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豹式坦克性能

如题所述

五号坦克 豹式(德语: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坦克,主要于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欧洲战场服役。原本打算用作为对抗苏联T-34坦克的武器,及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并与它们和一些重型坦克一同作战,直至战争结束。而其亦获认定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并与苏联的T-34/85齐名。

在1944年之前标识为五号坦克豹式,并被陆军部编号为Sd. Kfz. 171。在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它改称“豹式坦克”。

豹式无疑是为了对抗苏联T-34坦克而制造,因为T-34坦克性能远超于当时德国所拥有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在德国古德里安将军的大力要求下,最高统帅部派出一支部队至东线战场,针对敌之T-34坦克作出评估。

苏联坦克设计上最为深思熟虑的,是其倾斜式装甲,不但增加弹开来袭炮弹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装甲的密度,使得来弹不易射穿。此外较宽的履带以及较大的路轮也大幅改善了在松软地面上的机动性,还配备了一支机枪。戴姆勒-奔驰 (DB公司)和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MAN公司)被授命设计新型的30-35吨位的坦克,指定开发编号为VK3002,两个公司刚好即时赶在1942年4月希特勒生日上各自展示设计图。

两间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提的提案中,戴姆勒-奔驰公司所设计的,几乎是T-34的摹仿品,不同于以往偏向复杂的设计,戴姆勒-奔驰公司务求做到在车身、炮塔、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悬吊系统及履带等方面类似苏军T-34坦克的简易设计。而MAN公司的设计则符合了德国传统的想法:在大而宽的车身后端安装一个坚固的炮塔、一个汽油发动机、采用扭力棒的悬吊系统和典型德国坦克的乘员舱房。尽管希特勒打算采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设计,但最后却由MAN公司赢得德国军部的赏识,其设计更在1942年5月受到采纳。第一架由MAN公司接受生产的豹式坦克试作型在1942年9月出炉,经过测试后受到军方采用。于是,德国军方便立刻把这款坦克优先投产,但其正式生产却推迟了──因为车顶需要以机具制作,正好德国缺乏这种机具,因此最终定案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产。德国对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因此在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的生产不再是MAN公司的专利,并开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担生产。根据JENTZ的书,一辆豹式生产的工时为两千小时.

制造期间发现设计的许多问题,包括引擎马力无法负荷车身所增加的额外重量、冷却系统的设计不良导致引擎起火、路轮的外缘出现毛病等。MAN公司初期预计一个月能够生产250架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却把目标提高至生产600架。然而即使它多么努力,由于盟军的轰炸、生产上的问题(如其汽油引擎和复杂的设计)及其他困难而使得MAN公司达不到这个期望。在1943年间,平均一个月只生产148架豹式坦克,在1944年却增加了67架的产量。直至战争完结,德国总共生产6,000辆以上豹式坦克。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过晚的总动员,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象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苏联T-34坦克最大的生产地车里雅宾斯克厂战前是生产火车头的,而战时苏联几乎全部的铁路器材都来自援助)。因此单纯把坦克产量对比苏联过低归因于设计是不对

如果把额外安装的火炮和车身前方的倾斜装甲排除在外的话,豹式无疑是德国最常见的坦克设计。坦克的重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更被安装了一个可以提供700匹马力,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可以承受连续行进2000千米的负荷。为了把发动机的故障减到最少,开发人员特意安装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豹式行进的速度由55千米/小时下降至46千米/小时。

