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们退休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古代官员卸下职务的时候,难免会在心里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事业:年少时的宏图大志是否已经实现,自己拯救了多少苍生抑或是否兼济了天下?早年梦想得到的荣耀、享受和爱情,是否都品尝了它们的滋味?那些青春的热望、那些幼稚的猜想,是否还会闪过苍老的脑海?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退休意味着一个人事业的正式终结,他将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从生活保障上来说,古代官员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官员,晚景都比较不错。朝廷会有正式的退休待遇,同时他们在任期间积蓄的各种灰色收入也足以保障他们过上一个安逸的晚年。

古代官员有“致仕悬车”的做法,既然退休了,就安享晚年,不出来打拼了。汉元帝时的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坐着皇帝赏赐的车子回到家后,就把“安车”(高级轿车)挂了起来,表示自己退隐江湖,不再出山了。这也是一种荣誉展示,那是皇帝赏赐的高级轿车啊!

北宋退休的宰相、郑国公富弼,享有很高的声望,退休后几乎不见任何人,不给任何人关说、办事。他说: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我当官数十年,亲友故旧很多,如果见这个不见那个,“非均一之道”;如果都见,则我的身体又吃不消。他想外出散心,就自己骑毛驴,没有仆从跟随。有一次外出,半路上遇到一个现官的车队,富老躲避不及,又没有及时下驴,被前面开路的隶卒呵斥:你是谁呀?没看见我们首长的车?富弼一边打驴一边躲避说:富弼。隶卒告诉了官员,官员立刻慌忙下轿,给老领导请安。富弼一边给驴加鞭,一边说:好了好了,你们走吧。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当官,但很不顺利,在他去世前15年,都是退休在家的。杨万里在一个地方当官,卸任前,检索行囊,发现居然积攒了一些俸禄,也不多,“仅万缗”。他认为在一个地方当官,走的时候还拿这么多钱是很可耻的,“留库中,弃之而归。”他的夫人罗氏,年过七十,大冬天还每天早上起床,先给家里的仆人们做饭,让他们吃饱了,手足俱暖,再去干活。杨万里的儿子杨长儒,继承了父亲清介的脾性,他曾任广州经略,用自己的工资七千缗,给贫穷的租户交了租税,退休后,什么也不带走。后来有别的官员经过杨家,怎么也想不到,父子两代为官,再清苦也想像不到杨家“采椽土阶,如田舍翁。”

历史上的官员,文化素养普遍较高,退休后,常常著书立说,传播文化。当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员依然关心政事,积极发挥“余热”。

东汉桓帝延禧九年(166年),部长级高官杜密告老还乡。但他常常到地方官府里谈事情,说东道西。同乡还有个官员叫刘胜,退休后,就不问官场之事,“闭门扫轨,无所干及”。

地方长官很烦杜密,就委婉地对杜密说:“现在,朝里的公卿大夫们都夸赞刘胜是个清廉高洁的人啊!”杜密一听就明白了,回答说:

“刘胜是朝廷大官,受到你们地方官员的礼遇,但是,他明知是好事、好人却不表扬、推荐,听到不好的事情也一言不发。为了保护自己,形同寒蝉,这是罪过啊!而我只要发现人才和好的行为,就一定会向你这个父母官汇报,见到违反道义、丧失节操的不良之士,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纠正,使得你能做到赏罚都很公正。你想,你美好声名鹊起,不是也有我的一点微小作用么?”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记载,后周世宗柴荣的亲爹柴守礼从光禄卿的位置退休后,被几个高官的老父亲围绕着,形成了一个叫“十阿父”的小圈子,“恃势恣横,洛阳人畏之”,即使杀了人,照样逍遥法外。

苏辙的《龙川别志》载,八王赵德芳因病退休后,皇帝去看望他时,八王爷问:“叔叔我很长时间没见到皇帝了,现在是谁当宰相啊?”皇帝说:“是晏殊。”王爷说:“这个人名字在图谶里,怎么能用他当宰相呢?”皇帝回去就找了个茬儿,撤销了晏殊的宰相职务。

