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时间、主要会议、意义

如题所述

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经过《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为求自身解放进行了不屈斗争,主要表现是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但是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均遭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我们重要启示:

一是农民阶级由于意识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两面性特点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三是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二)中共创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
中国工人阶级产生初期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得到迅速发展。1914年总人数达到120万,一战中外国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乘机大发展,到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已达到200万。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后期参加了运动,并成为运动中心和主体。运动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明工人阶级已发展成熟,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有一定影响。比较早接触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于1918至1919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三篇文章,大肆讴歌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的相结合。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运动前只限于知识分子,运动后深入到工运中。具体广泛传播的表现是:刊物大量增多;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形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思想条件。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共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
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被迫中断。
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她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 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这是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仿造)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 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 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 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改变了“一盘散沙”,无组织无领导的状态。
(2)、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有了舵手,茫茫黑夜有了指路明灯。
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种“新”主要表现在:有了新的领导者;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动;有了新的前途。
(3)、从此,受尽凌辱、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掌握了克敌制胜的武器,真正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辉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
  意义: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08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会议。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