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名称的来历

如题所述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扩展资料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央军委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7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扩展资料: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央军委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清末洋务运动促进了武汉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7

武汉的名称来自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两府。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任指武昌、汉阳(包括汉口)两地。

扩展资料

截至2017年,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13个市辖区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50平方公里。

截至2017年末,武汉全市常住人口1089.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7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87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0.04%,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853.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5.57‰,死亡率11.62‰,自然增长率3.96‰,净迁移率19.78‰。

武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4年,武汉共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9个,共5.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7%。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万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万多人);2000人以上的其他民族有4个,即满族、壮族、蒙古族、苗族;100人以上的民族有12个,即侗族、瑶族、朝鲜族、畲族、白族、土族、布依族、彝族、黎族、维吾尔族、藏族、锡伯族。全市13个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洪山区人数最多(1.43万人),汉南区最少(119人)。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武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5

清乾隆年间,汉口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清嘉庆年间,汉口居民已达三万七千户,计十三万人,但汉口仍然隶于汉阳县。

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两府。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任指武昌、汉阳(包括汉口)两地。

扩展资料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央军委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

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

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

清末洋务运动促进了武汉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武汉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武汉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最高点高程150米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米。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参考资料:武汉-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01

因武汉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1927年1月,汉口、武昌合并为武汉市,划为京兆区(中央直辖)。至此,武汉成立特别市,名称沿用至今。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汉口正式对外开埠。汉口对外开放后,湖广总督官文上奏清政府于1862年1月1日设立江汉关,并于次年正式征收关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至此,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统称“三镇”。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27年1月,汉口、武昌合并为武汉市,划为京兆区。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武汉市正式建置。三镇合并建制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

扩展资料:

武汉历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民们就在这水网之域繁衍生息,用石制器具拓现远古文明。黄陂区盘龙湖畔的盘龙城,筑于商代,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东汉末年,江北先后称曲阳县、沌阳县、汉津县、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称汝南县、江夏县(589年)。自汉以降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由汉阳龟山之南入江的汉江主道改由山北入江,由此而形成汉口新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

参考资料:武汉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