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区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20世纪60年代在罗西街道西桥村出土的角石,属4.38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海底之腕足类动物,证明罗庄一带在当时还是浩浩渺渺的沧海。
商代时期,这一区域仍受相对独立性的人方管辖。由于人方强大,经常同商朝奴隶主贵族或其他方国发生利害冲突,因此商朝晚期用兵的主要目标是人方。商朝最后2个国王帝乙和帝辛(纣王),都把主要精力转向征伐东夷,特别是帝辛更是不惜动用大部的国力,亲自率兵东征,经过多次苦战,才取得军事上胜利。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期。灭商的周王,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罗庄区境分属鲁国和郯国卿大夫的“采邑”。启阳邑、祝丘邑、中丘邑都是分封“采邑”的地名。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期。沿袭西周分封制,这一区域仍为鲁国(郯国已成为鲁国的附庸国)卿大夫的“采邑”。中叶以后,鲁国被“三桓”专权,公室的土地和人民被瓜分,这一区域被鲁国季孙氏割据。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推行以郡县为基础的君主集权制和分封食邑制。初期,鲁国推行哀公季康子“用田赋”政策,秦商鞅变法后,效仿秦国的君主集权制,在这一地区设置开阳县。罗庄区境属鲁国开阳县。楚灭越灭鲁后,江北广大地区成为楚国的领地,并在长城(今苍山县长城镇)置襄贲县。罗庄区境分属楚国开阳县和襄贲县。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这一地区置郯郡及属下启阳县。罗庄区境属郯郡启阳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下设县。汉高帝改郯郡为东海郡,辖郯、兰陵、襄贲、启阳等38个县。罗庄区境分属东海郡襄贲县和启阳县。汉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讳,改复开阳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此时的州刺史部属于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划),并在开阳县城北诸葛城析置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襄贲县和开阳县。
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初沿袭西汉郡县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建都于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迁都于开阳城。区境分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郡郯县。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徐州刺史部为徐州(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国)、县三级制。区境分属徐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郡襄贲县。
三国(公元220-265年)时期。区境属曹魏政权辖地,区划基本沿袭汉制,只是将郡改为国,实行国、县两级制。魏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改东海郡为东海国。区境分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国襄贲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时期。短暂的统一中国,又恢复分封制。晋初复改东海国为东海郡,晋惠帝时又改东海郡为东海国,但区划从属似沿用三国旧制。区境分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国郯县。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时期。东晋初期沿用西晋旧制,但“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后,罗庄区境曾先后属东晋、后燕、南燕和北魏辖地,区划没有大的变化,仍分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国郯县。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最初,南朝势力发展到此,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刘宋时,复置徐州,除琅邪国复琅琊郡,废除开阳县、临沂县,并入即丘县(为郡治。在今临沂城东汤河一带)。罗庄区境属徐州琅琊郡即丘县。
隋朝(公元581-618年)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遂废诸郡,直接以州统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即丘县另置临沂县。炀帝时再经省并,改沂州为琅琊郡。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省即丘县并入临沂县。罗庄区境属琅琊郡临沂县。
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沿袭隋朝时期的州、县两级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临沂县置兰山县(遗址在今褚墩镇兰山屯村)和昌乐县(遗址在今高都街道办事处程庄一带)。武德六年废除兰山县和昌乐县,复并归临沂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道”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形成道、州、县三级制。罗庄区境属河南道沂州临沂县。
北宋、辽(公元960-1127年)时期。宋初为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这一地区为京东路(治开封)管辖。熙宁年间(1068-1077年),复分为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治青州),实行路、州、县三级制。罗庄区境属京东东路沂州临沂县。
南宋、金(1127-1279年)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与北宋略同。金大定八年(1168年)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治青州)。罗庄区境属山东东路沂州临沂县。
