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人喜欢一个东西?

如题所述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注意力”生意。

新媒体平台上的文章用各种夸张抢眼的标题来吸引你将其点开;

商家们的广告营销策略不断推陈出新,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女孩子们每次出门前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潜意识里,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希望别人认可你的产品;不管走到哪里,你都希望周围的人能够喜欢你。

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人能不能被其他人接受进而喜欢,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从客观上来说,好的东西、美的东西,大多数人都喜欢;从主观上来看,又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

那么,如果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主观因素很难预测的前提下,怎么做才能让人们更喜欢一件东西(或者是一个人)呢?

以下4个心理学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01

多看效应

心理学家们通过几百项研究,得出了一个非常坚实结论:一个人对一个事物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喜欢。

在多次实验中,实验人员让受试者从若干件物品当中挑选出最喜欢的,结果受试者挑选出来的,都是他们熟悉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东西只要不是差到让你反感的程度,总是接触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喜欢。这个效应叫做“多看效应”。

就拿选择伴侣这件事来说,伴侣的选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规律和标准可以遵循。

但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萨克斯顿在他的文章《我们到底是如何选择伴侣的》中指出,人们总是受到潜意识的支配,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跟自己的家人在相貌上有更高相似度的人做伴侣。

文中讲到,这里所说的家人,不仅限于父母,还包括兄弟姐妹或者其他比较熟悉的亲人。

在找到伴侣之前,我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家人。因此,在众多异性当中,长得像家人的异性更容易让我们产生熟悉和喜欢的感觉。

当然,萨克斯顿也指出,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这种现象未必一定发生,只是从总体上来看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有个推荐音乐的App,叫Spotify。这个应用最开始的推荐算法,是只给用户推荐没听过的音乐,但有一次程序出了Bug,会时不时推荐一些用户已经听过、甚至很熟悉的音乐,市场反应还不错。但工程师们后来发现了这个Bug,并将其修复之后,受欢迎程度反而大不如从前。

这也印证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开始看起来并不顺眼,但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02

禀赋效应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ichard Thaler曾提出过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已经拥有东西,评价会更高。

这有点类似于行为心理学中“所有权依恋症”的概念。当你拥有一个东西之后,无论它是有形的人、物品,还是无形的观点、看法,你都会不自觉地更加珍视它。

当你在网上卖二手商品的时候,最开始设定的价格总是比它的实际价值更高;母校自己骂可以,别人骂就不行;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别人家的好...都是禀赋效应的具体表现。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受试者分为三组,给第一组每人发了一个马克杯,在把玩了一会儿之后,允许他们用马克杯换取同等价值的巧克力,结果只有11%的人愿意交换。

然后给第二组人发了巧克力,并在一段时间后允许他们用巧克力换取马克杯,结果只有10%的人愿意交换。

第三组是对照组,让受试者在马克杯和巧克力之间随意挑选,发现选择马克杯和巧克力的人数几乎是一样的。

实验结果表明,你先拥有了什么,往往就会对它有过高的估值。

03

鸡蛋理论

再进一步,如果让人对一件东西有参与感或者对其付出劳动,更能起到这种效果。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家食品公司的蛋糕粉销量很差,于是研发人员想尽了各种方法来改进配方,可客户依然不买账,让食品公司相当头疼。

后来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发现,蛋糕粉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它的配方太齐全了,导致家庭主妇们失去了“亲手制作”的感觉。

他建议把蛋糕粉的蛋黄原料去掉,让制作蛋糕的人自己加蛋黄进去,虽然增加了烘焙的难度,但这能让家庭主妇们觉得,这可是我亲手做的蛋糕!

建议被采纳后,蛋糕粉的销量果然大增。这个想法后来也被人称为“鸡蛋理论”。

类似的商业经典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小米最初让早期用户参与到它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的功能体验设计中来,获得了第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成为崛起的开始。

宜家家具让客户自己完成组装,强化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

“鸡蛋理论”(或者“宜家效应”),表明人们具有一种行为特征,对那些投入了大量劳动和情感的物品,会更加喜欢。

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年轻的妈妈们特别喜欢在朋友圈晒娃了。

04

MAYA原则

万维刚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喜欢= 熟悉+ 意外》。

文中讲到,如果你一定要做点新奇的事情,最好能在其中加入一些熟悉的元素,在新奇和熟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这个观点来自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威,他曾为壳牌石油、灰狗巴士、空军一号等多家企业做过产品形象设计,几乎以一己之力左右了二十世纪美国人的审美。

洛威发现,在审美疲劳的时候,人们往往希望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但过于新奇又会让人感到害怕而难以接受。

所以,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的设计既要大胆,又能被人所接受。这个原则被称为“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的缩写)原则。

有人在科研领域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实验人员把新奇和熟悉程度不同的多个课题研究交给专家组评审;

结果在这些课题当中,打分最低的恰恰是那些观点是全新的课题,而最容易获得经费的,是那些在已有成熟的观点之上做出改良性创新的课题。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风险投资领域,如果创业者的创业意向过于新奇和颠覆,通常投资人是不会出钱的,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

最容易拿到融资的,是那些已经在一个领域中被认为是可行的商业模式,用在一个新的领域。比如,把Airbnb说成是租房界的eBay;Uber被解释为出租车界的Airbnb等等。

我曾听过一种说法,如果你想加深女伴对你的感情,经常带她去一些对她来说比较陌生的环境,是个不错的办法。想必也是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

MAYA原则有点像“刻意练习”中所说的“学习区”的概念,心理学家把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三个层次,无论是刻意练习,还是生活、工作、娱乐,舒适区和恐慌区都不好,只有在“学习区”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最容易被人接受进而喜欢的东西,大多都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掌握了这些心理学知识,当你再面对喜欢的人以及挑剔的客户的时候,应该知道该做些什么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内心很喜欢一个东西,但是表面也依旧是云淡风轻,不管和谁在一起都极其懂得分寸。作家杨大侠认为,喜欢就要学会延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