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而近攻对奏国统一六国有何意义?

如题所述

范雎:远交近攻,一统天下 范雎,一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他早年家境贫寒,虽有满腹经纶,却因不名一文,无以自资。范雎只好暂时投靠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齐廷初试牛刀 有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使齐通好,范雎作为随从一齐出使。当时正值襄王即位,齐国日益强盛之时。由于魏曾参加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攻打过齐国,并逼死了齐缗王。魏王害怕齐国的报复,让须贾来缓和两国的紧张空气。谁知须贾是个懦弱无能之辈,在齐王的严厉质问下哑口无言。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范雎挺身而出。严正指出,齐缗王骄暴无厌,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桓威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缗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己过。恐怕又要重蹈齐缗王的覆辙了。一番话后,齐王怒气平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赐他十斤黄金和牛酒。范雎向须贾报告了此事,须贾命他退还黄金,只留下牛酒。哪知须贾为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回国后竟向国相魏齐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打得折肋掉齿,还把他放在厕所中,任宾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尽了侮辱,但他宏图未展不想这样死去。他买通了看守,谎称已经死去,逃出了地狱。藏匿于民间,化名为张禄。 智避穰侯搜索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遣王稽使魏,范雎的密友郑平安趁机向他推荐了范雎。经过一夜的长谈,王稽认定范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带回秦国。在返秦的途中,又有一段化险为夷的小插曲,充分体现了范雎的预见力。当车马行至秦国湖这个地方时,迎面碰上了秦相穰候魏冉的车骑。魏冉是昭王之舅,依仗姐姐的地位把持朝政长达几十年,此人厌恶招纳诸侯宾客,唯恐威胁了他的权势。范雎虽身为布衣,但对各国的形势非常关心,对穰候也有所了解,因而远远地看见魏冉车骑,就藏于箱中避祸。不一会儿,穰候车马来到,一阵寒喧客套后,穰候目视车中,又察看了一下随行人员,接着对王稽说:“你此次出使魏国,没有带诸侯的宾客来吧?这些人依靠口舌扰乱视听,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贵,全是些没用的废物!”王稽忙附和说:“丞相所言极是。”穰候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于是走了。 一场虚惊过后,王稽正要上路,范雎从车箱中出来说:“穰候这个人性疑而见事迟,刚才分明已经起疑。虽未立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复来,我还是再避一下。”说着下车从小路前行。果然如范雎所料,不久二十余骑飞驰而来,声称奉丞相之命搜查,遍索车中,见并无外国之人,这才转头扬长而去。经历这场变故,王稽对范雎佩服得五体投地,仰天长叹:“张先生真智士,吾不及也!” 接近秦昭王 范雎入秦后一年多,一直没有机会觐见秦昭王。前270年,秦在丞相魏冉的坚持下跨越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二地。自秦昭王即位后,以宣太后为中心,形成了穰候、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等宗亲贵室势力,他们专权专利,其私家富有甚至超过了王室,使昭王如芒刺在背,有苦难言。此次出战,也并非出自昭王本心,范雎抓住这个时机,基于对昭王内心世界的分析判断,向昭王上书,直刺宗室专权,紧紧抓住了昭王的心病,同时又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有治国的良策,这样使秦王不得不召见他。范雎费尽心机,终于叩响了成功的大门。 范雎颇通语言的艺术,他抓住当政者大都喜听恭维之词的心理,在与秦昭王的对话中,首先从对秦的优势入手开始自己的分析。范雎认为秦“四塞以为固,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地理条件优越,经过变法图强,秦得“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霸之业可致也。”果然,昭王面露喜色,缓和了谈话的气氛。接着,范雎批评了当前秦国的政策,造成“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而这一切都归罪于为人臣的失职。这里巧妙地为昭王开脱了罪责,果然昭王很诚恳地说:“寡人愿闻失计。” 远交近攻政策出炉 范雎考虑到自己初涉秦廷,羽翼未丰,不敢言内,便先谈外事,借以观察秦王的态度。他说:“夫穰候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伤秦。”为了加强说服力,范雎还举出齐缗王远征楚国,导致内部空虚,因而被韩、魏袭击的史实。这里,范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就是历史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为秦逐个吞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2 范雎:远交近攻,一统天下 范雎在“远交近攻”的策略指导下,进一步阐明了具体的措施。他说韩国和魏国处于中原地区的枢纽位置,秦若想成得霸业,必先控制这一地区,然后使赵、楚归附,这样齐国必然会畏惧,一时不敢与秦争锋。