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保和殿是干什么的

如题所述

故宫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太和殿是最大的一个宫殿,中和殿是最小的一个,而保和殿的大小处于两者之间。目前故宫里面的保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但后来几次被大火焚毁,有几次重建。不过现在所用的主体梁架仍为明朝时期的建筑,那这个保和殿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据说明清两朝对保和殿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保和殿在明朝时期,是大典前皇帝在这里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而到了清朝时期,每逢佳节皇帝就会在这里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吃饭。而且规矩是死人是活的,每个皇帝不一样,他们也可以改变保和殿的用途,就好比如清朝顺治三年,顺治帝就曾经住在保和殿里面,而且顺治帝的大婚也在保和殿里面举行,不过当时的保和殿叫做“位育宫”。

而康熙皇帝上位后八年内,都是住在保和殿里面的。不过当时的保和殿叫做“清宁宫”,据说康熙皇帝是因为想住到这里面,所以特意给保和殿改个名字。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将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可见宫里面的规矩,其实是皇上订的,他想用保和殿做什么那就用保和殿就做什么。

至于面积的话,保和殿的面积是1240.00㎡,我们普通一套房的大小也就是120㎡,而保和殿是我们一套房的十倍。可见保和殿的面积是非常大的,不过对于皇家来说,再大的面积放在当时也算是正常的,除了面积大以外,保和殿的修建也是非常奢华。

殿内的装修非常精致,用的都是上好的建筑材料,而且非常讲究,每一个装饰品都有它的寓意。据了解保和殿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总而言之当时这样的工程,可以说劳民伤财,但皇帝为了一己之私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修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5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扩展资料:

保和殿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保和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9

明朝及清前期用途:

1、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2、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3、顺治至康熙: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拓展资料: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乾隆及其以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含前廊1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

参考资料:保和殿-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8-09

更衣、册封、举办宴会、殿试等。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

扩展资料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称其为谨身殿、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5米,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清乾隆年间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

“保和”源于《易·乾·彖辞》:“保和大和乃利贞”,意思是保持和谐,长治久安。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只脊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和殿

第4个回答  2018-07-15

明朝及清前期用途:

1、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2、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3、顺治至康熙: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4、乾隆及其以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

拓展资料: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保和殿—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