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试卷

找一份初二上册的物理试卷,麻烦~难度适中。发网址过来也可以,谢谢、、

06年中考题汇编(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2006 河北)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2006 上海浦东)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光屏距离凸透镜12厘米时,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B )
A. 5厘米 B. 10厘米 C. 15厘米 D. 20厘米。
(2006 江西)有三个焦距都是20cm的凸透镜,小明利用它们做了一些简易光学器材,第一个做成了简易照相机,拍摄了墙上的一幅画;第二个做成了一台投影仪,演示了一张幻灯片;第三个直接作放大镜用,观察了一只小昆虫.使用过程中,下列对应关系连线正确的是(C )
(2006 北京朝阳区)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中心7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C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2006 临沂市)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B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2006 厦门)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光具座上器材的排列次序是蜡烛、光屏、凸透镜
B、虚像也能成在光屏上
C、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D、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2006 佛山) ( C )
(2006 广州海珠)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定是( D )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2006 河北)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2006宜昌)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C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2006 衡阳)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A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2006 株州)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用它可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有时遥控器并没有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沿某一合适的方向对准墙壁按下按钮,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 ( A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速很大
(2006 太原)人的眼睛象一架照相机,物体射出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B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006 镇江)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A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2006 镇江)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B )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2006 徐州) 下列光学仪器中,不属于凸透镜应用的是( C )
A.放大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显微镜
(2006 盐城)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 )
(2006 锦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
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2006 沈阳)甲在阳光充足的教室内,小阳手持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在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可以在墙上看到窗户的像,这个像是 ( B )
A.倒立、等大的 B倒立、缩小的
C.正立、放大的 D正立、缩小的
(2006 成都)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006 成都)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 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A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二、填空题:
(2006 内蒙) 下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中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光屏在1.5倍焦距时,屏上有像。你认为在直线CD上,光屏的位置至少移动 cm时,就会出现任意移动蜡烛屏上都无像的现象。
答案:5
(2006 北京市)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16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16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填:“正立”或“倒立”)。
答案:15cm;正立
(2006 芜湖) 人眼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像。人眼观察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根据老花眼的结构可判定,老花眼的明视距离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
答案:凸透镜,倒立,大于
(2006 黑龙江)在森林里决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答案:凸透 会聚
(2006 钦州市)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选填“凸”或“凹”);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如图8所示),看到的像是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凸;虚
(2006 桂林)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 “实”或“虚”)。
答案:凸透镜,虚
(2006 宜昌)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 像(填虚或实).
答案:凸;虚.
(2006 黄冈)体育运动中,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与指导。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的闪光时,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_______射,
又通过摄影机前的_______镜
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观察图中照片,可知频闪
摄影时要求背景较_________
(填“亮”、“暗”)。
答案:反射;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暗
(2006 襄樊)在圆形鱼缸中喂养着的鱼,看起来要比真实的鱼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 镜。
答案:凸透
(2006 长沙)如图所示是一束平行光通过一个透镜的情景,由图可知该透镜是__________透镜。当它作为照相机的镜头,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能成倒立、缩小的_________像。
答案:凸 ; 实
(2006 株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图1是表示小亮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图,他是____________眼。矫正的方法是戴____________透镜片做的眼镜。
答案:近视; 凹
(2006 长春)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像(选填“正立”或“倒立”)。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_______________些(选填“强”或“弱”)。
答案:凸(或会聚);倒立;弱
(2006 锦州)小强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景物。若他将照相机远离被拍摄的景物,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清晰的像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变小
