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陌生人,如何才能迅速打开话匣子?

如题所述

01

“与陌生人交往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这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提问,在所有回答中点亮最多的回复是“打开话匣子”。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社交中新认识的朋友,双方都不知道聊点什么好,面对面尴尬得不得了。能否与陌生人迅速搭上话,有没有“第一句话”能力,往往是衡量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几年前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学院组织了一次学术论坛,我和同学小林被安排接待一个叫武信芳的嘉宾。活动结束后,嘉宾主动提出想让我们带他在学校走一走,想到并肩走着却不知道说什么的场景,我顿时脑袋就大了。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小林开口道:“老师,我非常喜欢您的名字。”然后他们就有了如下对话:

“我的名字?”

“请问是出自《离骚》吗?”

“那小同学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一个话题打开,其他话题随之而来,随后整个散步的过程都很愉悦,嘉宾老师临走的时候还对我们学院的学生素质大加赞赏。

这件事让我对小林十分佩服,网络上看过很多与陌生人迅速拉近距离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当地赞美对方,但是夸赞长相太肤浅,评论穿着不够礼貌,这个时候如果能说上一句“你的名字真好听”,简直是既肯定了对方,又展现了自己。

02

今年我们去云南旅游,去泸沽湖的路上,跟两个河南南阳的朋友拼车。刚见面双方简单介绍完自己之后,场面一度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小林开口:“南阳是不是诸葛亮躬耕那个南阳?”

随即我才想起,课本里有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句子,而这个躬耕地目前还存在争议。这个话题一出,两个南阳的朋友顿时兴致高涨,我们从自己家乡一直说到到祖国各地风情,丽江到泸沽湖的四个小时路程转眼就到了,路上大家都非常开心。

在我又一次夸赞她这种“迅速与人拉近距离”的能力的时候,小林告诉我,其实所谓交往的技巧都是表面的,如果想做一个跟谁都聊得开的人,自己要有足够的积累。

小林说,“我真的很感谢我父母,小时候即使他们工作再忙,也一定抽出时间陪我看书。有一次,爸爸陪我看《小王子》,他说那是大人都看不懂的童话,而我那种‘一定看看大人不明白什么’的倔强劲至今都记得。如果说我有什么比别人优秀的地方,我想一定是父母给我培养了优秀的阅读习惯,阅读增加了我的知识量,如果什么都不懂,再多的技巧也不能给你迅速打开话匣子的能力。”

03

小林的话让我想起爸妈的一对朋友夫妇。

他们夫妻二人都是大学老师,十二岁的儿子是邻里间闻名的“小博士”,去年二胎政策开放后,周围人都打趣他们说一定要再生一个,别浪费了这么好的基因。

阿姨说其实自己挺想再生一个女儿的,但是还是不打算再生二胎。

“成蹊(阿姨儿子)小时候,我们两个会陪他一起写日记,一起看书,现在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我们肯定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不是送到培训班、送到学校就能代替的,所以想了想还是不再要孩子了。比如最近成蹊放暑假在家,非常喜欢看一个叫咪咕阅读《汉字风云会》的节目,我们两个都觉得这个节目很有知识性趣味性,便很支持他看,也一定会陪他一起看。

不要吝啬您的想法,关注我们,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交流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