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原本传给了哪个皇子

如题所述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第一,遗诏继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诏篡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胤禛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2)康熙在临终的当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3)如果说胤禛当时代父到天坛祭天不在西郊,那么胤禛在当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可见这时康熙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康熙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4)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谕康熙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8)有人说,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顺治。

(9)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详见下文)

(10)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

在上述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

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

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祯(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

第三,无诏夺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40多年。结果,皇太子党失败,皇八阿哥党也失败,皇四阿哥党胜利。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胤禛登极至今282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雍正继位是否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会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是,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一书,想为自己洗刷不白。

参考资料:《正说清朝十二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06
你直接问康熙去吧。反正儿子多了,家就乱了。

康熙毕生最喜欢的,终究是第一个皇后生的太子。这其中,很大因素是对第一任皇后的感情。所以,若不是太子太过愚蠢,不安分,这个皇位是跑不了的。

似乎所有英明君主,晚年都比较糊涂。康熙的立储也是笔糊涂帐。拈花相信,康熙至临终都没有决定。

说传14子的改诏说,早已推翻。人家满族的遗诏根本就不是按汉人的思维习惯写的。但要说康熙没这个念头,又不见得。只是病榻缠绵日久,这种事又总有人在他耳边嘀咕,估计老迈的康熙自己都分析不清立哪个儿子好,所以立储之事,一直搁置,没有明确。

雍正的继位,肯定是用了手段的。这其中,有对朝局、对人事、对军队,还有对康熙病况的掌控。所以,在康熙驾崩之际,又没有明确立储对象的情况下,占了先并占有优势的雍正继了位。

康熙,无疑是一代圣主。尤其是他学贯中西的知识和眼界,古代帝王无一能比。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是人,就有弱点。在感情上的牵挂和犹豫,致使他在立储问题上拖泥带水,造成了后期朝局的某种动乱。所幸的是,最终杀将出的雍正,替他完成了这道难题,并用13年的任劳任怨,驱动了大清继续前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0-06
是四皇子.电视上说的传十四改成传于四是错误的,因为当时写的是满文,不是汉文,根本没办法改的.
况且当时的"于"字是老字,很难改
原本想传给十四皇子允禵,后来被四子胤禛私自篡改了遗诏,当上了皇帝,就是后来雍正,不过这是民间传说,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
第3个回答  2007-10-06
原本想传给十四皇子允禵,后来被四子胤禛私自篡改了遗诏,当上了皇帝,就是后来雍正,不过这是民间传说,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
第4个回答  2007-10-07
没人清楚,我个人偏向与皇四子,因为改遗诏的说法有漏洞,清朝时皇帝的诏书在提到皇子时前面必须加“皇”字,如果把皇十四子,改成皇四子只能去掉“十”字,那样就能被人看出修改遗诏了,而把“十”改成“第”就变成“传位于皇第四子”不通顺,显然修改遗诏论不可信。

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要是真想弄明白还是问问康熙本人吧,呵呵 (玩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