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做题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标题
 标题的含义:
1. 就事论事(表层大意,概括与标题有关的事件)。
2. 结合中心主旨、人物品质,上升到一般高度(若有中心句或包含题目的语句则要抄)。

• 题目的作用
1. 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严谨
2. 中心事件围绕题目展开(概括文中与题目有关的内容)
3. 推动情节发展
4. 揭示文章主旨
5.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激起读者的兴趣

二、词语
 联系上下文说用某个词语的原因:
1. 上下文可能都有答案。
2. 若能拆分成几个词,则要分别谈。

• 分析词语意思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问原因,到结果前面去寻找答案,找准确
3.或对相关句子进行概括,概括全面

三、句子
 同样的句子再次出现的作用:
1. 内容上联系两个句子分析。
2. 结构上前后照应,反复,突出强调。

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充一句话:
补充的内容应该与标题、上下文、中心有关。

 某一句话的含义:
内容(就事论事)+中心。

• 句子的含义
1. 这句话正好是题目,那么等于问题目的含义
(1) 概括与题目有关的内容
(2) 概括中心或人物品质(答案中应包含题目中的关键词)
2. 仔细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到有关信息

 品味句子:
1. 手法特点(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写具体)。
2. 句式上的特点(生动形象、细腻传神等)。
3. 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文本。
4. 对中心和人物品质的作用。

 某一句话的原因:
1. 联系前文,注意原因。
2. 注意从多个角度作答。
3. 到结果前面去寻找答案,要抄准确;或对相关句子进行全面的概括。

• 划线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思想感情(由神态、动作等传递)=事情(人+事+结果)+心情(神态的原因=事情+心情)
2. 联系上下文
3. 就是论事(事情本身)+中心(人物品质)

• 中心句能否改换
1. 与中心关系密切、能升华中心的句子更好
2. 必须从文中的事实归纳文章的中心
3. (改句只是就事论事)一般的文章应从一件事得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道理,而改句未使读者认识到一个普遍的道理,文章中心显得肤浅
• 比喻句作用:
1. 句式上(生动形象)
2. 内容上(抓住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突出本体特征,主语是本体)
3. 人物形象或中心上(动作的发出者,主旨)
• 指代“这样”
1. “这”往前找
2. 用自己的话概括(不抄原文),补充关键内容(做的事)
• 寻找情感
1. 如果某一段中有一个以上的情感或心理。写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2. 若文中有表示情感的词,就写文中的词。

四、段落
 某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1. 内容上就事论事概括大意;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及中心。
2. 结构上有对比的一定要写对比;为后文情节作铺垫(最近的情节、相关的情节、文章主体情节);伏笔(情节同铺垫)。
3. 内容上对人物形象、人物情感、文章中心的作用
4. 记叙文段落、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A开头: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B中间: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在文章开头或前半段)
C末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呼应题目

 能否删除段落:
1. 答“不能”(若该段文字与中心无关,则需要删去)。
2. 复述段落内容。
3. 段落对于文章的作用。
4. 进行总结。

• 开头、结尾、中间的作用
1. 开头:(1)点题(2)引出下文(3)介绍写作缘由
2. 中间:(1)过渡(2)承上启下
3. 结尾:(1)首尾呼应(2)点题(3)点明中心(4)升华主题
• 结尾的作用
1. 内容上(1)概括大意(2)揭示全文……的中心,升华主题
2. 结构上(1)篇末点……题或点名……中心(2)首尾呼应(3)前后照应
3. 含蓄隽永,言尽而意无穷,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回味无穷
• 描写过程的作用
1. 主语
2. 事件和人物品质要一一对应

五、全文
 概括事件(并概括用意):
1. 人+情况+事+结果。
2. 有例句的要根据例句的形式写。
3. 选择重点的内容作答。
4. 注意一一对应。
5. 尽量在文中摘录原文。
6. (要求概括事件加用意,一一对应)

六、写作方法和手法
 人物描写及作用:
1. 总的作用:
1) 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情感。
2) 突出文章的主题。
3) 与下文情节的关系。
2. 肖像描写:
交待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其中外貌描写可谓下文情节作铺垫)。
3. 语言、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发展。
4. 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 从人物描写中概括特点:
逐句分析,概括特点。

• 心理活动的写作
1. 心理活动多角度、多侧目
2. 联系上下文
3. 用第一人称写

• 环境描写
1. 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 渲染……的气氛(欢乐、悲伤、宁静、热闹)烘托……的心理
3.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感情
4. 推动情节发展(写具体),为后文作铺垫(最近的情节),转换时空
• 细节描写的作用
1. 刻画人物心理
2. 渲染气氛
3. 推动情节发展
4. 深化主题
 比喻的作用:
1.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本体+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的前后)。
2.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情感。
3. 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4. 两个事物都是同一类型(如都是人),则不构成比喻