(2006 云南)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一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人像,人与镜头的距离应 3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底片上所成的像是 像(填“实” 或“虚”)。
答案:大于;实
(2006 昭兴)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在下面的甲、乙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 ,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 (选填:“丙”或“丁”)。
答案:甲,丁
三、作图题:
(2006 广州)画出图13中的光线AB经过凸透镜后的径迹.
(2006 北京朝阳区)如图9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2006 四川乐山)在图1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
(2006 厦门)在图12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2006 河北)按下面要求作图。图甲是远处物体在某人眼睛成像的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的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2006 泰州) 请在图10中画出近视眼看物体所成像的大致位置,并在像上标出与物体上A点相对应的像点A′。
(2006 锦州)请你画出图4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
答案
(2006 泰安)根据下面两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分别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四、实验题:
(2006 连云港)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10cm。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放置好蜡烛和透镜后,左右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其原因是 。该同学作适当调整(物距不变)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答案:烛焰、透镜、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 倒立、放大、实像
(2006 无锡)小明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无锡著名景点——锡山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如图所示。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
(1)小明找来了一些凸透镜,但不知道它们的焦距,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可画图说明)
(2)测出凸透镜焦距后,小明先后选用了三个焦距分别为15cm、10cm、5cm的凸透镜,在保持物距始终为35cm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实验,发现所成的像越来越小。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小明在拍摄哪一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请你说出他这样做的理由。
答案:(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纸,调节透镜到纸面的距离,直至纸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其它方法正确同样给分)
(2)拍摄乙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焦距都有关系,因此研究实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时应控制物距不变
(2006 福州)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17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一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答案:(1)倒立;(2)焦距(或弯曲程度),像距;(3)c;(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 cm (或不要长时间看书,中间要适当休息,或多做眼保健操)(其他建议合理即可)
(2006 福州)如图12所示,周倩和几位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这时,周倩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透镜)之间,结果原来在光屏上的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
(1)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3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周倩同学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2)B
(2006 韶关)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下左图),其中在B上应放置: .
(2)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像如上右图,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时,应测量 和 .
(4)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前后移动光屏,小明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答案:(1) 凸透镜 (2)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3) 物距 ; 像距 (4) 能 (5) 能
(2006 南通)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
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答案:(1)9.4(9.2—9.5) (2)同一高度 (3)缩小;照相机
(2006 内蒙)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你简要写出三种判断方法。
答:(1)
(2)
(3)
答案:(1)透镜对着太阳光(平行光源)移动,另一侧有亮点说明是凸透镜
(2)用手去摸,中间厚、两边薄的说明是凸透镜
(3)点燃蜡烛,在另一侧的屏上看能否成像,能成像的是凸透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5
第5章《物体的运动》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 )
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 B.茶杯的高度是10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2.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
A.最小刻度是1cm的15m皮卷尺 B.最小刻度是1mm的1.5m钢卷尺
C最小刻度是1mm的米尺 D.自制一根最小刻度是1cm的硬杆长尺
3.一只茶杯的高度最接近 ( )
A.1 m B.1 dm C。1 cm D.1 mm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5.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最接近于 ( )
A.5m/s B.1.4m/s C.30km/h D. 10cm/s
6.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 (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7.一天某市的天气格外晴朗,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飞行。某人走进一座高高的商业大厦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移动。该大厦其实牢牢地耸立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造成此人错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地面 B.商业大厦 C.蓝天 D.飞行的白云
8. 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 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
A. 小明先到终点 B.小华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9.在用放大倍数为2×104倍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白鼠动物细胞结构的图片中,用刻度尺测得该细胞核直径约1.6cm,则该细胞核的实际直径约 m。某校一节课45min=_____h=_____s。中学生10次脉搏的时间大约为0.2_____。一般人步行10min所通过的路程最接近  m。