但从史料来看,史上绝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优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北宋的开国功臣石守信晚年信奉佛教,修行不止;另一个开国大将韩重斌也信奉佛教,晚年还在河南安阳组织民工修建寺院。他们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积功德”,以求好的结果。不过,佛教的因果报应来得毕竟太缓慢了,无法惠及今生今世。而退休官员在老迈之年,难免生老病死,于是就有一些退休官僚迷信道教,希望能够在当下就长生不老。比如,宋太祖时的宰相赵普晚年信道,临死前的一天还去道观祈祷;宋真宗年间的节度使张永德晚年倾尽家产,延请道士跟自己一起修炼,希望延年益寿。求仙问道在宋朝比较兴盛,宋朝的徐铉就在诗中写道:“化剑津头寻故老,同亭会上问仙卿。”可见,当时官员退休以后醉心宗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股风气延续到了明清。顾炎武就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是:“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仙。”

唐朝唐朝大小官员退休,这可是一件大事,政府还要专门为退休的官员举行一个欢送仪式,那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专门给你搞一个大派对,父老乡亲都知道您这叫荣归故里。但是唐朝有一点却比较抠,唐朝官员退休是没有退休金的,只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进行养老。

辽代对退休官员的福利就很实在,他当时就规定年龄大了,不仅要增加薪水,保证衣食无忧,还有授予荣誉性的官爵或者爵位以示尊重,身体有病怎么办呢?国家给派官医随时救治,那就是个人的保健医生啊,这待遇不错吧。还有明朝,明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的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到了明朝中期,业绩特别突出的人可以连升两级,而且能退休之后还可以参加宫廷举办的这个宴会呀祭祀的活动。

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因为遭人忌恨,被勒令退休。徐泰时回到家乡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营建了私家园林,这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留园。同为苏州名园的退思园则是清朝光绪年间曾在安徽做道台的任兰生被弹劾后,回乡归里,在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间(1885―1887年)修建的。他给园子取名为“退思”,意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含义。

古代多数官员文化水平较高,其中不少人喜欢读书、写作。这些人是古代作家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唐宋之后,官员的私人著述几乎都是在退休的时候写成的。比如《归田园居》《归潜记》等名字,一看就是退休官员写的。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徐阶退休以后就著作颇丰,有《经世堂集》26卷、《少湖文集》10卷,另编有《岳庙集》刊行于世。同样,明朝的徐光启主动退休后在天津购买土地,开始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从事农业科学的实验,他还经常往来于田间地头收集华北地区的农业经验,后来写成了《农政全书》。

总的来说对于古代退休的官员来讲,其实他们挺值的,什么大风大浪也都经过了,大世面也见过了,人生也称得上是圆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都是重文轻武的,文人在古代的时候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随着科举制度的流行,很多的文人进入了仕途,在朝堂上任职。但是官员们也有退休的时候,他们退休后的生活也是比较多样的。其中大部分官员退休后会不问世事,颐养天年,修身养性;也有的退休官员会去研究不同领域的事物,也会写一些书之类的。

一、不问世事,修身养性

官员们在官场上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有时候意见不合或者稍有差池,就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的麻烦。终于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内心还是比较满足,在余生的日子里还是想好好过平静地日子。比如宋朝的富弼退休后就过着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骑驴外出的时候,面对过路的官府的队伍也没有在意,也没有在意自己之前的身份,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还有的就直接去求仙问道的,著名的就有韩重斌等。

二、完善自我,继续研究

古代的官员他们额文化水平都是很高的,大多是经过严格的筛选才通过的,他们的文学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官员们在退休后,或许会因为平时比较繁忙而没有时间去钻研自己喜欢的事物,退休后就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像比较著名的就有徐光启。徐光启在退休后就从事农业,种植了很多的瓜果蔬菜,最后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农政全书》。

官员们在退休都会受到不一样的待遇和补助,再加上他们之前的积蓄,其实他们的物质生活是不用过于担心的。退休的官员也会修建自己的园林。总之,古代退休官员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心不老,他们都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