豹式的承载系统采交错式路轮连接扭力杆的设计,可说是二战中德军坦克最好的设计,它也被法国人用在战后的AMX50重型坦克设计上。但这设计在苏联战场的冬天时,常发生路轮冻结而使坦克无法动弹的情况,且也须先把外侧的路轮移走才能维修在里面的路轮,增加了维修的不方便性。豹式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它更在每个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棒作为其悬吊系统的另外部份。因此,豹式的造价十分昂贵且很费时,但这亦为它带来了当时无可取代的越野性能。而豹式的控制系统则以ZF公司设计的7档AK 7-200同步齿合齿轮箱及MAN出产,以控制杆驾驭的单轴条掌控系统组成。其掌控系统允许以一个固定的轴条来驱动每个齿轮箱。当齿轮愈大,转动的半径就会愈大。如果其半径比要求中大,那么掌舵用的刹车系统就可用来收紧齿轮的转动。由于液压碟煞系统和循环档系统的设计,使得豹式坦克能够让其中一边的履带依需求而单独停止,而不须停止全部的动力。也因此,豹式坦克的最大弱点就是其最终的驾驶部件。这是因为在战争期间,德国缺乏制造齿轮的机器,刚巧生产该部件的机器也缺乏必须的齿轮,才导致这个尴尬的局面。而且,这个部件的寿命也不过行进150千米。

 这架坦克的乘员由五个人来担任:驾驶员、通讯员、炮手、装填手及车长。而其大型的斜甲则采用了同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变得更为坚固。整个装甲只留有两个开孔,分别提供给给机枪手和驾驶使用。最初生产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豹式D型以后的型号更把炮塔装甲加强至120毫米的上限,以保护炮塔的前端。炮塔也采用倾斜式装甲,内部空间狭小,但为车长设计了一良好的顶塔。炮塔有两个开口分别为机枪和炮手的瞄准器。而坦克两侧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边,以保护坦克不受敌人磁性地雷的损害。

 豹式坦克的主炮为莱茵金属生产,携带79发炮弹(G型为82发)的75毫米半自动KwK42 L70火炮。这款主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弹药:APCBC-HE、HE和APCR三款,以作为供应弹药短缺。而75毫米大炮在此时并不算是大口径的火炮,但是豹式的主炮却是二次大战中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其特长炮管和强大的推动力,更为其提供了高速的发炮能力。此外,由于坦克上的瞄准器敏感度较低,这使得豹式坦克能够更容易击中敌人。加上此火炮的贯穿能力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为高,在1000米能贯穿140毫米厚的装甲,令豹式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战后该炮作为法国的CN-75-50火炮装在以色列的M50超级谢尔曼坦克上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它也装上了两支MG34机枪,分别安装于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有助于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豹式在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中备受瞩目。平均5架M4雪曼被击毁才有一架豹式坦克被消灭,就如德军的虎式坦克一样。加上其致命伤──发动机容易过热而焚烧──已经解决了,更使得它成为德军中最具效率的装甲坦克之一,只是后勤工作有些问题。豹式也得到了敌军方面的高度评价-在战争后期,苏军捕获了好些豹式坦克并纳入了对德作战之中,并把车上的操作指南译成俄语向全体人员提供。贰战后重建中的法国陆军也曾成建制的编成豹式坦克部队。

豹式坦克第一次参与的大规模作战就是1943年7月5日对苏联发动的库尔斯克战役。在初期,豹式坦克的驾驶员都被一些机械问题而困扰:坦克的履带和悬吊系统时常受损;而坦克的引擎更往往因为过热而发生火灾。因此在战事初期,很多豹式坦克都因为这些弱点而不能作战。举例说,在1943年7月10日德军第48装甲团的汇报中指出,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后,该团投入的200辆坦克已经有131辆待修;只有38架能够参与作战。而当时不主张希特勒过早投入豹式坦克作战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却指出,豹式坦克的火力及防御能力十分优良,虽然很多豹式坦克因为其机械问题而受损,但它们却击毁了为数不少的苏军坦克。

 当德国军方在1944年3月23日为德军坦克和苏军的新式T-34/85及IS-2坦克作出评估及比较后,指出豹式坦克前端火力远比苏军T-34/85占优,而两者侧面及后方的火力几乎一样;至于它的前端火力亦比IS-2为强,但两侧和后方的火力却不敌IS-2,可见古德里安的评估无误。在1943年至1944年间,豹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范围内轻易击破任何的敌军坦克,即使它只有90%的命中率。而根据美军的统计资料,平均一架豹式坦克可以击毁5架M4雪曼坦克或大约3架苏军T-34/85。

