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如题所述

曾任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孙炳文
孙炳文,字浚明,1885年(清光绪11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的城郊魏家山。有兄弟姐妹十一人,孙炳文排行第九。父步蟾,务农为业,家贫寒,生计艰难,常求助于亲友。他有个富绅之家的姐夫为富不仁,偶有求助,辄遭拒斥。孙炳文屡受其辱,因而对之深恶痛绝,并由此对贫富不均的封建社会萌发出不满情绪。

文坛泰斗阳翰笙
追求真理 投身革命
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著名革命作家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八)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罗场镇。原姓欧阳,名本义,又名欧阳继修,阳翰笙是他的主要笔名。

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余泽鸿
余泽鸿,字世恩,名晓野、因心。1903年2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长宁县梅硐乡。
余泽鸿的父亲余淑皋,有田地30余亩,家境宽裕,为人勤朴。其叔余春凯,是长宁县教育界名流,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余泽鸿少年时代受其影响颇深。
余泽鸿少时聪明、勇敢,勤奋好学,秉性正直、刚强,在私塾馆读书时,反对封建礼教制度。一次,见到老师余永隆打、骂学生,他立即据理抗议。

哲学大师唐君毅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以“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理想之人文主义的代表”、“现代新儒家的一代宗师”、“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而享誉海内外学林的唐君毅先生,即是这方沃土毓出的一位学界泰斗。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即农历戊申年腊月26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普安乡周坝村水槽头故居。祖籍广东五华(古之嘉应州长乐县,今属梅县)的客家,15世祖宗禧公始由粤迁川南宜宾(清康熙年间),初为人佣工,后业农置田产于宜宾县城柏(树)溪镇金沙江对面之普安乡周坝,自其曾祖父东山先生始尊儒读书,遂成书香。其祖父树寅公,就塾读书,习八股文,未及冠而病殁。祖母卢氏,苦节一生,1920年谢世于成都,后移枢葬于宜宾故里。

川南农民运动领袖郑佑之
郑佑之,字自申,化名尤痴、张裕如、张荣山、张止民。四川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川南党组织的创建人,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的开拓者,四川党内卓越的领导人,享有“卡尔”、“马克思”、“农王”的美称。1891年3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古罗乡一个封建地主家庭。5岁接受启蒙教育,天资聪颖,11岁读完家藏各类书籍上百册,通晓诗文,被乡人誉为“秀才”。曾在荣县五显庙、自贡珍珠寺就读。15岁考入宜宾县高级小学,成绩特好,提前升入叙府联中(现宜宾市一中)。这两所学校的教员,大都有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有同盟会员在学生中宣传反帝反清思想,鼓动革命。郑佑之在这里受到良师薰陶,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联中毕业后,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农业学校,选学蒙藏语言文字,立志开发边疆。他勤奋好学,入学不久就撰写出《养蚕新论》等有价值的论文。

曾任红七军军长的张锡龙
张锡龙,红军高级指挥员。宜宾叙联中学、重庆中法大学、武汉黄埔军校留下了他的革命斗争史迹,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被我党送到苏联学习。曾任红十三军参谋长,红七军军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等职。他的丰功伟绩将永留青史。

战斗英雄陈绍光
一九三八年农历五月初三中午,宜宾县高洞乡(今属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绍光村)牛角咀一户农民家里,一个婴儿降生了,他就是三十二年后我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战斗英雄陈绍光。

