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课堂秩序 有效课堂管理

如题所述

作为教师,上好一节课除备好课外,控制好课堂纪律非常重要。但怎样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恩感并施,树立教师威信
做一个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师要敢于嬉笑怒骂,恩感并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课时面对公然挑战课堂纪律的学生,这时教师要扮演硬朗的角色,运用规章制度、奖惩手段等方式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将学生引向应有的秩序。除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的一面,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向往感,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这时教师扮演的是亲善的使者。如平时面带笑容,认真聆听学生的诉说,为学生着想,课余与学生沟通和接触,了解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舞和关爱,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这样树立教师威信,有利于搞好课堂纪律。
二、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处理课堂
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要控制好课堂纪律,轻松驾驭课堂,掌握方法好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分神或搞小动作的违纪行为,可以用眼神或微笑的表情示意违纪学生以制止其行为。假如只用眼神无法收到如期的效果,还可适当用一些肢体语言。如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到违纪学生身旁,轻敲其桌面,或在板书时用手指向说话的方向,加以提醒,使学生感到老师善意的制止,从而约束自己的违纪行为。除此之外也可采取临时改变语调,加大声音或中途停顿等方法提醒违纪学生。另外,有时对违法乱纪纪学生采取省时度势的提问也比直接批评来得有效果,因为,对爱分神的学生,提问是提醒,对爱讲话的学生,提问是警告,对爱睡觉的学生,提问是惩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能有效巩固课堂纪律。
三、及时、细致地做好课后教育工作
有时在课堂上批评自尊心极强或极其顽劣的学生后要及时安抚,耐心细致地谈心,不能流于形式。课后工作是否处理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向心力,关系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后的教育工作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单独与学生交谈,采取先柔后刚的方法,让其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课后对学生加紧教育,使学生知道老师仍然关怀他,没有放弃他。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四、建立学生、家长、老师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思想教育卡”多次对反复违纪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记录学生的每一次的进步,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并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盟关系”并从家长那里了解违纪学生的另一面,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三者的“互动”关系。这样对学生减少课堂违纪,上好自己的课有较大的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上课总是有小朋友在下面叽叽喳喳低声说话,听起来很不舒服,停下来去寻找,却又发现不了是谁在说话,继续讲课马上又有人在座位下面开讲。这是很多新班主任组织教学中呈现的现实版课堂。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调控课堂秩序,让课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除了认真备课,苦练自己的教学本领外,懂得几种调控课堂秩序的策略,非常有必要。
一、安静下来并不难
1、口令控场
老师:一二三 学生:请坐端。
此为问答口令。老师先期已做过很多次训练。当发现课堂上噪声四起时,老师用平稳而严肃的声调说:“一二三”,学生不由自主或主动应声回答“请坐端”的同时,就抱臂坐正了。待学生坐端正后,老师稍作纪律重申,即时表扬,后继续讲课。当发现不断有同学私下说小话时,老师问“小嘴巴”,学生齐答“闭闭好”。这个口令还有一些姊妹令,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等等,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课上使用。
老师击掌三下 学生击掌三下。
此为拍手令,代替了口令问答。老师在操场上或者教室里,对着喧嚣声很大的同学们,有着提着嗓子去喊,会显得比较狼狈而无效。这时候,老师马上击掌三下,学生也回应拍手三下。再拍再应,三拍三应。在拍手和回应的同时,学生已经由涣散状态注意到了老师严肃的表情,随即就站端正或者坐端正了。老师稍稍调整,开始继续上课。
2、眼神控场
突然停下来,嘘——
班上只有几个小朋友说话,但是已经影响到了上课大家听讲,老师可以停下讲课,将食指竖在嘴唇前,轻轻嘘——的一声,看着说话的学生,然后环顾四周,等待几秒,等教室里安静下来,再继续上课。有时候班上乱糟糟的,似乎不是一人所为。这时候,老师板书之后或者突然中断讲课,停下来,环顾教室,眉头皱着,目光些许有些严厉,见教室里安静下来,轻轻点点头,再继续上课。
3、手势控场
如果班上纪律基本安静,有个别同桌间在说悄悄话,老师可以走近他们或者轻轻摸摸头,看他一眼,或者走近时,示意一个抱臂的姿势,提示他们坐好;或者眼光温和而坚定地看着学生,暂停一两秒钟,提示他们安静。这些小的手势,结合眼神,用于提示个别学生,既不至于中断教学,又可以短平快起到提示的作用,是老班们比较常用的做法。如果连问答口令和拍手令,都回应者甚少,这时候,班上已有乱作一团的势头,可以让学生全体起立,师生站立重申纪律后,等待学生全部安静下来,表情也由嬉笑转作认真时,学生重新落座,继续上课。
二、打破僵局有妙招
静下来,如果控制过了头,会显得机械呆板,课堂上死气沉沉。怎样才能通过动态控场,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让课堂生成更精彩呢?
