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县的历史由来

如题所述

秦汉建县,始分东阳、射阳、平安,后迭经动乱,南齐时并称安宜县,沿用至唐。“唐上元三年有一尼姑真如在境内获“八宝”,献给了皇室。时逢“安史之乱”平息后,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于是将土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同时又将安宜县改称为宝应县。

宝应县,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扬州市北缘,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介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之间。

宝应县东与建湖县、兴化市、盐城市盐都区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区相连;北与淮安市淮安区毗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017年,宝应县人口89.49万人,总面积为1467平方千米。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置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隶高邮州。清属扬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应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宝应县始建于秦,古称安宜,隶属名扬海内外的扬州市,与周恩来故乡淮安毗邻,京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设施配套,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隶高邮州。清属扬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另见民国《宝应县志》:宝应秦代属泗水郡。汉武帝时属临淮郡射阳县。东汉、两晋射阳县为徐州北广陵郡郡府。东晋后期,宝应全境独立为山阳郡山阳县,南齐时山阳西始有阳平郡安宜县,但不属今宝应县境内。隋代,宝应北部仍属山阳县,其余为扬州江都郡安宜县并入。唐代宝应属淮南道楚州淮阴郡山阳县、安宜县。上元三年改名宝应县。宋代宝应县属淮南东路楚州管辖。元代宝应属淮东道高邮府管辖。明代宝应属南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清代属扬州府高邮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07
宝应县旧志所载唐郑辂《宝应录》校证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楚州•宝应县”条:《得宝记》,按楚州刺史郑辂撰。记云开元中有李氏女子嫁贺若氏,既寡为尼,名真如,家于巩县。天宝元年七月七日,有五色云自东方而来,云中有人引手授以一囊,令宝之。及天宝末,真如流寓安宜县。肃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忽见皂衣二人,引去东南,奄至一城,楼观严饰,见天帝,谓曰:“下界丧乱,杀气腥秽,达于诸天,莫若以神宝压之。”乃授以第二宝。复谓真如曰:“前所授汝小囊,有宝五段,人臣可得见之,今者八宝,唯王者所宜见。”真如具以闻官。建巳月上达,肃宗方疾,视宝促召代宗谓曰:“汝自楚王为太子,今上天赐宝于楚,天祚汝也。”因改号宝应元年,升楚州为上州,县为望县,改安宜县为宝应。

参考资料:blog.sina.com.cn/s/blog_73778e470100ugz8.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