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是德国作曲家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他以器乐作品(例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和戈德堡变奏曲)以及人声音乐(例如圣马修激情和B小调弥撒)而闻名。自19世纪巴赫复兴运动以来,他通常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是艾森纳赫(Eisenach)一位城市音乐家的最后一个孩子,他出生时巴赫家族已经有了数位作曲家。在10岁成为孤儿之后,他与大哥约翰·克里斯托夫(JohannChristoph)一起生活了五年,此后他在吕讷堡(Lüneburg)继续音乐生涯。从1703年起他在图林根州工作。在魏玛宫廷,他扩大了他的剧目;在克滕宫廷,他主要创作室内音乐。1723年他被聘为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领唱。他为这座城市的路德教会以及其大学的音乐学院作曲。从1726年开始,他发表了一些键盘和风琴音乐。在莱比锡,正如他在某些早期职位上所发生的那样,他与雇主之间关系不和,造成了他生活的困顿。1736年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年中,他重新设计并扩展了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巴赫于1750年在眼科手术后因并发症去世,享年65岁。
中文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外文名:JohannSebastianBach
别名:JSBACH/J·S·巴赫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人
出生地:德国-图林根州-爱森纳赫
出生日期:1685年3月21日(儒略历)3月31日(格里高利历)
逝世日期:1750年7月28日
职业: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
毕业院校:圣·米歇尔学校
信仰:基督教路德宗
主要成就:西方(欧洲)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逝世地:德国-莱比锡
享年:65岁
乐派:巴洛克
擅长乐曲:管风琴曲、宗教音乐、协奏曲
父亲:约翰·安布罗休斯·巴赫
母亲:玛莉亚·伊莉沙白·列莫赫特
使用语言:德语
人物生平
家族渊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爱森纳赫依山势而建,地势高低起伏不平,由青石板铺路,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和宫廷乐手都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其中的市民们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创作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大哥教给了他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兄长却不允许他翻阅学习,因为乐谱很珍贵,抄写的纸张也价格不菲。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离家闯荡
巴赫十五岁时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在其中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就业成名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生前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将他关押在狱中。
克滕时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还供有巴赫像。
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后,克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充满活力:其合唱团自1906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下来,即为今天的“克滕巴赫社团”。1983年克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漫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里,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于莱比锡逝世。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婚姻子嗣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年长一岁的的堂姐玛利亚·芭芭拉结为伉俪,他们一共抚有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离世。翌年巴赫迎娶第二位妻子玛格德莱娜,他们生活美满,又诞育了十三个家庭新成员。巴赫去世后只有九个儿女尚存,其中有四个成长为著名的音乐家。
主要作品
巴赫的作品的目录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WerkeVerzeichnis”的缩写,意译即“巴赫作品目录”。这个分类体系由沃尔夫冈·史密德(WolfgangSchmieder)完成于1950年。此分类法依据是体裁,而非作品的创作年代。
创作风格
主题风格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位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
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但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的意义,但他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学伦理思想是和抒情、写景紧密结合的,他虽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大量运用造型手法,但是为了烘托一定的内心情绪,巴赫也不避免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风吹、河流)。巴赫的音乐内容的间接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的版活性和综合性。巴赫的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他创造了声乐器乐综合的新风格。
声乐作品
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继承了接近歌剧的世俗“康路塔”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接近复调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合的新型的康塔塔。它无论在内容上和风格上都比旧的康塔塔要深刻、丰富多了。
巴赫的康塔塔也有世俗与宗教之分。他的世俗康塔塔大半是为官场应酬的需要而写的,歌词大半是一些借古希腊神话小人物来对贵族歌功颂德的无聊词句。但巴赫常常超越出歌词酌范围之外,抓住个别不主要的字句,借题发挥,写成一首生动有趣的音乐作品,例如《农民康塔塔》。这首康塔塔由两个农民用撒克逊地方方言互相唱答,带着很浓厚的民间谈话的风趣。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长期经常写作的体裁,数量很多,几乎占他全部音乐作品的半数。这些曲子的内容深刻而丰富,表现方法亦非常多样,而且不断演变。最初巴赫以合唱式的康塔塔开始,后来扩大了康塔塔的范围,写了一些室内性的独唱康塔塔也写了各种不同形式康塔塔,纯粹合唱的康塔塔反而写得少。巴赫在他的宗教康塔塔中所用的形式也很多民他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都有他自己独创的特点。康塔塔是器乐和声乐综合的体裁。器乐部分不是伴奏器乐部分用小合奏、大合奏或其他不同的乐器组织。
和康塔塔一样,巴赫的受难乐也是器乐声乐的综合体裁;巴赫根据表现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的需免自由运用了声乐和器乐酌各种不同的形式。巴赫利用弥撒的形式发展音乐概括的思维,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点上他和亨德尔相似,他们都远远摆脱了当时歌剧艺术的局限性,但他们又返回了宗教音乐。这虽然是具体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在巴赫的弥撒曲中表现得尤为严重。
器乐作品
巴赫的器乐以羽管键琴音乐为最重要。他的羽管键琴作品比起前人的以及他的同代人的作品来,在内容、体裁和风格上都要丰富得多。巴赫在创作羽管键琴音乐的过程中,借鉴各方面的经验来丰富羽管键琴音乐的内容、体裁和风格;例如他从风琴音乐中吸取了它的即兴性和悲壮气概,他又把来源于风琴古乐的复调形式在羽管键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他吸取了法国羽管键琴家的经验,写丁舞曲组成的组曲;学习了意大利小提琴音乐风格和多·斯卡拉蒂的羽管键琴音乐风格,这种影响在他的变奏曲和《c小调幻想曲》中最为显著。
巴赫的舞曲源自日常生活和历史传统,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后世影响
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冯兰认为巴赫是世界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首先,巴赫把音乐从以声乐为主体,发展为以器乐为主体,并使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巴赫以前,音乐以声乐为主体,难得用乐器作为伴奏,器乐没有独立的地位。巴赫充分发挥古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明了五指并用的弹键盘指法。在巴赫以前,弹风琴和古钢琴的键盘不用拇指,仅用四指运指法。巴赫发明了拇指运指法,奠定了今日的钢琴指法。这种新式的运指法发明以后,使键盘乐器的技巧非常发达。纯正的“音乐”,是“音”的艺术,与文词诗歌无关,当然不能用声乐演“唱”,而必须用器乐演“奏”。所以,器乐的发达,意味着纯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巴赫发展了器乐,使器乐发展成为全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使音乐摆脱别的艺术束缚,而解放为自由独立的艺术,巴赫因而在西方被誉为“音乐之父”。
其次,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应用十二平均律音阶。“十二平均律音阶”就是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这乐理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但它只是一种理论,未曾实行。巴赫是最初应用这种乐理于作曲,并收到满意效果的人。平均率的使用,使转调(固定某调子的作曲,在途中转变为别的调子)非常自由,复调音乐的赋格,因而非常发达。赋格通常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宜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并常以尾声结束。赋格的发达对于后来的奏鸣曲式的发达有很大的影响。平均率的运用,还导致音乐家可以非常自由地利用半音阶的和声,使和声的效果更为新奇和丰富。巴赫本人就曾应用半音音阶的和声,作了《半音音阶幻想曲》。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1829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从此世界开始关注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舒曼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
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人物评价
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