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

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

烦恼即菩提,凡事不必执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释然。

扩展资料:

烦恼。烦恼是梵文的意译,一般人的意识中,烦躁不安、痛苦忧虑就是烦恼。但在佛教中,这个烦恼的意义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指烦躁、焦虑、不安。佛教把一切扰乱众生身心安宁,并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的精神作用都称为“烦恼”。

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的认识活动,都是“烦恼”。比如愤怒、嫉妒、自私、贪婪、执着、傲慢、愚昧、发脾气、虚荣、自卑、厌恶等等这些,只要是负面的情绪,不好的思想状态,都能扰乱内心的清净平和,都称为烦恼。

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在佛教是指断绝烦恼,破迷开悟,如人大梦方醒,大彻大悟,恢复了自性的光明,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所以佛教中常讲菩提之路,菩提大道,这也是佛教弟子修行的目的所在。

烦恼和菩提这两个词,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为什么经典上又说“烦恼即菩提”呢?因为人人皆具佛性,自性里本就具有智慧、菩提,因为妄想、执着、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业,让产生了诸多烦恼,障碍了菩提智慧的显现。

只要一念觉悟,放下烦恼,菩提智慧那就显现出来了;一念迷惑,菩提就又不见了,烦恼就又产生了。

所以,这个烦恼和菩提是在一念觉悟与迷惑之间,互相转换,相辅相成的。菩提要在烦恼中修,烦恼要因菩提而灭。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没有菩提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了。好比古人的阴阳学说,也是对立统一的一对,没有阴哪有阳?没有阳又何谈阴?

佛法经常讲不二法门,万法一如,《心经》上著名的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道理,色和空是一不是二,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不是二,两者是相互存在,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

正因为有了烦恼,才有了修行觉悟之道的必要;也正因为有了菩提觉悟之道,才能斩断烦恼,获得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烦恼即菩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个人见解,请指教!

从两方面来说。
一,对有修行的人来说。在有修行的人眼里,烦恼就是菩提,就是自心的妙用,修行人能转烦恼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有修行的人在烦恼时不在烦恼里,能够超脱烦恼的束缚!

二,对于没有修行的有来说。没有修行成就的人,在烦恼时不知如何解脱,在苦难时遇到佛法的教化,这是一个促使他修行的因缘,这个因缘会使他得法修行,修行会得智慧,也就是说烦恼就是菩提!

只是本人观点,不妥之处望请指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21
“佛曰:烦恼即菩提”,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不论是苦难、敌人、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想要打倒敌人,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敌人;本来要追求快乐,结果欢乐却远离自己。
第3个回答  2007-07-21
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认清这本是凡圣不同“质”的范畴,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间蕴藏着重要的起转化作用的因素。就这口头禅而说,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后,深解意趣,狠下功夫。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

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觉,觉了宇宙诸法缘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说生灭无常,示我人不可执事象为“实有”;因果显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业力“势用”昭然。圆融空不空,是说中道义;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见,发起亲证“正觉”之大愿,说为“发菩提心”;唯以无我大悲菩提心才可于空不空上现观烦恼事,是说内证自我,心行本分,转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为烦恼;“处事”之事,可体现“即”的转化。烦恼者,《大智度论》云:“略说则三毒(贪�痴),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百法明门论》则归纳为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此二十六法皆为“不善心所”,属我人生起烦恼之心态、根由。于此当下一心上观染观净、观自观他,才能捉住那“转化”的能动因素。

染净者,凡圣有别也,此可以督审自我依佛知见自净真意;自他者,是非之“主”也,此可以悟见自我,自责自律。染净自他者,实则自责之觉生于自净之念,不明自净定不肯自责。笔者已往每遇烦乱事,总在心头上懊恼呀懊恼……丢不开,原因就在不明不肯上。自听闻佛说知见,学着正观心行,才恍然察觉在烦恼是非上,总是“自是非他”;进而思之,不期然懵有醒悟:自是缘由“贪著”生。或问原本确属他非,于我何贪?殊不知此中正在:贪如我意,�他无明——事事总想趁自己心愿而怪他人不懂事。倘能反观自心,去贪著、净自意,自责自律,既便一时无力转“他”之无明,只要在不逗引他生发无明上悟见今后的妙策,那自我烦恼就迎刃化解了。以此之体验,定转化功夫似乎可以说:就烦恼事相上,观照自心;从今后应对上,如理作意。也就是:以性空知见,站在烦恼事上观因缘——无住;以因果昭然,从自我转化上想对治——生心,是谓圆融事理,策发真智。久而久之,当那应对善巧悄然涌上心头时,自会顿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或可权喻烦恼即菩提之妙趣也。

何说权喻?实在是烦恼与菩提在佛法中更有深切的旨义,决非如此浅薄。要知道,上说种种,皆属心识分别,而“分别心”正是众生执我的根由,以我执分别心是断不了烦恼的。只有如法修证,转识成智,依无分别真智现观性空实相,那才能真的破我执、断烦恼。再进而更有,智用亦属世间有为法,此菩提正智只是涅?寂静的无为法的体现,成就无为法才是佛法的真谛,只有契入真如无为境界,才能于诸法上说空说有,方便度众。除此皆为“戏论”。当然,倘肯乘此乐趣而如法修证,则定会亲证《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参考资料:[《佛教文化》199902 ]
第4个回答  2012-03-16
还有一句类似的话:佛祖以烦恼为菩提、众生以菩提为烦恼
我的理解是:这正说明了佛祖与众生的差别只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烦恼和菩提本事一体两面的,就好比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如果心态是积极的都会从机会的角度去看,而消极的人遇到危机时只会看到危险而退缩,最后是无路可退,只能是众生,永远无法成佛,积极的人面对任何困难、问题或烦恼都会积极的需找解决的可能,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修行,持之以恒最终可得正果,立地成佛,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