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07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55篇翻译

帮忙,07年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55篇翻译!
1.纥干狐尾
2.孙泰
3.唐太宗吞蝗
4.陶侃惜谷
5.书法家欧阳询
6.李廙
7.少年治县
8.鹦鹉灭火
9.农妇与鹜
10.治驼
11.刘氏善举
12.砚眼
13.一箧磨穴砚
14.唐临为官
15.二翁登泰山
16.酒徒遇啬鬼
17.若石之死
18.牧童逮狼
19.不怕鬼
20.二鹊救友
21.不识自家
22.墨子怒耕柱子
23.张佐治遇蛙
24.欧阳晔破案
25.崔篆平反
26.蛇衔草
27.陈遗至孝
28.宴子答梁丘据
29.陈谏议教子
30.义士赵良
31.红毛毡
32.孝丐
33.猿子

1纥干狐尾
并州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随即就拴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吓得连忙磕头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邻居们说了,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吓得急忙说出实情:“我这是恶作剧,不料想你们竟然一心要杀死我。看来,这狐妖一说也是由人的作用才兴盛起来的呵!”

2孙泰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厦η巴�榛孤糁鳌?

3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书法家欧阳询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6李廙
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刘晏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然后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

7少年治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8鹦鹉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9农妇与鹜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10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12.砚眼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买下砚台后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个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13.一箧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4.唐临为官
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末年担任左庶子,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
16.酒徒遇啬鬼
曾经有个人嗜好喝酒,忽然遇到故人,他的故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行酒也行,只求止渴。”故人说:“我的贱寓很远,不敢劳烦您的玉趾。”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故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故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故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17.若石之死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没过多久,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君子认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应有此下场啊。
18.牧童逮狼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张皇失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象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19.不怕鬼
曹竹虚的同族兄弟从安徽歙县到江苏扬州去,道上经过一个朋友家,便住在了朋友家.当时正是夏天,朋友请他在一间书房中休息,这间书房高大爽洁.到了晚上,他请求在书房中住住宿,他的朋友说:"这间书房闹鬼,晚上不能居住"他的同族兄弟一定要住,(他的朋友就同意了).到了半夜,有东西从门缝象虫子一样爬进来,薄得象一张作夹带用的纸.进来后,伸展开成为人的形状,是一个女人.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一点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开头发吐出舌头模仿吊死鬼的样子.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散开的还是头发,只一过有点乱,伸出的还是舌头,只不过有点长,有什么可怕的?”忽然又把脑袋摘下来放在案几上.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你有脑袋我都不害怕,何况你现在已经没了脑袋?”这个鬼没有了办法,眨眼间就没有了.等到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从扬州回来再住朋友家的这间书房,到半夜时,门缝又有东西在蠕动.等到刚刚露出它的脑袋,就唾了口唾沫说:”怎么又是这个令人扫兴的人啊?”最后没有进来
20. 二鹊救友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1. 不识自家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外面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的问:“这是我家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观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22.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23.张佐治遇蛙
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以汤水,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深水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却想害死我。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两,那两个害我的人却把我的仆人引诱到这里,也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们,而且连被抢夺的钱财也尽数追回。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那位商人。
24. 欧阳晔破案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25.崔篆平反
东汉王莽时,政治腐败,不少官吏残暴无道,遍地冤狱林立。琢郡崔篆出任建新大尹,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揽下干系,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不要这样做。崔篆慨然日:“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遗憾的呢?”
26.蛇衔草
从前有一位姓田的人,看到有条蛇受伤了。另外有一条蛇,衔来草放到它生的疮上,几日后受伤的蛇好了,走了。姓田的人拿来这种草剩下的叶子治疗人生的疮,都治好了。人们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把“蛇衔”作为它的名字了。《抱朴子》中说:蛇衔草可以把自己断的手指重新接好,和没断之前一样。”是这样的。
27.陈遗至孝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28.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29.陈谏议教子