工人运动领袖刘华
勤奋学习 立志报国
一八九九年九月,刘华出生在四川宜宾县泥溪陈车沱的一个佃农家庭。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是,饱尝了没有文化之苦的父亲,仍然节衣缩食,忍饥受辱让几个孩子上学。
刘华虽年幼,但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学习上勤奋刻苦,勤于动脑筋,有问必究,从不马虎敷衍,因而学习成绩突出。由于他出身农家,自幼养成了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他除了课堂上刻苦学习外,有空便到伙房帮助伙夫做饭、挑水、打扫卫生。正当他干得起劲的时候,却遭到一些同学的讥讽和嘲笑。有一天,几个富家子弟学生刮着脸皮说他贱,贱,贱,乡巴佬。当时,他气得脸发紫。但是,第二天他照旧去伙房帮忙,埋头干,不理睬他们。
他有很好的阅读能力,除了老师教的课本,他还阅读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里面众多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埋进了他的脑子里。
随着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增长,面对腐朽的社会现实,他开始懂得了一些道理——眼前的社会是黑暗的,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国家是破碎的,受帝国主义欺侮的。从此,他的心胸敞开了,脑子里油然升起一种忧国忧民的激情。不知什么时候,他在自己的作业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

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
侯光炯,著名的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四届委员。他同时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以及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六日,侯光炯走完了他人生不平凡的92个春秋。

孤胆英雄金燧
金燧(又名金克伦),1918年出生于四川省兴文县五村乡(今石林镇)红鱼村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金显模是该村的团总,家中收租400多石,是当地有名的富豪。1934年秋,他背弃了家庭,抛弃了富裕、腐朽的剥削生活,毅然参加了革命,过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艰苦生活。历任红军游击队侦察员、纵队侦察参谋、川南游击支队队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为人民求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者,他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惊险的战斗故事,无不使人们敬仰,至今在川滇黔交界一带广为传颂。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
冲破封建网罗
著名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参加革命后用名一超,在东北从事抗日斗争时化名赵一曼。
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五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共生六女三男,一曼排行为七。她八岁入“私塾”,学习成绩良好。十三岁时父亲逝去,由封建思想严重的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管家。

革命先烈李硕勋
投身革命洪流

1903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六),李硕勋诞生于庆符县城(今宜宾市高县庆符镇)。少年时代的李硕勋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李硕勋8岁时,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王朝垮台。四川保路同志会、同志军在反清斗争中表现出的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使他深受鼓舞。他自觉剪去长发,穿上新装,表现出大胆的反抗精神。
1918年7月,李硕勋小学毕业。10月,父亲因病去世,李硕勋和二哥李仲耘离家赴成都求学。本打算报考四川讲武堂的他,由于年仅16岁没被录取,遂就读成都储才中学。

英风千古梁伯隆
国共合作兴北伐,冲锋陷阵我辈先;
大业未定遭屠戮,江蒋贼奴实可恨。
吾党楷模在井冈,赤旗挥舞振中华;
工农大众团结起,星星之火可燎原。
奉党指令返天府,与敌苦斗在渝蓉;
大志未成身先碎,流芳百世主义真。
为党为民尽生死,勇斗磨鬼志更坚;
要杀吾头何所惧,共产真理留人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梁伯隆在被敌人杀害前夕写下的就义诗。他在诗中为大革命的失败深感痛惜,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井冈山的道路,表达了自已为党为革命献身的决心。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催人泪下。

流芳的人生报告文学 记中国夏橙之父张文湘
春光明媚。江安山野,白皑皑的橙花,开得汪洋恣肆!夏橙枝头,皎洁花团又簇拥累累硕果。花果同枝,是这种晚熟甜橙特有的奇观。三月的夏橙,白花,金果,绿叶;富丽堂皇的夏橙林,掩映着农家的幢幢新楼。一派富足兴旺!
全国夏橙基地县,别有一番气象。
夏橙之乡说夏橙,总是离不开夏橙引种人张文湘。在这片橙林如海的大地上,夏橙仿佛就是张文湘的化身。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卢德铭,字邦鼎,号又新,参加革命后改名继雄,四川省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现为自贡市沿滩区仲权乡竹元村)人,生于一九O五年农历五月初七日。父亲卢安炳,颇通书理,曾在自流井“有道生”盐号管帐(即当掌柜)。家里有二十石租谷的田地。母亲黄氏,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妇女,很懂旧礼教。安炳夫妇一共生了七个儿女,卢德铭是最小的一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