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逃杀?如何看待剧情世界观?

如题所述

《大逃杀》以一场同窗间的杀戮求生为引,电影新奇的构思使本自美好的青春年华间暴力美学于得以了极致的发挥,其剧情世界观是这个社会的讽刺画。

电影中的那个孤岛就是社会的极端的表现。电影中是颈环的逼迫,而现实中则生存压力的逼迫;电影中是互相残杀,而现实中则是残酷无情的竞争;

电影中有人自杀,现实中迫于生存压力而自杀的人有不少少,电影中有桐山那样残酷无情的人,现实中也有人叫嚷什么“狼性生存”。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残酷无情的生存斗争之上的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这就是《大逃杀》所表现的。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已经饱和的世界经济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萧条。新世纪伊始,有一个国家彻底崩溃了,完全失业率超过了15%,一千万失业者遍及全国各地。

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们开始威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全国有80万儿童、学生拒绝上学。学校内的教师又遭受到学生的暴力行为,殉职者人数高达1200人。就在这个时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法》的通称。所谓BR法案,就是为了解消公民对学校的崩溃、对卑劣少年的恶性犯罪引起的愤恨;为了培养青少年们在逆境中排除各种困难,并由此获得坚韧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们从大人们手里夺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3

这部电影是由北野武、日下慎等人主演的一部恐怖主题作品,以未来世界经济与人口压力为背景,由一个小的班级屠杀故事引出社会现实。剧情紧张而恐怖,通过短短的两个小时讲述人性的斗争,看得人心头颤抖不禁思考起自己。

未来,因为人口急剧增加而导致失业、暴乱以及各种负情绪的社会实践,人们开始将目标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身上也出现了暴力和厌学等情绪,以千万为计的老师死于这种现实情况。表面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政治做出了一个选择。将随机选择一班学生作为试验品,他们将在荒岛上拿到必须物品,在三天中只能活下一个人。不听话不服从的人,将会被引爆脖子上的装置。

义生一班就这样被选中了,刚开始有两个学生就因为不服从和质疑而死。电影中曾有坚固的友情、坚定的小团队、相守的兄弟和可以做牺牲的爱情,但这些都在死亡面前被轻松打破,残忍而真实。步步紧逼的现实下,大家应该如何?

这部剧的世界观一开始看似是对立于残忍的社会,而后才会发现是真实而冷漠。大背景的未来其实对应的是紧迫的社会压力,而这群孩子则是当代年轻人的缩影,每个人都代表一种性格。例如逃避现实的贵,或者利用优势踩人上位的光子。她们的经历是性格的展现,而行动则是面对残忍时的选择。

第2个回答  2019-06-18

深作欣二的暴力美学之作,用极端的方式去探讨人性,披着血腥杀戮的外衣,实际是对于现实的隐喻和暗讽。

《大逃杀》的世界观设定乍一看极其荒谬:为了培养出效忠于成人且勇敢坚强的新一代青少年,日本政府出台《BR》法案,每年从全国学校随机选出一个班级,前往荒岛进行极限生存挑战。被选中的同学们将拥有自己的武器,在岛上展开残酷的互相残杀,最后存活下来的一个人才能离开荒岛。

这种看似不合理且猎奇的背景和剧情,却处处折射出现实。

电影开篇便暗示了这样的价值观:命运对于每个人并不是公平的。在《大逃杀》的背景设定下,每年全日本只有一个班级的人被抽中作为实验品。

如果觉得撞上这种小概率已经足够不幸,那么随机分配武器的环节更是讽刺。有幸运儿拿到冲锋枪,手枪,但也有倒霉蛋只得到望远镜或者锅盖,机会只有一次,别无选择。好比每个人诞生于世的时候,家世,样貌,天赋,缺陷等便已注定。

然而先天的优势一定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吗?未必。影片显然也想表达这一点,因此那些开局拿着好武器的人,并没有一个活到最后。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与行为模式。

这里就要提到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即对于人性的刻画。“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提到:“若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唯一的途经就是通过他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

《大逃杀》深谙此道,将所有角色放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下。面对人类最本能的求生欲望,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被无限放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在这种随时面临死亡的恐惧之中,性格软弱的人选择自杀,胆小者暂时躲藏起来,有人出于本能慌乱攻击他人,也有人为生存下去不择手段,令人唏嘘。

影片中非常出彩的一个角色相马光子属于最后一种。她心机深沉,美丽而残忍,利用欺骗手段杀害了很多人。她的性格来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5岁时被母亲卖给有恋童癖的男人,光子为了保护自己将对方推下楼梯。