• 比喻的分类:
1. 明喻:有本体、喻体、喻词
2. 暗喻:有本体、喻体,无喻词
3. 借喻:有喻词、喻体,无本体
• 记叙顺序
1. 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一般为全文)
作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 倒叙——开头现实,主体回忆(全文或开头)
作用:顺乎思绪的自然,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 插叙——某几小节的回忆,主体为现实(如问文章中间几段则一定为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了……的内容,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 表达方式
1. 叙述
2. 描写
3. 说明
4. 议论
5. 抒情
• 线索
可以为时间、地点、物品、人物思想感情、人物

七、其它
 标点符号的作用:
1. 冒号:
1) 表示说话(跟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不跟引号表明引用大意)。
2) 表示提示。
3) 表示总分。
2. 破折号:
1) 解释、补充说明(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有关)。
2) 话题的转移。
3) 声音的延长。
4) 表示转折。
3. 引号:
1) 引用。
2) 特殊含义(与本意不同)。
3) 特定称谓(给人、事、物取的别名)。
4) 突出强调(与本意相同)。
4. 省略号:
1) 内容的省略。
2) 列举的省略。
3) 表示断断续续。
5. 书名号
标题+内容(题目不能加书名号)

• 不同类型主人公的文章主旨
1. 科学家:学识渊博、热爱学生、爱生敬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个性;幽默风趣、不苟言笑、穿着散漫、不拘小节)
2. 科学家:严谨(注重细节)、痴迷、勇于实践、淡泊名利、脚踏实地、有强烈的好奇心
3. 身有残疾:(贫穷、卑微)自尊自强、勤奋刻苦、乐观向上、善良纯朴、坚忍不拔
4. 身患疾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根据对象特色,相互补充,紧扣事例
 小作文:
1. 类型:
1) 中心(感想、体会、看法等)。
2) 写作特色(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比、线索等)。
3) 谈对题目的理解。
2. 普通结构:
1) 提出观点(用肯定句)(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2) 联系文本(任何一篇小作文都要引文本;找论点在文中的体现,能证明观点,要有细节的捕捉;写作特色型的要找出文中该手法运用之处)(人+事+结果)。
3) 深入分析阐述(谈谈论点在生活中的作用或观点的意义和重要性;写作特色型的要分析该手法在文中的意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作用)。
4) 结合自己。
5) 总结或重申观点。
3. “谈理解”结构
1) 审题:对题目的理解——比喻句
A本义:情节上:本体+喻体+共同点
B深义:中心上
2)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议论
3) 结构上:贯穿全文的线索
4)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4. 注意点:
1) 不能超格。
2) 每部分结尾用句号表示。
3) 开头不空格,标点符号不占格。
4) 读清题干,理清思路再落笔,最好写一写提纲。

说明文答题技巧

考点1:划线句的作用
(1)……说明了紧挨划线句的句子
(2)……说明了划线句所在节的中心句
(3)……说明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所在句子特征(一定要找准划线句的说明对象)
* 先(1)后(2)再(3)

考点2:说明文第一节的作用
(1) 内容上概括大意,有中心句抄中心句(节首\节尾)
(2)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具体说明
(3) 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

考点3:说明文中两节能否互换?
(1) 不能
(2) 大意内容,概括两段大意
(3) 结构上寻找上、下两节的关系:
①两段之间如何排列?(* 时间、空间、逻辑)
逻辑:由主到次,由原因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
②两段中的第一节与上一节的关系、第二节与下一节的关系
③照应全文内容(一般为第一节)
(4) 互换的结果
(5) 总结: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有逻辑性)
(6) 所以不能换
* 时间顺序:如:发展时间……
空间顺序:如:由西向东……
逻辑顺序:写具体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原因到结果
③由现象到本质
④由主到次

考点4:分段分层的理由、依据
说明文结构:总分总;分总;并列
理由:(1)前后段的关系<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
(2) 各大段具体大意
* 说明文中分层分到最小化
* 分层中哪些句子不可分开:1、上一句并与市下一句话主语 2、相同句式 3、主语相同句子 4、主语为代词 5、先肯后否 6、复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

考点5:概括某一节大意
(1) 中心句(首/末)
(2) 前一节末句
(3) 下一节首句
(4) 自己概括
(5) 如有例句,要与其结构、字数保持一致

考点6、能否删去一个词、字
(1) 解释该词(该字)
(2) 解释该词在句中的作用(表层、中心句)
(3)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周密性)

考点7: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1)内容上作用:联系啊上下文,概括本段内容
(2)……地说明了中心句(首、末)
(3)……地说明了末句
(4)……的说明了下节的首句 (2、3两点均应是与该节有关的句子)
* 有选择地抄
* 关注过渡句“不仅……而且”(1、承上,段落最后一句话 2、启下,段落第一句话
3、承上启下,段落第一句话)