10.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则此木块的长度是 cm,
1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与
12.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3.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
信息二: 。

第13题
第14题
14.如图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的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1)完成下表中有关内容;(2)天鹅在飞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是 ,天鹅所做的运动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某校探究学习小组,为了研究蚯蚓在粗糙面上爬得快,还是在光滑面上爬得快,他们用一条蚯蚓在相同条件的外界下,分别让它在不同的表面上爬行,为了比较蚯蚓在不同表面上爬行的快慢,必须算出蚯蚓爬行的 ,为了准确测出蚯蚓爬行的路程,在确定蚯蚓的爬行起点和终点时,他们应该选择蚯蚓的 (填头部或尾部)作为观察对象,因蚯蚓爬行的路程是弯曲的,为了测出它的爬行的路程,除了使用棉线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16. 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它的探测系统将所获得的数据送到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并显示。测量中,探测系统必须探测的物理量是 和 ,而中央处理器只须运用 这一简单公式进行运算就能显示出海深。

四、计算题
17.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他和助手分别站在相距1.5km的两座山上,每人手拿一盏灯,伽利略先打开灯,当助手看到他的灯光时,立刻打开自己的灯,从伽利略打开灯到他看到助手那盏灯的灯光,这个间隔就是光传播了3km的时间。这个实验最终失败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速度的实验:两只相距15km的实验船,一只船上实验员向水里放了一只钟,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实验员向水里放一个听音器,当他看到火药发光后10s听到水下的钟声。如果不考虑光经过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那么由此测出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是多少?

18.玄武湖隧道工程是南京市规划的“经六纬九”路网以及快速“井”字型内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西起模范马路南京工业大学附近入口,东至新庄立交出口。隧道全长2 660m,设计车速为60km/h,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竣工通车。
(1)22路公交车在地面从入口处到出口处行驶路程约4 500m需15min,求该车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74路公交车以36km/h的速度通过隧道由同一入口到同一出口处,能比22公交车节省多少时间?

19.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
(1) 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B 6.A 7.D 8.A
9. 8×10-7 0.75 2700 min 900 10. 3.57 11.船 岸边的山 12.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 速度 13.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他们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等 14.(1)略 (2)速度越来越大 加速直线运动
15.速度 头部 手表 16.路程 时间 s = v t
17.光的速度很大,在3km的范围内人眼睛无法感觉到. 150m/s
18.(1)5m/s (2)634s
19.(1)4 000m (2)8.1m/s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如图所示,画出了光线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A. B. C.
( )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要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A.100 mm以外 B、50 mm以内 C、略大于50 mm D、恰为50 mm
( )3.放映幻灯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幻灯片上图像的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 )4.平行光线经如图所示的中空玻璃砖后将会
A、会聚 B、发散 C、仍为平行光 D、无法判断
(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是
A、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的筷子向上弯折了
B、从平面镜中看见自己的像
C、在太阳光照射下树木出现了影子
D、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
( )6.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 )7.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 )8.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做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9.下列物理现象中:①老人用放大镜看书;②在岸上看水中的鱼;③太阳灶烧水;④水中的筷子变弯.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在放映幻灯片时,要使得银幕上的像更大一些,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使幻灯机靠近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大
B、使幻灯机远离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大
C、使幻灯机靠近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
D、使幻灯机远离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
( )11.有A、B、C三块凸透镜,现用这三块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
透镜 像的性质
A 放大 倒立 实像
B 缩小 倒立 实像
C 放大 正立 虚像
由此可知A、B、C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A、fA>fB>fc B、fc>fA>fB C、fA<fB<fc D、fB<fc<fA
( )12.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 )13.站在物理学角度,请选出下面诗词中有关带点词句的正确解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清澈的湘江,江水显得浅而见底,水天相映,嬉游的鱼儿,却似在蓝天中飞翔一般 A、湘江水本来就浅,这是一种写实 B、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水底是实像
C、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水底是虚像 D、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水底是虚像
( )14.如图所示,虚线框内的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
( )15.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60厘米 B、4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6.如图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A 、B 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摄像头(“靠近”、“远离”)。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    ,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
17.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某一透明物质的表面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若入射光线与它们的分界面成30°角,且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垂直,则反射角为 ,折射角是 。
18.将一厚玻璃放在一枝铅笔上,斜着看上去铅笔似乎折成了三段,如图所示,这种“一笔三折”的现象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
19.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露珠具有 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 像.
20.如图所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透镜的 位置.
21.如图,夜晚,把桌子放在电灯下面,在桌面放一张白纸,然后再把凹透镜放在白纸上。当逐渐向上移动凹透镜时,可以观察到:通过凹透镜的光束在白纸上所形成的光斑的面积会随着凹透镜移动而逐渐变 (选填“大”、“小”),光斑的亮度则逐渐变 (填“暗”或“亮”)。
22.摄影师在给某班照集体像后,又给一名同学照半身像.那么,应 (选填“减小”或“增大”)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
23.如图所示,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_______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_______一些(选填“深”或“浅”)。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24. 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传播的大致路径。
25.如图所示,已知AB的折射光射到平面镜的O点上,试画出经过O点前后的光的传播路径.