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对翰林说:“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 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这种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跟古人的那种古风有些类似。
30.义士赵良
赵良是燕国人,在江湖上漂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于是快步走进茅屋,看到一个少女头发乱糟糟的,脸上也很脏,看上去十分悲伤.义士(赵良)上前询问,原来是被某村的两个恶少欺凌而痛不欲生,义士(赵良)十分生气,径直走到某村,找到两个恶少,责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无故
欺凌无辜少女.”一个恶少瞪着眼睛说:"关你什么事.”义士(赵良)斥责道:“你真不是人,还不如一个个禽兽.”不等恶少拔出剑,义士就已经把剑刺进恶少的胸膛,马上就倒地死了.另一个恶少跪在地上请求他的原谅,义士(赵良)砍下他的耳朵来警世众人,警告他不能做坏事
31.红毛毡
红毛国(长红头发的国家),旧时准许和中国贸易往来。边境的长官看到他们人数众多,不许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求情说:“赐给我们一块毛毡的地方就足够了。”长官心想一块毛毡容不下几个人,就允许了。红毛人把毛毡放在岸上,上面只能站两个人,拉扯之后能容四、五人;继续拉扯,不一会毛毡就大约一姆地了,能容下好几百人。他们一起拔出兵刃,出其不意,抢劫掠夺了好几里地后离开了。
32.孝丐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在吴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又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33.猿子
武平这个地区生长着许多猿,这种猿的毛像金丝一样,闪亮闪亮的很好看。而这些猿的幼猿更加奇特,生性可以驯服,但是不能离开母猿。而母猿十分狡猾,人难以抓住它。猎人就把毒擦在箭上,趁母猿不注意的时候射它。射中了母猿,母猿自己估计活不了了,就把乳汁洒在林间,喂它的孩子。洒晚了,也就死了。猎人向着幼猿鞭打他的母亲,幼猿就会悲鸣着下(树)来,束手就擒。每天夜晚必定要睡在母猿的皮上才能安然,更有甚者,就抱着母猿的皮跳跃着直到死去。哎!幼猿尚且知道有母亲,不愿意她死去,何况人呢?世人中的不孝的子孙,比幼猿还不如呢!
34.小儿不畏虎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
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
35.于令仪诲人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荷泽)人,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于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
36。韩琦大度
韩琦是宋国的忠臣,很有名望。他的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亲戚一百两金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敬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被全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人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著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随即再对那人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
37。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是朝中重臣,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38.娘子军
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低微的时候嫁给了柴绍。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柴绍我想迎接起义军的旗帜,一起离开不可以,单独去又担心后方出事,如何打算呢?”妻子说:“你最好赶快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另会有办法。”柴绍立刻走小路赶往太原。妻子于是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呼应唐高祖,士兵有七万人之多,和唐太宗一齐包围了京城,自称是“娘子军”。京城平定后,被封为平阳公主。
39。县令挽纤
有个叫何意于的人,说不清楚是哪里的人了,何意于当官的时候,为益昌县令。县距离州府四十里,州府的老大、刺史崔朴有一次趁着春天气候好与宾客坐船玩到了益昌,要县令去找几个农民拉纤。何意于县令亲自去拉纤。崔朴吃惊的问为什么这样亲自拉纤。易于说:“刚到春天,老百姓要么去耕地要么在养蚕,就我没有事,我就来给你拉纤吧。”崔朴很惭愧,和他的朋友宾客赶快遛走了。
40.南歧人之瘿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 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 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41.李遥杀人案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李遥的随州洪山人,因杀人而亡到秭归县。一天,他在秭归县的市场上,看中了一根柱杖,便买下了它。谁知他买下此它杖之时,在秭归县却发生一起杀人案,被害者家属四处寻找杀人者。一天,被害人之子,看见李遥所用拐杖,就是他父亲所用的拐杖,于是就告之以官。李遥因此而被官府抓获。经查验,这个拐杖的确是秭归县那个被害邑民生前所用之物,而它也确实是李遥买来的。但是当官府领着李遥去寻找卖拐仗之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此人了。官府自然要追问李遥的行止来历,他再也隐瞒不住了,只得向官府交待了自己在随州大洪杀人之经过。远在随州大洪山的一起杀人案,竟然由一根神秘的拐杖而被破获,此事实在也是太奇怪了,就连沈括这样的大科学家也将它记录了下来,称之为“异事”,为中国刑侦史上留下了千古之谜。
42.贾人食言
有一个商人过河的时候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水草.大声喊救命.附近打渔的渔夫听见后划船过来救他,还划没到商人面前,商人说:"我是有钱的人,如果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可以救我吗?"渔夫听了后把他救上来并送到岸上.商人却给渔夫十两银子.渔夫说:"你答应给我一百两现在却给我十两.这行么?" 商人听后脸上都是怒容.说:"像你打渔,捕鱼捕一天才能赚几个钱.现在你一下子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你?"渔夫一声不吭的走了. 又一天,商人渡河船又翻了-_-||.渔夫就在落水的商人旁边.看见后说:'这是那个说给钱而给不够的人."没救商人自己划船走了, 没一会,商人沉下去了.
43.秦西巴纵麑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44.鲁恭治中牟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派担任仁恕掾的官员肥亲前去核实。鲁恭陪同肥亲到田间视察,坐在桑树下,有之野鸡经过,停在他们旁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说:“你怎么不逮住它?”小孩说:“它正要去喂养雏鸡呢。”肥亲肃然起身,对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这里,是想观察一下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9
1纥干狐尾
并州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随即就拴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吓得连忙磕头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邻居们说了,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吓得急忙说出实情:“我这是恶作剧,不料想你们竟然一心要杀死我。看来,这狐妖一说也是由人的作用才兴盛起来的呵!”