考点8:对说明文段落的理解、举例说明
(1) 把握本段主要意思,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2) “理解”不能抄原文
(3) 举一例不能为文中的例子

考点9:说明方法
1、 举例子——具体形象
辨别(1)总分(2)“比如”“如”“例如”
2、 列数字——具体准确
辨别(1)能说明对象特征的数位列数字(2)百分比、分数也是列数字
3、 作比较——具体形象
辨别(1)一般有比较词:“比“;“相比较”;“在同样情况之下”;两边都有数字,用“而”隔开;“超过”、“相当于”
(2)作比较本身属于举例子(如有“主要说明方法”仅需写作比较)
(3)前后有对比关系的也是作比较
*“据统计”可以是列数字也可以是作比较
4、列图表——直观清晰
* 注意题干:1、主要说明方法,一种
2、运用了___(等)说明方法,有几种写几种

考点10: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如果用了修辞手法,分析并写作用
(2)引起读者兴趣、思考,与趣味性
(3)解释说明对象,引出全文说明内容

区分以下3种题型:
考点1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仔细读文本
(2)概括各部分中心内容之和,合并同类项(要涵盖全文)
(3)概括不能抄原文,用简洁的语言
(4)主要内容:要涵盖全文,答案和段落一致,一一对应

考点12:写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1)看文章题目
(2)各部分内容提取公因式
* 如题目旁标注“节选”,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不一定为文章题目

考点13:说明文取题目
(1) 找到本文说明对象 ①提取公因式: ***的生活、***的种类、***的利用
②关注文章首尾
(2) 题目一般与内容有关
(3) 分段、分层、概括段层意(段意、层意之和)
<若有此点,就选择这个题目,不用“提取公因式法>
(4) 总起、总结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考点14:解释词语
题型一: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需联系上下文
题型二:解释该词的意思——词义

考点15:选择一个适当词语
(1)看词语意义差别
(2)看哪一个与原文搭配最准确(联系前后文)

议论文答题技巧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的表达形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考点1——议论文中第一段的作用
1) 内容上概括大意,有中心句抄中心句
2) 结构上引出下文的……论题或……论点(就近)
(论题一般是名词或不是作者明确的观点;论点一定是作者明确的观点)
3)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作为事实(或理论)论据论证……观点

考点2——议论文的论点
论点: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所指出的见解和主张
一、写出本文论点
1) 论点在题目、开头或结尾
2) 开头=结尾,论点在开头;开头<结尾,论点在结尾
3) 开头有事例,一般中心论点在事例之后
4) 解释、引用、重申的内容不能成为中心论点
5) 结尾如果发出号召,论点在前面
6) 论点是正面肯定的句子,唯一的、完整的、明确的判断句
7) 不用修辞手法;不用否定句(若是,要将其肯定过来)(如果题目是论点,不用改动);不用疑问句、反问句
8) “因此”是论点的标志词
注意:当题目属于论点型,但文中又有一句在表述上更完整、更具体的作者对某一问题的主张或看法(句子包含题目)时,中心论点应写文中的那一句而非标题。
凡是矩形结构的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往前找。若文中有多处提到中心论点,则写最前面出现的一句。
9)概括分论点:概括每一层层意,要将观点放入其中
10)引用内容不能作为论点

二、论点出现的位置
1. 标题——1)论点型(题目中多半有动词——主谓、动宾)
2)论题型(仅是议论的范围,与论点有关)“谈”和“说”属于论题型
注意:1)有动词的题目如果是一个明确的观点、见解或主张,那就是论点
2)如果没有明确观点,那就不是论点
3)论点型题目如果有明确观点,但没有主语,那就需添加如“我们(中学生)”之类的主语
4)论题一般包含在论点之中
2. 开头(多在矩形结构中)
结构通常是总分总(论证结构:总分)
4. 结尾(多在梯形结构中,论点在文末)
结构通常是分总
注意:1)若第一节中有“由此可见”、“因此”、“认为”、“必须”、“要”等词,往往是中心论点出现的提示
2)文末若有“希望”、“愿”等词,这样的文章中心论点往往在开头,常属矩形结构的议论文
3)如果让你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中没有直接的话可以抄

考点3——议论文的结构
矩形结构——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结尾重申中心论点或发出号召
2)从一个或多个事例开头,在事例之后出现中心论点,结尾同上

