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求名利和淡薄名利”为话题的作文(可为议论文)

作文,600字,内容健康,适合中学生,急用

第1个回答  2014-03-24
 古人云: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志遥教育在其博文中常常强调这一点,且身体力行,把荣誉给别人,快乐自然留心中。本人非常钦佩他的学识修养。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我认为“名利”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安于清贫的目的不是守贫,而是静心。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的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的看待一切生活。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信仰至上。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必然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实思想,为之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欲。只有树立远大的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贵的人生。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 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

  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理论论据

  1、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3、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4、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这《诫子书》

  6、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7、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8、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1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1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4、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15、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16、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英国谚语

  1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18、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材料:

  在众多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其是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俱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窑。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她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她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淡泊之花常驻心头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唯恐失去,不再有其极审美的慧心,失去了在赏月时的那些快感。白兔的因为患得所以患失,给予了我许多感慨。

  每天,在我们心中都会开出鲜花朵朵,我想,其中那最美的一朵就是那多常驻我们内心的淡泊之花。

  淡泊不易做到,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记得《庄子》的语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技艺高超的木匠,皇上让他打造一个木橱并打算赏赐他许多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发挥极致,而这位木匠则不然,他斋戒七天,并达到了无我之境,正是这种淡泊的心态,让他创造了巅峰之作。

  尧让位于许由,许由说:鸟在大树林里也是要一个鸟巢,老鼠在河边喝水时也只是果腹而已,算了吧!也许这如许由说的:“名者,实之宾也。”只有当我们以己合天,拥有淡泊的心态,做到忘利,忘名,忘我时,,我们的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为名为利,忙碌奔走时,当名和利把我们的生活叫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是为什么而活。或许,真的是地位诚可贵,金钱价更高,,但是如果我们想获得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乐,那么二者皆可抛。

  东晋末年,在那动荡不安的社会,在那追名逐利的社会,陶渊明居然会发出:“归去来兮!”的感慨,是什么让他在动态中保持平衡,我想还是那颗淡泊的心。

  生活在五彩缤纷的都市中,又一颗淡泊的心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拥有淡泊的心态,却不是甘于堕落,不争上游,如果这样社会将止步不浅。

  我想,那只白兔最后的决定是对的,没有了“名利”这块石头,他又可以享受赏月这一天伦之乐。其实淡泊是让我们摆好名和利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既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让名利代替了快乐。

  纷纷扰扰的都市生活,那一片淡泊之花开得分外耀眼,我们从此不再为名利而变得忙碌不堪,我们也不再患得患失。因为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持一株淡泊之花,并让那淡泊之花常驻心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