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书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乌合之众》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研究著作。乌合之众,顾名思义就是指乌鸦似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正如书名,《乌合之众》所述的也都是关于群体的种种。就个人而言,整本书通读下来后,书中仍有许多地方还是半知不解,但同时也收获颇多,以下为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拙见。

《乌合之众》分为上中下三篇:群体的精神、群体的观点与信仰、不同群体的分类与描述。篇下分有章数,篇章描述都为先总后分,整本书结构分明,条理清晰;但勒庞在分析、阐述群体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在现今不同的译本中,“群体”也有被译为“群氓”之说,就勒庞从心理学角度所释的“群体”与现今所释的“群氓”出入不大,因为两者所释皆含贬义。何为群体?勒庞阐明,我们平常认为的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并非群体,群体必须是在特定刺激因素和强烈情感的影响下,有共同行动目标的一群人。而为何勒庞说拥有共同目标的一群人汇集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为何我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勒庞却说即使数量不多的群体聚合也抵不过一个智者?这就与群体形成的特征脱不开关系。

在数量上,群体会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加上暗示和传染的手段与领袖的影响,他们的个体意识消失,情感趋同单极发展,智力下降,并且盲目服从,这就导致了群体汇集起来的可能并不是智慧。至于“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能正如“群策群力”的写照,可能也只是众人决策时,在无意识指导和情感趋同下,能减少决策争端和独断时的失误;或者说人们团结在一起力量会更强,破坏性或建设性力量会更大,而推理能力差、轻信、多变的群体是不能与一位智者匹敌的。

在《神曲》中,但丁将代表信仰的贝阿特丽切置于代表理性的维吉尔之上,在“我”动摇时,信仰也会抚平“我”的忐忑,并且最终信仰也引领“我”走进了天堂。从中足以看出信仰的牢固和其巨大的作用,群体的信仰也不例外。之前读《呼兰河传》时,我一直在惋惜,我不明白为何团圆媳妇会落得如此下场,明明“我”的祖父是个明白人,却也不肯为其发声,硬生生让那些被封建迷信统治了思想的人群活活折腾死了一个正值年少、善良朝气、仍有着大好青春未来的女孩。现在我明白了,在群体共同的信仰下产生的力量不仅可以毁掉一个热腾腾的人生,也能推翻一个政体、摧毁上万条生命。

而群体的观点却是多变的。群体的简单思维和对形象的极度敏感使得群体领袖仅仅只需用断言、重复、传染等手段,加上声望的威慑,就可以大肆煽动群众,使群体观点左右摇摆、大为转变,并将群体的力量为己所用。当然影响群体信仰与观点的还有种族、传统、教育等间接因素,与领袖所利用的词语、套话,幻觉,经验和理性等直接因素。这其中理性在群体中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群体在数量的掩护下,法不责众的心理会毫无顾忌地滋生,加上群体极易受暗示和鼓动,情绪传染极快,以致群体的情感不断地趋同并强烈发展,理性几乎占不上了上风。正如勒庞所言,“在与理性永恒的斗争中,情感还从未败过北。”

在下篇中勒庞将群体作了分类,同时在上篇和中篇的基础上对犯罪群体、重罪法庭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团体作了分析阐述。其中就重罪法庭陪审团而言,勒庞说其判决结果与陪审团构成人员是无关的,平民商贩与专业学者所组成的陪审团其判决也是大致相同。从以往认知来看,我们挑选出众的人员进行组合是因为相信其聚集所带来的智慧,但在陪审团中那些出众人员的决策也并不比小商小贩所作出的高明多少,这无疑是引人思考的。

就书中一些观点论断来看,我是不敢苟同。例如:“群体情感的简化和夸张,使它既不懂怀疑,也不懂犹豫。就像女人一样,它会突然走向极端。”自古以来,女性被赋予的大多都是偏执、冲动、无理性等消极特征,但实际上这无疑为一种偏见。就中国古代而言,如若男女平等,一样有上学读书的权利,一样考科举为父母官,一样训练驰骋疆场……女子并不差半分,正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更是有勇有谋,半分不差,巾帼不让须眉。其二,“我们应当把史书视为纯粹想象的产物。”对于史书,勒庞是持否定态度的。史书的记载,或者说人文书籍,就避免不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无论一本史书它记载真实与否、真实成分占比多少,它都承载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气息,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其三,“任何地方的群体都带女人气,不过拉丁群体的女人气最重。”从侧面可以看出勒庞对于种族的偏见,对于拉丁民族的贬低,但没有哪个种族生来就是优越的,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局限。其四,“打动群体的艺术,其品味固然低下,不过仍然需要特殊的才能。”后半句我是认同的,不管什么艺术要想打动群众必然得有其特别之处且有其途径、形式与方法,但打动群体的艺术就必然低下吗?恐怕未必。当然,还有许多令人疑惑的论断,都有待去审慎思索。

同时,勒庞说,“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这句话用于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一个国家的青年所受的教育是何其重要,青年是未来的建设力量,是一个国家今后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作为奠基,那何谈家国未来呢?并且,在书的收尾处勒庞还预见性地说明了个体为何会越加冷漠;在如今这个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的时代,个体越发孤立,但集体的呼吁也在不断强化,如何正确平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全书来看,作者在通篇大量讲述群体消极方面的同时,也对群体带来的积极一面做出分析,但也仍是以负面为主一带而过。勒庞说,群体的珍惜荣誉、自我牺牲、宗教信仰、崇尚荣耀与热爱祖国等情感虽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不过是由于缺乏理性而产生罢了。这就不得不使人想到与勒庞对群体态度完全相反的马克思,马克思坚信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群体的肯定这一点毫无疑问是与勒庞不同的,这也就与《乌合之众》所阐述的形成对比参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勒庞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其著作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我也认同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就个体心理来说,其本身也就十分难以研究透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互相拉扯,何况群体心理。)可以说,群体在具有勒庞所述的消极特征的同时,也可以在各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或者也可以说,群体在各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消极特征和作用。

《乌合之众》一书经久不衰,其价值所在大概不仅仅是对于群体心理研究的贡献,更在于其对后人的启示、借鉴和不断引起的争论。有争论、有时间、有实践才能继续迈步向前。同时也希望你我能不流于众,在如今这信息翻滚的时代中能保持理性,坚持辩证地思考,不做那群体中随风而摆动之人,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属于自己的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