26.如图A/B/是物体AB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C/是主光轴。请在图中作出凸透镜和焦点的准确位置。
四.实验与探究题 (每空2分,共32分)
27.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3)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①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
为 、 、______ ②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4)实验中,某同学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_________ (填“C”或 “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6)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缩小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_____(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28.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29.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2/3,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也偏向法线。你认为,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会 (选填“偏离”或“偏向”)法线。你猜想的理由是 。
30. 农民在塑料棚中种蔬菜,雨过天晴后要将塑料棚上积水放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ACBBA 6—10:CDDBD 11—15:BDDAD
16. 凸透 靠近 反射的光很弱 熄灭
17.600 300
18.折射
19.凸透 正立 放大的虚
20.凸透 焦点
21.大 暗
22.减小
23.折射 浅
24.—26.
27.(1)10
(2)同一高度
(3)倒立 缩小 实像 远离 (4)将凸透镜向下移动(只要合理即可) (5)C
(6)C
28. (1)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物屏距离L 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29.偏向 光由传播速度快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
30.因为塑料棚上的积水相当于凸透镜,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5
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第一阶段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卷Ⅰ)
一、单选:(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支粉笔的质量为200g B.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2.5dm
C.成人步行300m约用5min D.人力三轮车的一般行驶速度为40m/s
2.对密度定义式 的下列几种理解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
D.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 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有关其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B.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C.不管桌面是否水平,只要调平横梁就可以称量
D.不能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4.下列图中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5.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6.实验室里有4种量度范围和最小刻度不同的量筒,要想一次尽可能准确地量出125毫升的酒精,应该选用:
A.量程是50毫升,最小刻度是5毫升的量筒;
B.量程是100毫升,最小刻度是2毫升的量筒;
C.量程是250毫升,最小刻度是5毫升的量筒;
D.量程是500毫升,最小刻度是10毫升的量筒。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不变 B.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密度变小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 D.1kg的铁比1kg的棉花质量大
8.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②甲的速度是5m/s
③乙在前6秒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3m/s
④第4秒时,甲在乙前面10m处
⑤到达距出发点10m处,甲比乙少用3秒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9. 小王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
D. 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10.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    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温度计中水银的密度不变   D.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11.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12.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1∶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A.1∶2  B.2∶1
C.2∶9     D.9∶2
13.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A.ρB > ρA B.ρ水 > ρA
C.ρA > ρB D.ρA = 1400kg/m3
一、单选:(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卷Ⅱ)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班级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

1.道路上有很多交通标志,一重型汽车行至桥头,司机看见如图甲警示标志立在桥头,警示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一位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100”的含义是 ,“机场30km”的含义是 ,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 小时才能到达机场。
2.故事“龟兔赛跑”中,我们是通过比较相同__ ___(“距离“或”“时间”)运动的___________(“距离“或”“时间”),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的较快,由于兔子中途睡了一觉,裁判通过比较相同 (“距离“或”“时间”)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距离“或”“时间”),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
3.小田鼠警觉的爬过一段土丘,小强间隔相等的时间拍摄的照片如图,你认为小田鼠的运动速度是先变 ,后变 。
4.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_________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半瓶调和油的密度为____________(1升=1立方分米).
5.有一个铜球的质量是623g,体积是100cm3,这个铜球是 (填“空心”或“实心”),如果是空心,空心的体积是 cm3。(铜的密度8.9×103kg/m3)
6.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中气体能在每小时65千米的风速和每小时雨量50毫米的情况下保持燃烧……(1)65千米/小时= 米/秒;(保留一位小数)(2)制作火炬“祥云”材料的密度应 (“较大”或“较小”);
7. 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9 kg/m3,你所在的考场里空气的质量大约是 (填“20g”或“2kg”或“200kg”) ,中学生的质量约 (填“20”或“50”)千克,体积约 m3。
8..一个玻璃瓶,最多能盛水1kg,若盛满酒精,酒精的质量 (填“大于”或“小于 ”)1千克。
9.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比固体、液体尤为显著。风的形成过程是,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 (填“大”或“小”)而 (填“上升”或“下降”),温度低的冷空气密度较 (填“大”或“小”),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通常暖气要放在窗下也是这个道理,冷空气从窗户进来要向 (填“上”或“下”)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每项1分)
1.下列左图为汽车中速度计表示的速度是_________;
2.下列中图中硬币的直径为 。
3.下列右图中停表的表示的时间是 分 秒

4. 图8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做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 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 __m/s.

