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全部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如题所述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原文(节选):

《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释义: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扩展资料: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醉翁亭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6

词类活用

1、含义: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2、分类: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数词做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

3、醉翁亭记中的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 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追问

谢谢!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0770.htm#6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27
佳木秀而繁阴。繁阴:繁茂、茂盛。 山水之乐。山水: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2个乐:乐趣。一词多义及释义:而: 1追问

所谓的词类活用是指哪几个字名词作动词啊、动词作名词啊或者形容词作动词啊等等,不是词语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