,我们如何体会不到呢?
这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屏障。把快乐障碍了。我们用“我”和“我所”把本来就有的快乐给阻碍了。如同拥有无数财富的人,却拒不认为自己是这些财富的主人。我们错误的认可了一个身体和心灵、于是放弃了原本圆满无上的快乐。
或许有人会说,真的吗?这个快乐真得由我们的五欲更快乐吗?真的比美味、(男、欢、女、爱)、财富珠宝更令人快乐?是的。这个快乐比前面说的一切五欲快乐来的更好,更完美。因为它没有限制、没有负累、是自由的、没有开始和终结,圆满无缺、永恒不变。而且不会带来一丝痛苦。
这个快乐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更是我们还背负着种种阻碍和枷锁的时候无法想象的。就如经典中讲的: 何况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但可以保证的是这个快乐源泉绝对要比言语所能形容、允诺的一切都更加完美,更加圆满。
虽然这个世界还不时有那么些许快乐让我们感受,可是你是不是不知为什么还会觉得:真的受够了。这里简直就是如同着火的房子一样令人不安和痛苦。我们该如何解脱这种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呢?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非常清楚地指示了直捷的方法: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断除“我”和“我所”,清除这个凭空设置的障碍,那么真实本性就在这里,丝毫未动。
如何断除呢?这个障碍是凭空设立,并无真实可循,本来没有,本自虚幻。如同空中幻化的花朵,本来就不存在 。《占察善恶业报经》 讲: 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曀,如梦,如电,如云 。 都是变幻不定、虚幻不实的。
对治这个虚幻不实的障碍我们该怎么做呢?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 知幻即离 。你只要知道它、观察它、了解它。认识到它的性质本不存在,不是真实。自然后面会远离这幻化的一切。远离这幻化所带来的一切影响。自然而然逐步摆脱它。
我们平时很在意“我”的思想。它这样想,我们就这样,它推理我们就承认、他忆念我们就重视、它渴望我们就认同。这一切我们只要了解观察,认识它、远离它。不支持它、不认可、不认同,甚至不在意它。枷锁会逐渐脱落。一切自然显现。
唯心识观 中地藏菩萨讲: 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 ………… 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
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随我们身口意所有造作,都应该观察、追究其从何而来。我们会发现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心念。所有境界的苦乐、悲欢都来源于心念。否则不会有人看圆月而伤感,有人看圆月而心悦。凡是我们内心的所有心念、感受、思维、判断,我们都一一审视。
随时问我在想什么?感受什么?慢慢就会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虚幻不实的妄念,因为它随时变化、随生随灭、生灭不已。根本没有一个永恒、固定。
未完待续。
【转自地藏论坛 禅净双修无上宝(4)-金刚大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2
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
从客观角度来讲,你说的道理基本是对的,但是呢,动机不是很对。
人确实会有各种各样的怕,也不排除有人为了你所说的怕,去按你说的对待别人。
但是更多的人这么做,是因为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有自己的这些种痛苦,才这么做的。
在你还未证得罗汉果的时候,是破不了我执的,当然一切都会从“我”的角度出发。
人活着并不都是为了自己,当然,让你做到一切都为了别人,那也不太现实,那是圣人们的心量。一半为了自己,一半为了他人,我觉得还算是比较合适的。修行人,应该尽量减少为自己,增加为别人。