5.小刚在商场中买回一瓶食用油,想亲自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找来天平和量筒,设计了一套测量密度的方案:①先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③然后将量筒中食用油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④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1)在使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小刚忘记了如何正确使用,请你帮他将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 。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
C.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
D.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E.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横梁平衡
F.根据砝码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加起来得到物体的质量
(2)小刚设计了记录数据的表格,请你将小明未填完的表头填完整:
油的体积V/cm3

(3)写出小刚计算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ρ=
(4)你认为小刚测量结果是 (“偏大”或“偏小”)了,造成测量结果偏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
(1)用调节好的天平称一个物体A的质量,当把物体放到天平左盘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18甲所示,天平平衡,请你将数据记录在下表内。
(2)将该物体放到盛有70cm3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如图18乙所示,将物体体积记录在下表内。
(3)按照上两步骤,小明继续测量了2个同种物质组成的B、C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一中,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19的坐标纸上用 “。”描点,作出图像,观察图像并得出结论:                         。
表一:                       表二:

(4)小明又测量了3个不同物体D、E、F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19的坐标纸上用“。”描点。观察分析做出判断: D、E、F三个物体中  与A、B、C可能是同一物质,     可能是另外一种物质,
并由此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 。

(5)一个与D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是10cm3,它的质量是    g。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5分。其中1题9分;2题6分)
材料
技术指标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透光量 92% 91% -------- -------
密度(千克/立方米) 1300 2500 8000 4500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磨损 耐磨损
1、我国约有4亿人配戴眼镜,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
(1)一块体积4立方厘米的玻璃镜片的质量是多少?

(2)一副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0克,则一副同规格(形状、体积相同)的钛合金镜架的质量是多少?

(3)如果镜片、镜架规格同上,用树脂镜片、钛合金镜架的一副眼镜的质量是多少?

T151 车次 T152
北京西 自北京西起公里 始发 西宁
西宁 (km) 终到 北京西
V
14:23 O
北京西
12:43

03:25
03:31 1200
西安
23:46
23:38
11:09
1l:17
1876
兰州 14:53
14:45
15:06 2092 西宁 11:26

2、2004年4月.18日起全国铁路第5次大面积提速,“西宁-北京西”新运行时刻表如图表所示,根据图中数据我们可知,提速后
(1)兰州至西安的距离是多少?

(2) 兰州至西安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3) 兰州至西安列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km/h?
(保留一位小数)

物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D C D D C D C C A A D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此桥限重30吨;限速100km/h;由此到机场距离30km;0.3
2、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距离;所用的时间少
3、慢;快
4、4.6 ;0.92×103kg/m3
5、空心;30
6、18.1 ;较小
7、200;50;0.05
8、小于
9、小;上升;大;下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每项1分)
1、80km/h
2、1.35cm
3、0分36秒
4、变速;12.5cm;0.125m/s
5、(1)DBCAEF
(2)烧杯质量m1/g 烧杯和油总质量m2/g 油的质量(m2-m1)/g 油的密度ρ/g/cm3
(3) ρ=(m2-m1)/ v
(4)偏小 倒油时量筒沾油了,使m2偏小了
6、 (1)27
(2)10
(3)图略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4)E DF 的比值一般不同
(5)18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5分。其中1题9分;2题6分)
1、(1)10g
(2) 11.25g
(3)16.45g
2、(1)676km
(2)8h45nin或8.75h
(3)77.3km/h
第3个回答  2013-08-29
澄海2012 2013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卷,,,谁有?我要语文,政治数学
第4个回答  2012-03-07
没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