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简介?哪些作品比较著名?

如题所述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中文名
沈从文
外文名
Shen Congwen
别名
沈岳焕
国籍
中国
民族
苗族[1]
人物关系
沈宏富
爷爷
汪曾祺
学生
黄永玉
表侄
黄永厚
表侄
精品荐读
沈从文:我们相爱一生,一生太短
作者:灵林玖玖
快速
导航
婚姻家庭人物轶事个人作品作品风格人物评价后人纪念
人物生平
一代大师一世淡泊,回顾沈从文的曲折人生
9个视频 | 3万次播放
精选
片单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共2张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2]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小说边城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3]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4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出生:
1902年(壬寅年)12月28日(湖南凤凰县)
代表作品:
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第2个回答  2020-05-06
沈从文,苗族,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02年12月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在故乡的小城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7年到1922年随土著部队飘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年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靠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益州报》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9年至194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8年5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沈从文一生为人朴厚、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他的作品被译成日语、英语、俄语等在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出版,并被日本、美国、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蜚声文坛的巨星。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在其著作《沈从文论》中称:“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第3个回答  2021-11-03
1902年12月28日生。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入私塾,12岁入模范国民学校(今文昌阁小学)。因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充兵。15岁就离开家乡,跟随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他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影响,毅然离开湘江,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到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他很生气,又去报考燕京大学,又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读大学。他决心拿起笔来写文章,依靠自己来谋生活,从而开始了人生的拼搏。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得到郁达夫和徐志摩支持和鼓励。1922年开始以“休芸芸”的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和《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与胡也频等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34年,发表著名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3
沈从文,苗族,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02年12月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在故乡的小城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7年到1922年随土著部队飘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年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靠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益州报》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9年至194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8年5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沈从文一生为人朴厚、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他的作品被译成日语、英语、俄语等在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出版,并被日本、美国、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蜚声文坛的巨星。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在其著作《沈从文论》中称:“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