2孙泰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3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书法家欧阳询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6李廙
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刘晏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然后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

7少年治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8鹦鹉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9农妇与鹜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10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12砚眼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买下砚台后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13一箧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4唐临为官
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山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363078.html?si=5

第2个回答  2007-07-10
1纥干狐尾
并州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随即就拴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吓得连忙磕头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邻居们说了,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吓得急忙说出实情:“我这是恶作剧,不料想你们竟然一心要杀死我。看来,这狐妖一说也是由人的作用才兴盛起来的呵!”

2孙泰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厦η巴�榛孤糁鳌?

3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书法家欧阳询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6李廙
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刘晏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然后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

7少年治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8鹦鹉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9农妇与鹜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10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12砚眼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买下砚台后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13一箧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4唐临为官
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山
16.酒徒遇啬鬼
曾经有个人嗜好喝酒,忽然遇到故人,他的故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行酒也行,只求止渴。”故人说:“我的贱寓很远,不敢劳烦您的玉趾。”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故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故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故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17.若石之死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
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墙
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没过多久,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
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
君子认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应有此下场啊.
18.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张皇失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象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再找我也死了!!!!!!!!!!
19.曹司农名竹虚曾经讲一件事:他的同族兄弟从安徽歙县到江苏扬州去,道上经过一个朋友家,(便住在了朋友家).当时正是夏天,朋友请他在一间书房中休息,这间书房高大爽洁.到了晚上,他请求在书房中住住宿,他的朋友说:"这间书房闹鬼,晚上不能居住"他的同族兄弟一定要住,(他的朋友就同意了).到了半夜,有东西从门缝象虫子一样爬进来,薄得象一张作夹带用的纸.进来后,伸展开成为人的形状,是一个女人.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一点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开头发吐出舌头模仿吊死鬼的样子.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散开的还是头发,只一过有点乱,伸出的还是舌头,只不过有点长,有什么可怕的?”忽然又把脑袋摘下来放在案几上.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你有脑袋我都不害怕,何况你现在已经没了脑袋?”这个鬼没有了办法,眨眼间就没有了.等到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从扬州回来再住朋友家的这间书房,到半夜时,门缝又有东西在蠕动.等到刚刚露出它的脑袋,就唾了口唾沫说:”怎么又是这个令人扫兴的人啊?”最后没有进来
20.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1.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外面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的问:“这是我家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观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22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23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以汤水,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深水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却想害死我。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两,那两个害我的人却把我的仆人引诱到这里,也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们,而且连被抢夺的钱财也尽数追回。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那位商人
24.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25崔篆平反 东汉王莽时,政治腐败,不少官吏残暴无道,遍地冤狱林立。琢郡崔篆出任建新大尹,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揽下干系,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不要这样做。崔篆慨然日:“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遗憾的呢?”
26蛇衔草 从前有一位姓田的人,看到有条蛇受伤了。另外有一条蛇,衔来草放到它生的疮上,几日后受伤的蛇好了,走了。姓田的人拿来这种草剩下的叶子治疗人生的疮,都治好了。人们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把“蛇衔”作为它的名字了。《抱朴子》中说:蛇衔草可以把自己断的手指重新接好,和没断之前一样。”是这样的。
27.陈遗至孝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28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得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了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候选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住所法制各负其责,让君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重要讲话,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29陈谏议教子 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对翰林说:“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 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这种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跟古人的那种古风有些类似
30义士赵良
赵良是河北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见有哭声,就快步到了一间茅屋,看见一位少女,蓬头垢面,哭得很伤心。赵良就问她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她被某个村子的两个恶少凌辱了,因此痛不欲婶。赵良一听怒不可遏,径直来到这个村子,要两个恶少出来,责备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凌辱无辜少女?”一个恶少虎视耽耽地说:“干你什么事?”赵良斥责道:“你不是人,简直就是禽兽啊!”还没等恶少出剑,赵良剑已刺进了恶少的胸膛,恶少立即就倒在了地上。另外一个恶少跪伏在地上求饶,赵良斩下了他的耳朵示众,以警告他不得为非作歹。
第3个回答  2007-07-10
1纥干狐尾
并州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随即就拴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吓得连忙磕头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邻居们说了,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吓得急忙说出实情:“我这是恶作剧,不料想你们竟然一心要杀死我。看来,这狐妖一说也是由人的作用才兴盛起来的呵!”