 经过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国军方便汲取了教训,把豹式坦克的机械问题统统解决掉,这使得豹式坦克成为一架可怕的战争机器。直至战争完结,豹式坦克也一直占德军坦克的大多数。但是,德国军方在后来发现安装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号坦克比豹式坦克更为符合经济效益和务实,因此德国军方便把两款坦克一起生产。此外,德国继续生产四号坦克的主因是因为德国兵工厂的重组,暂时不能以豹式坦克满足开始转为劣势的德国,因此他们便选择了易于生产的四号坦克。

豹式坦克主要在东线战场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驻守于法国境内。此后近乎一半囤驻在法国的德军坦克也是豹式坦克。

而到了突出部之役的期间,豹式坦克被装配成有如美军M10狼獾自行反坦克炮的样子。在一些大规模行动中,豹式坦克往往会联同伪装成美国兵的德军进行蒙混作战。而在整段时间中,亦有为数不少的豹式坦克被敌军捕获,并成为他们的装甲部队力量(苏联掳获的豹式坦克和三号突击炮数量之多可装备一个师)。

豹II型坦克的首次设计工作始于1943年2月。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它与最新式的虎II重型坦克作出更高的可替换性以缓和坦克生产的压力。就如豹2的外壳就与虎I坦克B型的十分相似,而两者更共用同一种车轮、履带、悬吊系统及刹车系统,只有豹2的防弹盾是比较细小的。

除了底盘外,豹II的发展在此时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在战争后期,约在1944年3月,德国军方再次开始豹II的研究工作,并把一个前端视野较狭窄的豹式坦克炮塔安装在试验型身上,这使得德国在战争后期开始研发了一种狭长的炮塔,并成为以后豹式G型的炮塔。

而在同一时期,豹式坦克F型的开发也开始启动,并预定在1945年4月投入生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型号的豹式坦克虽然安装了该种新型的炮塔,但它更被装上了炮塔装甲及一个扩大了的车顶,这使得其装甲变得薄弱。而其车顶则由戴姆勒-奔驰公司(DB公司)及罗斯泰尔-赫廷根公司(RH公司)合作研发。

而豹式坦克和豹II坦克只有齿轮的运转速度和装甲的保护,而两者的炮塔都采用该款新式炮塔。此外,豹II更被安装上豹式的75毫米KwK L70坦克炮,并不是预期的新式88毫米KwK L71坦克炮。而豹式更有其他的变种,如猎豹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他型号请见下表)。

型号

 

制造年份

 

简介

 

生产数目

 

豹式坦克A型

 

1942年11月

 

试作型,又称作豹式坦克A1型

 

20辆

 

豹式坦克D型

 

1943年1月-9月

 

 

842辆

 

豹式坦克A型

 

1943年8月-1944年6月

 

有时称作豹式坦克A2型

 

2,192辆

 

豹式坦克G型

 

1944年3月-1945年4月

 

 

2,953辆

 

Befehlspanzer Panther

 (Pz Bef Wg)

 

1943年5月-1945年2月

 

加装了额外的通讯器材

 

329辆

 (由豹式坦克改装而成)

 

Beobachtungspanzer Panther

 (Pz Beob Wg)

 

1944年-1945年

 

加装两支机枪及仿造的火炮

 

41辆

 (由豹式坦克改装而成)

 

Bergepanther

 

1943年-1945年

 

改装为修复车

 

347辆

乘员

 

5人

 

发动机燃料消耗

 

每千米3.51升

 

车身重量

 

44.8公吨

 

发动机燃料容量

 

720升

 

车身长度

 

8.66米

 

变速器型号

 