在秦的国势强大到压倒各国的情势下,便可一个个消灭魏、韩等,最后灭齐,一统天下。 昭王很赞赏范雎的战略原则和具体布置。遂拜他为客卿,参与国家大政,主持兵事。二年后,即昭王三十九年(前268年)。昭王用范雎谋,派五大夫涫伐魏,攻克怀,两年后攻克刑丘。 离间六国 在秦的凌厉攻势下,六国大为惊恐,企图谋求暂时的联合,共同对付秦国。有一次,各国的谋臣在赵国邯郸集聚,打算合众而攻秦。范雎深知一旦六国联手,对秦国大为不利;但他同时也明白各国战争已久,积怨太深,且各怀私心,所谓团结,不过是为求得自己的好处罢了。范雎于是派名士唐雎携带大量财物前往邯郸,贿赂各国谋臣,挑拨他们的关系,终于使“天下之土,大相斗矣。” 整治秦廷,穰侯罢相 范雎的一系列功绩、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宠信,在秦国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范雎认为,是该向内政沉积已久的弊病开刀的时候了,于是向秦昭王进言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就是对内巩固自己的威信,对外重视自己的权力。穰侯派出的使者窃取大王的权威,对各国发号施令,在天下结盟立约,征伐敌国,没有谁不听从。有首诗说‘果实太多会压折桠枝,折断桠技会伤害树心;属国大了会危害宗主国,尊崇臣子会使君主卑微。现在我听说秦国太后和穰侯当权,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辅佐他们,终究会要取消秦王。我私下替大王害怕,百年之后,统治秦国的不是大王的子孙了。”果然昭王听了十分恐惧,说道:“好。”于是废黜了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回他们的领地。任命范雎为国相,封以应城,号为应侯。从此,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了。这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范雎的“固本削枝”的策略从根本上促进了从封建割据走向大一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范雎对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大业的杰出贡献。 离间赵君臣,促成长平之战 范瞧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杰出的军事家。前260年秦赵战于长平,秦兵虽然勇武善战。但赵军老将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按兵不动。秦昭王无可奈何,问计于范雎“廉颇智多,知秦军强不轻易出战。秦兵道远难以持久,战事如久拖不决,我必陷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为之奈何?”范雎也意识到了局势对秦不利,他认为只有除掉廉颇才会出现转机。于是,他策划出了一个“反间计”。 范雎暗地派人进入赵都邯郸,用重金贿赂赵王的近臣,散布谣言说:“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军所迫,不日即将出降。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锐不可当。”赵王闻之,偏听偏信,匆忙拜赵括为上将,持书前往长平以代廉颇。 赵括虽为名将之后,也精通兵书,但只限于纸上谈兵,呆板拘泥不会灵活运用。赵奢在死前曾上书告诫赵王,不要使他儿子为主将,可惜赵王都没有听进去。与此同时秦国秘密地派名将白起为主将,试图出奇制胜。一经交锋,白起佯败。赵括喜出望外,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陷入重围。赵括被围困达46天,粮草断绝,土兵自相杀食。赵军的几次突围都未成功,赵括也中箭身亡。秦军大获全胜,坑杀40万赵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从此,雄踞北方的赵国一蹶不振,走上了衰亡的道路。战后的秦国更加强大,雄视天下。 晚年让贤,激流勇退 范雎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范雎由于其坎坷的经历和个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位极人臣后对须贾和魏齐的报复,体现出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这与他早年所蒙受的无辜迫害有一定联系。而嫉杀白起,则是纯粹的嫉贤妒能了,这一缺陷,导致了在范雎执政后期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 这时燕人蔡泽来到秦国。此人相貌丑陋,身无分文,然而才华出众,尤擅辩才。如同当年范雎语激昭王一般,蔡泽用激将之法,得以见到范雎,他引用秦之商鞅,楚之吴起,越之文种三位著名丞相的遭遇为例,“三人尽力竭忠。功高盖世,然而却惨遭杀戳,甚为可悲。今秦王之德,既不能有过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君之功绩又不如商鞅、吴起和文种,然而君之禄位过盛,私家之富远远超过二三子,如不再激流勇退,为自全计,被三子者,且不能免祸,沉于君乎?”蔡泽的话字字打动范雎的心病。联想起近来渐渐失宠于秦王,范雎如坐针毡,如履薄冰。范雎到底是个智者,功成身退,此其时也。于是他晋见秦王,盛赞蔡泽之能,‘臣不如也’,荐其代已为相。范雎遂于昭王五十二年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善终于封地应。 范雎相秦十余年,对秦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尽管他也难以避免政治品格上的瑕疵,但仍不失为秦国历史上的名相。作为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谋略家,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给中华民族的外交奇计宝库增添了光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