2孙泰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厦η巴�榛孤糁鳌?

3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书法家欧阳询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6李廙
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刘晏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然后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

7少年治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8鹦鹉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9农妇与鹜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10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12砚眼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买下砚台后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13一箧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4唐临为官
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山
16.酒徒遇啬鬼
曾经有个人嗜好喝酒,忽然遇到故人,他的故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行酒也行,只求止渴。”故人说:“我的贱寓很远,不敢劳烦您的玉趾。”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故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故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故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17.若石之死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
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墙
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没过多久,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
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
君子认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应有此下场啊.
18.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张皇失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象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再找我也死了!!!!!!!!!!
19.曹司农名竹虚曾经讲一件事:他的同族兄弟从安徽歙县到江苏扬州去,道上经过一个朋友家,(便住在了朋友家).当时正是夏天,朋友请他在一间书房中休息,这间书房高大爽洁.到了晚上,他请求在书房中住住宿,他的朋友说:"这间书房闹鬼,晚上不能居住"他的同族兄弟一定要住,(他的朋友就同意了).到了半夜,有东西从门缝象虫子一样爬进来,薄得象一张作夹带用的纸.进来后,伸展开成为人的形状,是一个女人.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一点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开头发吐出舌头模仿吊死鬼的样子.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散开的还是头发,只一过有点乱,伸出的还是舌头,只不过有点长,有什么可怕的?”忽然又把脑袋摘下来放在案几上.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你有脑袋我都不害怕,何况你现在已经没了脑袋?”这个鬼没有了办法,眨眼间就没有了.等到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从扬州回来再住朋友家的这间书房,到半夜时,门缝又有东西在蠕动.等到刚刚露出它的脑袋,就唾了口唾沫说:”怎么又是这个令人扫兴的人啊?”最后没有进来
20.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1.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外面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的问:“这是我家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观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22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23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以汤水,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深水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却想害死我。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两,那两个害我的人却把我的仆人引诱到这里,也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们,而且连被抢夺的钱财也尽数追回。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那位商人
24.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25崔篆平反 东汉王莽时,政治腐败,不少官吏残暴无道,遍地冤狱林立。琢郡崔篆出任建新大尹,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揽下干系,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不要这样做。崔篆慨然日:“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遗憾的呢?”
26蛇衔草 从前有一位姓田的人,看到有条蛇受伤了。另外有一条蛇,衔来草放到它生的疮上,几日后受伤的蛇好了,走了。姓田的人拿来这种草剩下的叶子治疗人生的疮,都治好了。人们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把“蛇衔”作为它的名字了。《抱朴子》中说:蛇衔草可以把自己断的手指重新接好,和没断之前一样。”是这样的。
27.陈遗至孝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28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得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了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候选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住所法制各负其责,让君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重要讲话,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第4个回答  2007-07-18
1.纥干狐尾
并州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随即就拴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吓得连忙磕头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邻居们说了,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吓得急忙说出实情:“我纥干,只是开玩笑罢了,为什么专门杀我?“

2.孙泰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3.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粮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修有奶奶庙,因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杀.而在古代一但发生大灾都认为是上天降的惩罚)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边上的人谏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 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书法家欧阳询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6李廙
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刘晏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然后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

7少年治县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8鹦鹉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9农妇与鹜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10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是死是活!”

