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如题所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