为什么修行就应该减少为自己,增加为别人,我就不多说了,三言两语说不明白,你可以看看佛法方面的解释。重要的一点,将心比心。
第2个回答  2011-10-12
为了此世的快乐所做的任何行为,是世俗的追求,也是大多数人生的意义,与佛法无关;
为了此世以后不坠入三恶道,修行皈依与业果取舍,也是世俗的追求,但是已经入佛法之门;
为了从本质是苦的轮回当中解脱出来,修行戒定慧三学,是追求自我的究竟利益;
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利益,而追求圆满佛果,是大乘学人的人生意义。
不论为了哪一类目标,都应该珍惜和利用好这这短暂的一生,使其具有实际的意义。
第3个回答  2011-10-11
作为普通人,一般很难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能产生这个问题本身,就很不容易。
众生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不知生命为何而来、为何而去,仿佛迷雾笼罩的山谷,崎岖而行,不见大道。“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一般生灵(六道众生)生存的状态,是在不得见大道的情况下,消极的自在状态。
依照佛理,每个人当前的生命只不过是六道轮回上的一个阶段,就像一个无始无终的多米诺骨牌序列中的一块骨牌,是六道轮回在一个生命中的表现形式。所以,要认识人活着的意义,就必须深刻理解六道轮回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六道轮回是每个生命的自性轮回,因自性无明而生行业,产生现世、转世果报的根源动力,这是不论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均揭示的轮回产生原理。但是对于轮回,或者说生命本身为何而产生,只是任何佛教典籍都不会明示的核心问题,需要深入的参悟,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一些有一定修佛基础的人,也会迷惑于生命的意义的原因。
生命本身,并不是宇宙的特殊现象,而是和一切存在一样,有前因,有后果,有因缘造作,有业力因果。换言之,宇宙的一切皆在轮回。而无明是宇宙的本质(佛,也是宇宙的本质)。不过,有生命形态的轮回,较能够产生对自性的认知而已。而不论六道,还是大乘佛教所细分的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或其它轮回道等,相对来说,人道的生命形态,即不像天道那么容易让生命陷于纯享受福报的惑境,也不像诸恶道那么深陷苦难无法自拔,有较大的可能性,通过认识生命的知识,自我改变,破迷修行,最终破除无明,达到自性觉醒,超越轮回,实现生命的进化升华。这个也是作为人的生命的最终意义。
事实上,不论人是否信佛,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任何生灵在生命过程中都在不断体验,只不过是个程度而已。
以上属个人体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追问

请问下你,那你是做什么啊。到什么境界啊
我还想问下你,这个世上如果有轮回,小孩怎么还能看到死了上个世纪的人啊。
死了的人对还生活在现世的人能做点什么啊

追答

哈哈,你追问的好快。
我修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生命的智慧,不过,破除无明却是个需要过程不断深入体悟的过程。我自己觉得我的道心很不坚定,经常会被无明所染。
这么说吧,没成佛之前,所有的人都像是坐在旋转木马上,看到的世界不停在变化,就好像生了重病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的、虚幻的,不是世界真实不住的本身,所以在旋转木马上论道,也是镜里观花。
一切自性,本来没有所谓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的观念,也就是常说的“法空”。当你有一天觉得自己下了旋转木马,可以照见五蕴空像、诸法空像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离完全破除无明还很遥远,自己不过来到了一个更加大的、不过旋转的更加不易觉察的木马上而已,自己得到的知见,还远未成佛,但是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行在道中了,坚持修行下去,是正确的道路。
至于你所提到的那个小孩那种类似的事情,我也碰到过,也曾经处理过。
死去的人,交流过,但是没见过。
至于死去的人,佛教的一些典籍认为,这次生命终结后,经历中阴界,再行转生,会被业力因缘所牵引,投到符合你业力轮转的刚开始产生的生命中去。至于具体过程,我曾经在一次深入禅定中回溯过去经历过,和佛教典籍有点出入,不过区别不大。

第4个回答  2011-10-19
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世尊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
楼主,人活着是怕死,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因为不懂生命真正的意义!
-------------------------------------------------------------------
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众生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善果,种恶因获恶报。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贪欲、瞋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的肉体上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净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瞋恚、放逸、散乱、愚痴。这六弊净除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即可恢复本来的明朗,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祇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沈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性终无损减,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为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是应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
最好送楼主一句,摘自苹果CEO乔布斯后来在苹果体现出的各种天才,包括慧眼独具的战略思考、艺术唯美的产品设计,多少都有一些他此前参禅悟道的影子。正如《禅者的初心》所说:“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惟一目的。”也许,乔布斯终其一生,都是在实践铃木俊隆禅师的这句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