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是什么?哪种饮食习惯更健康?

如题所述

差别嘛,简单来说就是包含的观念、方式和对象不同。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说起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只要有营养,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_←。因此,哪怕西餐中国化,我也是相当吃不习惯滴~
恰恰相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远远超过“营养”,饮食的美性追求也压倒了理性——你看那各式各样的菜色,这么香、辣么美。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的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这大概是我作为吃货如此爱国的原因吧(≧▽≦)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也影响了民族性格。
在中国,任他什么宴席,任他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确实不大卫生,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与之不同的,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也只是陪衬罢了。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西方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从这几方面来看,没有绝对的哪种饮食习惯更健康,或许,楼主可以取二者长处,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健康饮食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27

差别嘛,简单来说就是包含的观念、方式和对象不同。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说起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只要有营养,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_←。因此,哪怕西餐中国化,我也是相当吃不习惯滴~
恰恰相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远远超过“营养”,饮食的美性追求也压倒了理性——你看那各式各样的菜色,这么香、辣么美。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的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这大概是我作为吃货如此爱国的原因吧(≧▽≦)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也影响了民族性格。
在中国,任他什么宴席,任他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确实不大卫生,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与之不同的,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也只是陪衬罢了。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西方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从这几方面来看,没有绝对的哪种饮食习惯更健康,或许,楼主可以取二者长处,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健康饮食习惯~

第2个回答  2017-03-22

现有答案已经很精彩了,个人再举个小例子。

美国大选前希拉里大妈感觉身体被掏空,一时不察生了病,各种健身号、养生号就把这个事件刷了屏。大家纷纷表示你看克太他老人家就是不健身不运动造成今日种种,顺带科普加总结加凑字数的列举下历任美国总统都擅长那项运动。

但对于看惯各种套路的我等吃瓜群众,对此事真觉得云淡风清。远不说焦书记,近不提各种新闻事迹,带病坚持工作一事,一直是我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之基本配置。不要说一个小小的肺炎,你看各种事迹中不一口气列上三五种病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啊不,是不好意思写的出。后面一定还要买一赠一的提一提事迹主角家中老人年迈有病,孩子正中考中一类的标配困难,以此将英雄人物的高大全进一步加以凸显。

当然了,你也可以说这个是克太希大妈不看养生节目,不注重养生的结果。如果在北京街头问一个对养生有些关注的中国大妈,大妈随口就能给她开出一串清单:川贝枇杷膏、冰糖莲子银耳百合羹、秋梨膏、外带拿罗汉果泡水喝。你看,这事儿往大点儿说就是不信中医的后果,美国人民就只能喝点橙汁去去火,好吧,美国人民心目中没有去火这个概念。

如果你说这个是中西方文化隔膜的结果,也对也不对。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比如说中国人民借此看到的《纸牌屋》,其中一集的剧情便充分为我们解释了为嘛身体因素对竞选结果影响肿么大。比如某季中下木先生设计当时的总统去看心理医生,后来又故意泄露给媒体,直接造成了总统下野。两相映照下,真是让人感觉电视剧和现实简直一样一样的啊。

 

第3个回答  2017-03-22

现有答案已经很精彩了,个人再举个小例子。

美国大选前希拉里大妈感觉身体被掏空,一时不察生了病,各种健身号、养生号就把这个事件刷了屏。大家纷纷表示你看克太他老人家就是不健身不运动造成今日种种,顺带科普加总结加凑字数的列举下历任美国总统都擅长那项运动。

但对于看惯各种套路的我等吃瓜群众,对此事真觉得云淡风清。远不说焦书记,近不提各种新闻事迹,带病坚持工作一事,一直是我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之基本配置。不要说一个小小的肺炎,你看各种事迹中不一口气列上三五种病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啊不,是不好意思写的出。后面一定还要买一赠一的提一提事迹主角家中老人年迈有病,孩子正中考中一类的标配困难,以此将英雄人物的高大全进一步加以凸显。

当然了,你也可以说这个是克太希大妈不看养生节目,不注重养生的结果。如果在北京街头问一个对养生有些关注的中国大妈,大妈随口就能给她开出一串清单:川贝枇杷膏、冰糖莲子银耳百合羹、秋梨膏、外带拿罗汉果泡水喝。你看,这事儿往大点儿说就是不信中医的后果,美国人民就只能喝点橙汁去去火,好吧,美国人民心目中没有去火这个概念。

如果你说这个是中西方文化隔膜的结果,也对也不对。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比如说中国人民借此看到的《纸牌屋》,其中一集的剧情便充分为我们解释了为嘛身体因素对竞选结果影响肿么大。比如某季中下木先生设计当时的总统去看心理医生,后来又故意泄露给媒体,直接造成了总统下野。两相映照下,真是让人感觉电视剧和现实简直一样一样的啊。

 

第4个回答  2016-08-25
楼主说的是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那么我就先说说饮食文化吧。
饮食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团圆,人多一起吃饭热闹。一般情况下,人越多吃的越香,人越多饭菜也越香。像曾经的大锅饭和东北的乱炖,都是基于这种文化特色和相应的历史背景产生的。人多了,酒也会多,虽然外国也有劝酒的习惯,但是这种习惯在中国是最严重的。中国人讲究的是排场和面子。这个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东南西北的每个地方,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饮食文化也不一样。一般沿海地区是靠着捕鱼业来支撑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人类食物链。而越靠近内陆,米饭也慢慢变成了相对来说不宜变质的面食。在山西以西面食基本成了中国北方独特的食材甚至唯一的食材。东北和南方则以米饭为主,东北和南方不同的是东北由于黑土地的关系,种什么得什么。因此,东北的米和面都能够成为当地人的主食。南方的水稻是最容易生长的,所以米饭是南方的主食。在西藏地区,人们则以青稞面为主食,畜牧业发达的藏地,肉类自然要多。
国外的饮食文化可以以法国意大利和美国来说。美国作为世界综合实力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它的饮食文化目前基本没有成行。美国有很多国家的饮食,中国、南亚、东南亚、欧洲等等,是一个大杂烩。
而法国和意大利,是与中国其名的饮食国家。意大利的面条和披萨是闻名于世界的,当然还有通心粉。而法国则是以西餐为主,法国大厨讲究科学营养并且不缺乏美味,法国西餐是全世界公认的最让人赏心悦目且流连忘返的食物。

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习惯每个人都不一样,西方讲究享受生活,服务业为主的发达国家,个人生产总值比中国多出几倍,所以他们有很多时间去品尝自己的西餐,做出来的更加有营养。中国人为了应付社会压力和各种面子,不得已不断打破自己的饮食规律,相应的就不会健康。但是相比之下,美国的快餐反而更加不健康,他们的肥胖症到现在依然是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饮食习惯最好是按时吃饭,勤加运动,自然对身体有好处。
而中国又分多个菜系。本人不是美食爱好者,但也品尝过一些地区特色的美食。东北乱炖,肉为主,是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特色。而四川重庆等地喜欢吃辣,因为辣椒可以去湿,四川盆地雨季很长,辣椒对自身也是一种保护作用。由于工作原因,本人去过一次厦门,那里以粤菜为主,甜、海鲜、酱油水是那里的特色。那里的人很少有胖的,我认为是饮食习惯的差异,厦门人很少吃盐,食用油也少的离谱。
总之,每个地方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地特色的不同,饮食文化和习惯自然不会一样,根据自身特色去建立自己的饮食文化,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