ZF AK 7-200

 

车身阔度

 

3.42米

 

变速器种类

 

人手同步齿合

 

车身高度

 

2.99米

 

变速器齿轮

 

7/1

 

行进速度

 (每分钟3000转)

 

55千米/小时

 

掌舵系统

 

MAN单轴条掌舵系统

 

行进速度

 (每分钟2500转)

 

46千米/小时

 

离合器

 

萨斯LAG 3/70H

 

行进范围

 

200千米

 

掌舵比率

 

1:1.5

 

履带型号

 

Kgs 64/660/150

 

主炮型号

 

KwK 42

 

履带阔度

 

660毫米

 

主炮种类

 

坦克炮

 

履带长度

 

3.92米

 

主炮口径

 

7.5厘米

 

悬吊系统

 

双扭力棒

 

避震器

 

车身两边的第二或第七个震臂上

 

主炮炮管长度

 

70 Calibers

 

可通过垂直障碍

 

0.9米

 

主炮最大炮口初速

 

1120米/秒, 使用pzgr40/42型穿甲弹

 

可通过堑壕

 

1.9米

 

主炮后膛

 

半自动

 

可通过水位

 

1.7米

 

主炮旋转角度

 

360°,每秒24°

 

发动机型号

 

梅巴赫HL230P30

 

主炮提升角度

 

+18/-8°

 

发动机种类

 

V12 4冲程

 

携带炮弹

 

79发,G型82发

 

发动机马力

 

700匹马力

 

瞄准器型号

 

Leitz TZF 12 (D型),TZF 12a (A及G型)

 

发动机排水量

 

29.095升

 

瞄准器放大倍数

 

2.5及5倍变焦

 

发动机压缩比率

 

6.8:1

 

瞄准器视野

 

28及14°

 

发动机燃料

 

汽油驱动

 

通讯设备

 

Fu 5 发报机及收报机,Fu2收报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7
  乘员 5人 装甲 炮塔正面110mm 倾斜11度
  车身重量 D型44.8公吨 侧、后面45mm 倾斜25度
  G型45.5公吨 车体正面80mm 倾斜55度
  车身长度 8.66米 侧、后面45mm 侧面倾斜40度 后倾斜30度
  车身阔度 3.42米 主炮 75mm Kw.K42 L/70(Kw.k42型75毫米70倍径)
  车身高度 2.99米 炮身 75X70=5250mm
  弹药基数 D型79发 最大炮口初速 1120米/秒, 使用pzgr40/42型穿甲弹
  G型82发 主炮后膛 半自动
  炮塔转速 每秒24度 主炮仰角 上18度/下8度

  行驶速度 D型(每分钟3000转)平整地面55km/h 越野33km/h
  G型(每分钟2500转)平整地面46km/h 越野27km/h
  离合器 萨斯LAG 3/70H 掌舵系统 MAN单轴条掌舵系统
  行进范围 170-250km 瞄准器型号 Leitz TZF 12 (D型)、TZF 12a (A及G型)
  悬吊系统 双扭力棒 瞄准器放大倍数 2.5及5倍变焦
  掌舵比率 1:1.5 瞄准器视野 28及14度
  通讯设备 Fu 5 发报机及收报机 履带型号 Kgs 64/660/150
  Fu2收报机 履带阔度 660毫米
  发动机型号 梅巴赫HL230P30 履带长度 3.92米
  发动机种类 V12 4冲程 变速器型号 ZF AK 7-200
  发动机马力 700匹马力 变速器种类 人手同步齿合
  发动机排水量 29.095升 变速器齿轮 7/1
  发动机压缩比率 6.8:1 避震器 车身两边的第二或第七个震臂上
  发动机燃料 汽油驱动 可通过垂直障碍 0.9米
  发动机燃料消耗 每千米3.51升 可通过堑壕 1.9米
  发动机燃料容量 720升 可通过水位 1.7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