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椿街,得名于明代长椿寺

如题所述

长椿街,位于宣武区北部,北起宣武门西大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50年代辟筑成街,因街西侧有古刹长椿寺而得名。全长1265米,宽20米,1965年将下斜街南段并入,沿用旧称。2000年改造时将南段打通,并拓宽至30米,街南段东侧北部为长椿寺,南部辟为街心广场。


长椿寺,原位于长椿街路东7号院、9号院、甲9号院、11号院和13号院处,2000年扩建长椿街时,将长椿寺存留建筑加以保护,现为宣南文化博物馆,宣武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明朝有一位神僧号“水斋禅师”,因为他能够仅靠一天内喝数升水,就可以七、八日不进食,所以被称为“水斋”。水斋禅师本名鹿阳明,原籍中山郡,生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十一日。史载他年幼时就极具佛性,“闻僧而悦,闻佛而称”,于是就在中山郡慈氏寺出家为僧。其后三十余年间,揭访过普陀大士、峨眉普贤菩萨、少林达摩祖师的道场,分别燃烧自己的一只手指来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最后他来到了北京,明神宗的生母孝定李太后笃信佛教,听到水斋禅师的事迹后非常惊讶和赞许,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下令修建长椿寺供水斋禅师居住。明神宗赐给水斋禅师的大弟子千佛衣、姑羢衣各八百件,米麦等物千石,代替神宗修行受持,并赐名为长椿寺。 长椿含有“长寿”的意思 ,典出庄子的《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长椿寺占地宽广,规模宏大,位居京城之首。寺庙坐西向东,有前殿、大殿、九莲阁、妙光阁、香林亭、一茎庵、后罩楼等建筑,九莲阁内原供奉有九莲菩萨,因而得名。长椿寺中还存有一座渗金多宝佛塔,“高一丈五尺,其高充栋。”原为5层,民国时期增建为6层,每一层的塔尾都挂有小铃,确是一件宝物,于“文革”中移走,现存于万寿寺内。院内还立有刻着明朝工部郎中米万种撰写的水斋禅师传石碑。大殿旁的小室内曾存有十几卷画卷,其中有两幅皇太后的画像,一位是明神宗的生母孝定李太后,一位是明思宗的生母孝纯刘太后。但这些画卷后来逐渐遗失,至清代乾隆年间就只剩下一幅卷轴了。

长椿寺从清代初期逐渐衰败,香火不盛,寺僧日少。尤其在康熙年间的一次地震中更是雪上加霜,“京城内外寺观浮图相轮之属莫不倾圮,而兹寺为尤甚。”墙倒庙塌,荒凉凄惨,虽经康熙二十一年和乾隆二十一年两次重修,香火却始终没有旺盛起来,一直作为殡葬停柩的场所。妙光阁于清代初年由文人龚鼎孳重修,后于乾隆年间倒塌,在嘉庆年间由居住在附近的浙江人出资重建,由长椿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座新的寺庙,取名浙寺。长椿寺和浙寺均作为停柩的场所,1927年~1933年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就曾在两寺中停灵。

解放初期长椿寺内尚存房屋227间,130户人家。后寺院建筑逐渐变为民居,寺内存留的石碑有的早已佚失,有的已被用做民房的房基。原古寺井盖,已用做垫路,长椿寺唯一保存下来的遗迹是一处完整的月亮门。也许我们只能从诗人的作品中才能窥见到当年长椿寺的景象,明代徐本高作有《长椿寺赠水斋上人诗》:“凉秋新月影生苔,古柏苍苍有径开。清梵数依祗树起,天花如共庙香来。”

长椿寺还是北京城内盂兰会的主要举行地。据《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各寺设盂兰会,以长椿寺为盛。”盂兰会,也称盂兰盆会,起源于佛教传说,后演化为中国民间的鬼节。据说死去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来,于是人们制做荷灯,放在河里,为归来的亲人照路。中国自南北朝时开始出现盂兰盆会,到了明清两代,这一天皇家和民间都要做法事活动,由僧人持法器诵经来超度死人,称为法会。皇家举办的法会在道经厂和汉经厂举行,而民间的就在京城大小寺庙中进行。法会上有烧法船等活动,和藏传佛教的“打鬼”一样,实际上已由最初的宗教活动渐变为民间 娱乐 的一种形式。

长椿寺稍南的土地庙是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据史料记载,土地庙以丰台的鲜花闻名于京,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此地卖花。据《六街花市》记载:“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日以所栽杂花到槐树斜街市之。”老北京有三大的花卉市场:花儿市、土地庙、中顶庙会,其中花儿市是以像生花为主,而土地庙和中顶是以鲜花为主。这可能也是长椿街如此有名的一个原因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