1、保留节目,用于新生互动
每个班主任都应该有一两个保留节目,用于在新生互动的场合。你可不是只有开学第一天才会见到新学生,例如代课,例如借班上课,都会有和新生互动的状况。
走进一个陌生的班级,我有时会带一个大棒棒糖过去,请同学们猜我姓什么。学生有的猜姓林,有的猜姓唐,有的猜姓袁,也有的猜姓田。第一个猜对的小朋友就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领过棒棒糖,而在这个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班级气氛几乎每次都可以活跃的起来。这时候,我会在黑板上洒脱地写上我的名字“田冰冰”,请他们齐声喊出我的名字。学生一看,这个新老师,还允许我们直呼其名,学生一下子更来劲儿了。这时候,在他们都很兴奋的时候,我紧接着说:“大家都已经认识我了,我也特别盼望用这节课时间认识更多新的朋友。谁来大声自我介绍一下。”这样一来,课前几分钟的交流简简单单,比较受欢迎。
2、抓住典型,用好示范力量
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要及时发现亮点,引活班内的竞赛气氛。抓住一两处很小很小的火花,来点亮教学全过程。记得很多年前,我和一位数学老师下乡援教,我们一到村小,已经到了上课时间,数学课在前,老师上得不算顺利,学生非常拘谨,似乎大声说话或者大胆发言说出不同意见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窘迫的事情。这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听课的当口,我就一直在思考破解这一僵局的问题。我随手记下来了一个学生姓名——李扬。大家似乎都依赖他的发言。
下课后,我站在门口,随手叫了一个学生,问他:“李扬在哪里?你帮我叫一下他。”这个孩子一见新老师有事情向他求助,就自然亮出了山里孩子宽广的嗓声,高喊着:“李扬——李扬——老师找你。”其他同学也热心地帮忙大声叫他。李扬飞奔而来。我微笑地告诉他们几个:“真棒!你们的嗓门比李扬的还要大,声音大,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下节课,你们也用这样的大嗓门,和李扬来比赛发言,好吗?”孩子们使劲点点头,我的眼光中充满了对新课堂的憧憬。
3、卷入全班,带动人人参与
班主任一定要关注课堂集体活动中的时间效益,关注每个活动设计的时候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争取卷入更多的学生有事可做,有有意义的事情做。例如,语文阅读课上,如果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充当小评委,动笔勾画出该生读的精彩之处,亦或出错处,随后给朗读同学提出赞赏和建议。课文学习后,全班动笔在书上写写学文感受,提前写完的同学大声念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边听边补充,也可算作节约时间,带动全班的方式之一。
4、趣味竞赛,激活课堂氛围
随机提问,常常容易忽视一些始终不举手的“沉默人士”,久而久之,他们容易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和听众。这时,我们学校的老师会在班上准备一个摇号筒,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做成纸条,随机抽取发言的同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人人参与。学生也特别喜欢。学生还可以抽取下一个回答问题的人,从而将“一问一答”变为“传递式发言”的生生、师生互动。律动课堂里,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是那么重要,因为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是平等的。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静”,意在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集体氛围,为生动的课堂提供了充分的平台。课堂上的“动”,意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生动课堂形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在不断调试中寻找课堂上灵动的对话状态,我们一直都走在追寻的路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