元朝(1271-1368年)时期。忽必烈采用汉法建立了一套统治全国的行政机构以巩固中央集权。中央建立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但山东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在山东东南部置益都路(治益都,今青州)。罗庄区境属中书省益都路沂州临沂县。
明朝(1368-1644年)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初沿袭元制。洪武元年(1368年),将临沂县省入沂州(散州,仍为县级)。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分13布政使司(俗称省)和2直隶。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取消路一级,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属兖州府。罗庄区境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沂州。
清朝(1644-1911年)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置道一级,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制。在山东南部置兖沂曹济道,领兖州、沂州、曹州、济宁四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沂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设附郭兰山县(疆域与原散州同)。罗庄区境属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沂州府兰山县。 中华民国初期,各地行政机构十分混乱,北洋政府成立后,下令废除府、州,在省与县间增置道一级,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改兰山县为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北洋政府山东省济宁道临沂县和郯城县四区的褚桥保、柳庄保。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两级制。1932年8月在临沂增设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驻代表,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罗庄区境属山东省第三行政专员公署临沂县和郯城县五区的褚桥乡、柳庄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国斗争,罗庄区境成为沂蒙红色文化发祥地。1938年5月,中共临郯县委在三重村(今属罗庄区傅庄街道)成立,不久又在大丁庄(今属罗庄区汤庄街道)成立了临郯青年救国团县团部(在抗日民主政权未建立前,行使政府职权)。
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中旬,在临沂城重新组建中共临沂县委、临沂县政府。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滨海区临沂县和鲁南区赵镈县,境内有临沂县的朱陈区、册山区和赵镈县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1947年10月,在沂河以西,祊河以南析置临西县。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鲁南区三专署临西县和苍山县。境内有临西县朱陈区、册山区和苍山县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1948年10月,临沂城光复后,撤销临西县,其辖区复归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鲁中南区滨海专署临沂县和台枣专署苍山县。境内有临沂县朱陈区、册山区和苍山县的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撤销鲁中南行政区,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罗庄区境属山东省临沂专区临沂县。初期,分别为城关区(一区)、朱陈区(七区)、册山区(八区)。1952年3月增设罗庄区(十五区,驻傅庄)、白庄区(十六区)。1955年10月改朱陈区为朱隆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城关尚称镇,朱隆、册山、罗庄、白庄一律改区称乡。
1983年9月,撤销临沂县,恢复临沂市。1984年4月,城关镇划分为金雀山、银雀山、兰山3个办事处;罗庄境内的岑石公社改为岑石乡,册山公社改为册山乡,傅庄公社改为傅庄镇,罗庄公社改为罗庄镇,白庄公社改为白庄乡,程庄公社改为程庄乡。1991年1月,撤销白庄乡设立盛庄镇。1993年9月,撤销册山乡设立册山镇。
1994年12月17日,撤销临沂专区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县级临沂市撤销后,设立兰山、罗庄、河东3个区,隶属临沂市。罗庄区辖罗庄镇、傅庄镇、盛庄镇、册山镇、程庄乡、岑石乡6个乡镇,226个行政村。
1995年2月12日,罗庄区作为县级行政区正式动作,行使管理职能。1996年10月9日,程庄乡、岑石乡分别更名为西高都乡、罗西乡。1997年1月14日,撤销西高都乡设立西高都镇。
1999年4月30日,设立双月湖街道办事处,将罗庄镇的朱陈北村、八块石村、湖西崖北村、湖西崖西村、湖西崖东村5个村,罗西乡的前崔庄村、后崔庄村2个村和盛庄镇的大白衣庄村、小白衣庄村2个村划归双月湖街道办事处管辖。2000年5月11日,撤销罗庄镇,设立罗庄街道办事处;撤销盛庄镇,设立盛庄街道办事处;撤销傅庄镇,设立傅庄、汤庄2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傅庄镇的汤庄村等20个村划归汤庄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2月1日,撤销册山镇,设立册山街道办事处;撤销西高都镇,设立高都街道办事处;撤销罗西乡,设立罗西街道办事处。
2008年3月,罗西街道办事处划归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
2010年1月,原属苍山县的沂堂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
2011年1月,原属郯城县的黄山镇、褚墩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
2011年8月9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临沂市罗庄区汤庄街道并入傅庄街道,双月湖街道并入盛庄街道。至此,罗庄区形成了5街(罗庄、傅庄、盛庄、册山、高都街道)3镇(沂堂镇、黄山镇、褚墩镇)的行政区划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