11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12砚眼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买下砚台后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个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13一箧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4.唐临为官
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

16.酒徒遇啬鬼
曾经有个人嗜好喝酒,忽然遇到故人,他的故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行酒也行,只求止渴。”故人说:“我的贱寓很远,不敢劳烦您的玉趾。”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故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故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故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17.若石之死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没过多久,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君子认为若子是只知一不知二,应有此下场啊。

18.牧童逮狼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张皇失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象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19.不怕鬼
曹竹虚的同族兄弟从安徽歙县到江苏扬州去,道上经过一个朋友家,便住在了朋友家.当时正是夏天,朋友请他在一间书房中休息,这间书房高大爽洁.到了晚上,他请求在书房中住住宿,他的朋友说:"这间书房闹鬼,晚上不能居住"他的同族兄弟一定要住,(他的朋友就同意了).到了半夜,有东西从门缝象虫子一样爬进来,薄得象一张作夹带用的纸.进来后,伸展开成为人的形状,是一个女人.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一点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开头发吐出舌头模仿吊死鬼的样子.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散开的还是头发,只一过有点乱,伸出的还是舌头,只不过有点长,有什么可怕的?”忽然又把脑袋摘下来放在案几上.曹司农的同族兄弟笑着说:”你有脑袋我都不害怕,何况你现在已经没了脑袋?”这个鬼没有了办法,眨眼间就没有了.等到曹司农的同族兄弟从扬州回来再住朋友家的这间书房,到半夜时,门缝又有东西在蠕动.等到刚刚露出它的脑袋,就唾了口唾沫说:”怎么又是这个令人扫兴的人啊?”最后没有进来

20. 二鹊救友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1. 不识自家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外面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的问:“这是我家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观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22.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23.张佐治遇蛙
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以汤水,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深水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却想害死我。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两,那两个害我的人却把我的仆人引诱到这里,也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们,而且连被抢夺的钱财也尽数追回。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那位商人。

24. 欧阳晔破案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25.崔篆平反
东汉王莽时,政治腐败,不少官吏残暴无道,遍地冤狱林立。琢郡崔篆出任建新大尹,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揽下干系,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不要这样做。崔篆慨然日:“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遗憾的呢?”

26.蛇衔草
从前有一位姓田的人,看到有条蛇受伤了。另外有一条蛇,衔来草放到它生的疮上,几日后受伤的蛇好了,走了。姓田的人拿来这种草剩下的叶子治疗人生的疮,都治好了。人们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把“蛇衔”作为它的名字了。《抱朴子》中说:蛇衔草可以把自己断的手指重新接好,和没断之前一样。”是这样的。

27.陈遗至孝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28.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29.陈谏议教子
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对翰林说:“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 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这种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跟古人的那种古风有些类似。

30.义士赵良
赵良是燕国人,在江湖上漂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于是快步走进茅屋,看到一个少女头发乱糟糟的,脸上也很脏,看上去十分悲伤.义士(赵良)上前询问,原来是被某村的两个恶少欺凌而痛不欲生,义士(赵良)十分生气,径直走到某村,找到两个恶少,责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无故
欺凌无辜少女.”一个恶少瞪着眼睛说:"关你什么事.”义士(赵良)斥责道:“你真不是人,还不如一个个禽兽.”不等恶少拔出剑,义士就已经把剑刺进恶少的胸膛,马上就倒地死了.另一个恶少跪在地上请求他的原谅,义士(赵良)砍下他的耳朵来警世众人,警告他不能做坏事

31.红毛毡
红毛国(长红头发的国家),旧时准许和中国贸易往来。边境的长官看到他们人数众多,不许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求情说:“赐给我们一块毛毡的地方就足够了。”长官心想一块毛毡容不下几个人,就允许了。红毛人把毛毡放在岸上,上面只能站两个人,拉扯之后能容四、五人;继续拉扯,不一会毛毡就大约一姆地了,能容下好几百人。他们一起拔出兵刃,出其不意,抢劫掠夺了好几里地后离开了。

