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过皇帝吗

江西在历史上出过皇帝吗,不是正统的也算

江西省出过皇帝,名字是林士弘。

林士弘,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林士弘为人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但在前半生,他只是个干苦活的农民,拿起武器的时候,他才展现出自己的天赋。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穷兵黩武,两征高丽失败,弄得天怒人怨,四海鼎沸。在这种情况下,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起义反抗隋朝,掀起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他就自称南越王。紧接着他又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年号太平,任命同党王戎为司空。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唐军完全消灭萧、李的势力以后,开始全力攻伐林士弘,循州、潮州望风而降。心灰意冷的林士弘怆然病倒,随即逝去。

扩展资料: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隋炀帝命刘子翊率兵前去讨伐操师乞。豫章城外一战,操师乞被隋军当场射杀。

元兴王阵亡,部众群龙无首,眼看着刚建立的天成政权就要发生溃散。关键时刻,林士弘挺身而出,接过了操师乞的指挥棒,带领部队奋勇作战,稳定了军心。

林士弘分析了敌我之间的优劣对比,调整了作战部署。他利用自己士兵多生长于江南水乡、地头熟、水性好的特点,兵分水陆两路。

其中陆军作为正兵,从陆地上与敌人抗衡,水军作为奇兵从水路出击,结果一击得手,大败隋军,干掉了隋军指挥官刘子翊。

击败刘子翊后,周边暂无大敌,林士弘军威大振,走上了大肆扩军抢地盘的道路,没多久,他的兵力就达到十余万人,尤以水军最为犀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士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3
有,林士弘,操师乞江西的
第2个回答  2018-05-27
海昏侯刘贺
虽然没做几天的皇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据说是江西唯一一个真正的皇帝
林士弘(?-622) 隋末南方农民起义领袖。江西鄱阳人。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为大将军,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师乞战死,他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遂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起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战败后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08
没有

江西历史名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
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名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德佑二年(1276),元兵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军议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镇江,得与战友等逃脱南归,至温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元兵南下时,一再起兵抗御,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囚于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义。年四十七。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进士出身,对二程理学窥研弥深,因不附和议,得罪秦桧,失官居家,以教书为业,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对朱熹要求严格,不仅以儒家经书对他进行严格教导,而且对他讲授“古今成败兴亡大致”,教育他关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抗金必胜思想和信念。朱熹严守父训,刻苦读书,青少年时代,精心研读儒家主要著作,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和各种格致之学,学业猛进,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曾任南康军两年零一个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