考点4——议论文的论据
论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
一、论据分两类——1)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字)
人+事+结果
2)理论论据:引用据典(名人的话成为人们公认的真理、经典著作)
二、论据的作用:用…论据准确、具体、严密地从正面(反面)论证了…的观点(一般顺序为:就近的论点+论据,也可以是中心论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三、补充一个论据
1)可以是事实论据也可以是理论论据
2)是一定能论证中心论点的
3)事例一定要为许多人所知晓(公开、公认)
4)人(具体的名字)+事情+结果
5)句式上一一对应
四、问论据能否去掉或颠倒论据顺序
1)不能(一般情况下)
2)在内容上写了…,论证了…观点(就近,可以是总论点也可以是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结构上起到照应作用或两节之间的关系
4)删后或改后后果
五、问一个论据是否合理
1)只要能论证论点的论据就是合理的
2)内容上写了什么
3)与论点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与…论点是一致的
链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3
六、补充论据
1)找到前几个论据排列的规律
a.有无照应
b.是否按时间顺序
c.论证何论点(就近)
d.注意限制性的要求
e.句式上一一对应

考点5——议论文论证方法
论证: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1. 举例论证法
2. 引用论证法(间接引用也属于引证法)
3. 正反对比论证法(一般指事例上的比较,有一正一反的例子一定要写正反对比论证法)
4. 比喻论证
5. 类比论证

考点6——议论文论证结构
1. 总分——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 并列
1) 行文中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者“首先”、“其次”或者“从…上看”、“以…上分析”
2) 几个并列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是并列的
3) 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同时在讲“是什么”(论点的补充)或“为什么”(论点的重要性)或“怎么做”(具体的做法)
3. 层进
1) 标志词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2) 几个层次或者段落讲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会怎样”的两个或以上方面
4. 对照——(两节之间是一正一反的关系)【1】正反对比论证法2】事实论据】

考点7——议论文的语言
1. 解释词语的意思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某个词,一般是字典中的意思
2) 要抓住词语中的关键词

2.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 加上反义词
2)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3) 加上语气词
4) 句号变问号
5) 不随意删减原句词语

3. 同义词、反义词
1) 字数一般相同
2) 词性相同

4. 一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 先要解释词语
2) 再谈谈这两个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

5. 某句论述了什么道理
1) 同“论证了什么观点”
2) 论点+论据——论点一般在论据之前(紧密联系)
3) 引用的内容不能作为论点
4) 要对论据前的句子进行分析,选取概括性的句子
凡是论据后出现“因此”、“由此”、“所以”、“这”等词时,就近的分论点往往在论据之后

6. 论据是否合理(是否能论证中心论点)
1) 合理与否
2) 内容上写了什么
3) 与论点的关系

7. 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1)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2) 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注意要将观点放入其中)
3) 结构上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下文论题或论点
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引出下文的论述
结尾——总结全文,发出号召,重申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

8. 方面应该是概括性的语言,如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原因等(而不是具体内容)

9. 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内容上概括大意
2) 结构上
开头——总领全节或承上启下
中间——承上启下
结尾——总结全节或承上启下

10. 议论文两段能不能互换
1) 先看两段与前文有无照应。如果有,先写照应;无照应,分别写上节与前一段的关系和下节与后一段的关系
2) 内容上两节各写的是哪一方面

11. 两则短语和两句句子能否互换
1) 一般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12. 仿写:仿照前后句式(正反对比、字数基本相同、词性相对)

13. 在文中找相同作用的词:往往体现在副词的使用上
副词:A表示范围“都”“只”
B表示肯定、否定语气“绝对”“一定”
C表示程度“很”“最”“尤其”

14. 议论文的修辞手法:比喻、设问、排比、反问、对比、拟人、夸张(二比二问对人夸)
反问:强调突出
拟人:生动形象——抓动词
对比:鲜明突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点
夸张:强调突出
比喻:生动形象——抓名词,不同事物之间
排比:加强语气
设问:引出下文,引起兴趣,引发思考

15. 寻找前后呼应句:关注划线句的中心词(主谓),到呼应的小节中按中心词找相同的语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6
作文:
语文你首先准备一个积累本,里面收藏好的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平时要多看,有时有时间就把它背会。初中一般写记叙文,这得分比较高。
阅读:
考试的阅读一般有三篇,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答题模式,你上了初三之后,老师就会给你总结,那时候上课就一定要好好记笔记,下课要背熟。初一初二用不着这些答题模式。
文言文:
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有很多文言文,里面的字词要背熟,在考试的文言文中一般都会用到,还有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同一个字不同意思的字词。翻译要逐字翻译。
选择:
字词只能靠平时老师给你的积累还有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其他的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25
看你做什么题了。要是基础选择题的话,就是要从基础学起,对基础的东西该掌握的就一定要扎实,多读多背多写。对于阅读题,基本上是从文章中找答案,答案都隐含在文章中。对于文言文,有时候课外的文言文好多都要有课内的基础来作同类的猜测等等。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11-08-25
初几的啊 我是升初二的 不过我感觉语文就是那样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