32.孝丐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在吴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又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33.猿子
武平这个地区生长着许多猿,这种猿的毛像金丝一样,闪亮闪亮的很好看。而这些猿的幼猿更加奇特,生性可以驯服,但是不能离开母猿。而母猿十分狡猾,人难以抓住它。猎人就把毒擦在箭上,趁母猿不注意的时候射它。射中了母猿,母猿自己估计活不了了,就把乳汁洒在林间,喂它的孩子。洒晚了,也就死了。猎人向着幼猿鞭打他的母亲,幼猿就会悲鸣着下(树)来,束手就擒。每天夜晚必定要睡在母猿的皮上才能安然,更有甚者,就抱着母猿的皮跳跃着直到死去。哎!幼猿尚且知道有母亲,不愿意她死去,何况人呢?世人中的不孝的子孙,比幼猿还不如呢!

34.小儿不畏虎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
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

35.于令仪诲人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荷泽)人,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于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

36。韩琦大度
韩琦是宋国的忠臣,很有名望。他的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亲戚一百两金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敬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被全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人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著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随即再对那人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

37。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是朝中重臣,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38.娘子军

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低微的时候嫁给了柴绍。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柴绍我想迎接起义军的旗帜,一起离开不可以,单独去又担心后方出事,如何打算呢?”妻子说:“你最好赶快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另会有办法。”柴绍立刻走小路赶往太原。妻子于是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呼应唐高祖,士兵有七万人之多,和唐太宗一齐包围了京城,自称是“娘子军”。京城平定后,被封为平阳公主。

39。县令挽纤
有个叫何意于的人,说不清楚是哪里的人了,何意于当官的时候,为益昌县令。县距离州府四十里,州府的老大、刺史崔朴有一次趁着春天气候好与宾客坐船玩到了益昌,要县令去找几个农民拉纤。何意于县令亲自去拉纤。崔朴吃惊的问为什么这样亲自拉纤。易于说:“刚到春天,老百姓要么去耕地要么在养蚕,就我没有事,我就来给你拉纤吧。”崔朴很惭愧,和他的朋友宾客赶快遛走了。

40.南歧人之瘿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 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 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41.李遥杀人案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李遥的随州洪山人,因杀人而亡到秭归县。一天,他在秭归县的市场上,看中了一根柱杖,便买下了它。谁知他买下此它杖之时,在秭归县却发生一起杀人案,被害者家属四处寻找杀人者。一天,被害人之子,看见李遥所用拐杖,就是他父亲所用的拐杖,于是就告之以官。李遥因此而被官府抓获。经查验,这个拐杖的确是秭归县那个被害邑民生前所用之物,而它也确实是李遥买来的。但是当官府领着李遥去寻找卖拐仗之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此人了。官府自然要追问李遥的行止来历,他再也隐瞒不住了,只得向官府交待了自己在随州大洪杀人之经过。远在随州大洪山的一起杀人案,竟然由一根神秘的拐杖而被破获,此事实在也是太奇怪了,就连沈括这样的大科学家也将它记录了下来,称之为“异事”,为中国刑侦史上留下了千古之谜。

42.贾人食言
有一个商人过河的时候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水草.大声喊救命.附近打渔的渔夫听见后划船过来救他,还划没到商人面前,商人说:"我是有钱的人,如果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可以救我吗?"渔夫听了后把他救上来并送到岸上.商人却给渔夫十两银子.渔夫说:"你答应给我一百两现在却给我十两.这行么?" 商人听后脸上都是怒容.说:"像你打渔,捕鱼捕一天才能赚几个钱.现在你一下子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你?"渔夫一声不吭的走了. 又一天,商人渡河船又翻了-_-||.渔夫就在落水的商人旁边.看见后说:'这是那个说给钱而给不够的人."没救商人自己划船走了, 没一会,商人沉下去了.

43.秦西巴纵麑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44.鲁恭治中牟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派担任仁恕掾的官员肥亲前去核实。鲁恭陪同肥亲到田间视察,坐在桑树下,有之野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