生存欲望如此强烈的光子,最后却还是死于杀人狂之手,可恨又可悲。她也只不过是冷酷社会和荒谬制度下的牺牲品。

灯塔里的六个女孩子最令人惋惜。她们原本无比团结,也有生还的希望,却因为一个意外互相猜疑,死在彼此的乱枪之下。人性永远经不起任何程度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瞬间轻易崩塌。或许不仅仅是在荒岛这种极端环境中。

然而整部影片在压抑与绝望之中,还有一丝温情。最后侥幸存活下来的男女主,是开局拿了最差武器,也不会战斗的两个人。原因可以归结为先天的劣势让其他人并未把他们视作威胁,以及不时爆发的好运气。但导演想表达的最重要的一点,大概是有关“爱”的救赎,两人的爱成了这片黑暗之中的光。

又或许,成年人的世界,原本就没有唯一的法则可以遵循。

但生存仅仅意味着成年人游戏的开始。影片的结尾,遭到全国通缉的男女主在街头出现,相视而笑。他们今后面临的,是更为残酷的现实。

《大逃杀2》开机之后,导演深作欣二不幸病倒,不久便去世了,余下的部分由他的儿子继续拍摄完成。很可惜续作只学到了皮毛,未得其精髓,口碑一度扑街,第一部的经典也再难超越了。

第3个回答  2019-06-17

这部剧讲述的挺现实的,各方面都还不错,不过剧里的世界观我不能赞同,建议各位看看就行了。

开场便有两人瞬时死去,一个因为在规则的监督实行者——北野武面前不遵守规则,讲悄悄话,被天下无敌的飞刀射中前额而亡;第二个是男一号七原的好友,他质疑这个自相残杀的“游戏规则”,被引爆颈前爆炸装置而亡。


剧目正式上演,每个人都没有选择地被组织者分配了武器,有望远镜、锅盖,冲锋枪,箭,镰刀、斧头,手枪等等等。这就像我们光秃秃来到这个世界,美貌、智慧、健康,天份、禀赋、才华已经先天分配妥当,别无选择。

有两对情侣干脆选择自杀,他们选择了永远的躲避,甚至彻底放弃了躲藏和抗争,生、死、爱相互交错,让他们无从选择。他们逃避什么?是善良让他们逃避残杀身边熟悉的人,是软弱让他们逃避被残杀?还是因爱逃避相爱的两个人只能存活一个的最后绝境?不得而知。

灯塔的六个女子组合最为讽刺。她们原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因为小小的导火索,貌似最坚不可摧的城堡瞬间崩溃,她们双双死于彼此的乱枪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令天地为之久涕泣。

大逃杀并不是变态的影片,它以变态和血腥之名,折射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性,在孩子眼里:社会即是漫天迷乱的巨网,大逃杀,是世界在逼迫孩子们长大、面对和搏杀,;在年过7旬的老人眼里:大逃杀,是告诉孩子们,社会无论怎么“血腥”,都要坚持走下去。

第4个回答  2019-06-18

《大逃杀》于2000年12月16日在日本上映,是日本导演深作欣二代表作品。影片讲述了新世纪初,经济萧条的日本出台了一部新的法律——BR法案,每年随机从全国选出一个班级,把学生们送往受行动范围限制的地方自相残杀,剩下最后一人。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杀戮游戏,尽管血腥暴力的镜头一再被删减,依旧将全片惊悚恐怖的氛围升至极点。可以说,这是一部世界电影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惊悚片与人性片。

该片放映开始,便以血红色的“BR”标识为背景,勾勒出一个立足于现实,具有极端军国主义色彩的世界。

有人认为,电影的剧情设定,是在宣扬一种“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世界观。然而,在影片开头——“胜利者是一个小女孩!”在这场杀戮游戏中,不乏成熟健壮的男性,那么一个小女孩如何活到最后?当女孩染血的衣衫,病态的眼神,扭曲的笑容,直观出现在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不是一种强者生存到最后的正面力量,而是一种扭曲到极端的兽性取代人性的结果。

很显然,尽管这是一场杀戮游戏,影片的导演也并未打算将人性放弃,只追求生存。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杀戮周围的同伴,却也能看到有人,为了守护自己重要的人,拿起武器去战斗,甚至牺牲自己。

或许这才是人性,也是影片导演要告诉我们的——要走出困境,必然要让自己强大,但无论多么强大,多么想要生存,人性都不可丢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