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

为什么 雅鲁藏布 大峡谷 是和 珠穆郎玛 是在一起的呢???
还有 雅鲁藏布大峡谷 会让人觉得如神来之笔呢?(怎么会那么的神秘呢?)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雅鲁藏布江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可以预料,在本世纪,雅鲁藏布大峡谷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热点。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和墨脱县境内。大峡谷的入口在米林县的派乡,出口处为墨脱县的巴昔卡村,长度为504.6公里,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多出56公里。极限深度为6009米,无论是深度还是长度雅鲁藏布大峡谷都排在世界几大峡谷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整个峡谷的海拔高度由峡谷入口派乡的2910米到巴昔卡出境处的海拔 155米,在直线距离只有短短40多公里的范围内,河床比降陡直降落近三千米,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整个雅鲁藏布大峡谷短短五百多公里的长度内却集中了整个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的三分之二,其单位面积内的水能蕴藏量为全世界之最。
我们在电视、杂志上看到最多的大峡谷景色,无疑就是位于大峡谷最北端扎曲村的雅鲁藏布扎曲大拐弯了。雅鲁藏布江在流经林芝地区米林县派区以后,受地质构造线的控制被迫改变方向,向东北流到东经95度左右与帕隆藏布汇合,然后又以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为轴急转作了一个近乎180度角度的急转弯,像一把巨斧将阻挡的东喜马拉雅山脉劈开一道大口后直奔平坦广阔的印度平原,在林芝地区墨脱县境内形成了世界地质构造上极为罕见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
峡谷内以地震为代表的现在构造运动频繁强烈,不断地改变着大峡谷地区的地形地貌。本世纪中国大陆最大的一次地震就发生在大峡谷墨脱县境内,这场发生在1950年8月15日的震级为里氏8.5级,烈度达到12度的超级大地震,不仅使山川易容、河道堵塞断流达数日,惊天动地的江水溃决又酿成了下游印度阿萨姆平原的大洪灾。但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更耿耿于怀的是,那传说中存在的谜一般美丽的“虹霞瀑布” 也消失于那场山崩地裂中,只留下一个神秘的传说在莽莽丛林中让人遐想无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4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全长2900多千米,奔流于“世界屋脊”的南部,流域面积93.5万平方千米。这是一条国际性水系。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长2057千米,在我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

地上天河

雅江源头

雅鲁藏布江上源为杰马央宗曲,源出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东,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先后接纳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切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洛渝地区,向南流入印度的萨地亚,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国后又改称贾木纳河。河水在孟加拉国戈阿隆多市附近与恒河汇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流淌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千米。

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哪里?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国内学者就曾前往河源区考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结论很不一致。197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河源区,终于探明杰马央宗曲为雅鲁藏布江的正源。

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了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经测量,无论是流域面积、河长还是流量,杰马央宗曲均应为主源。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水浅河清的上游

从主源杰马央宗曲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68千米,集水面积26570平方千米,河谷宽达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宽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张汇合南源库比藏布后称马泉,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孜。

整个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很浅,清澈见底。河谷两侧草类茂盛,每逢花开时节,显得分外艳丽悦目。这里人烟稀少,却是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结伴上百只在雪线附近觅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驴、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獭等一些珍贵动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处。马泉河谷地还栖息着许多可供观赏的名贵鸟类。清澈的河水中,游弋着许多高原上特有的细鳞鱼。

支流众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县的派乡为中游段,全长1340千米,支流众多,集水面积163951平方千米。中游河谷宽窄相间,一束一放,犹如串珠。在宽谷段,谷底宽达2~8千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峡谷段,河谷呈“V”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50~100米,水流湍急。宽窄相间的河谷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游河段汇集了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皮船和木船可以从西边的拉孜,通至东边的泽当,长约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冲积的拉萨、日喀则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宽2~3千米或6~7千米,长可达数十千米。这里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无霜期120~150天,人烟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农业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称。作物以青稞、马铃薯、小麦为主。

峡谷密布的下游

从米林县的派乡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长496千米,集水面积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从米林县里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灰急转南流,进入连续的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达7100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雅江文明

西藏文明的摇篮

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谷地,使这一带花红草绿。繁衍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

雅鲁藏布江孕育出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林芝、墨脱为代表。林芝县曾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江西岸河谷阶地的六个地点,收集到的磨制工具有斧、锛、凿等种类。

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许多部落。活动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砻部落,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私有制破土而出,逐步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大门。

古老的雅砻河没有汹涌的波涛、磅礴的气势,从源头到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全长不过6.7千米。河床亦不宽,中、下游一带只有10米左右,有些地方似乎可以撑杆横越。在万里高原的大川巨流面前,雅砻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溪。然而,正是这一条普通的河,曾经孕育过百万藏胞的祖先,成为西藏文明历史的发源地。

藏传佛教

从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西藏起,便得到吐番王室和上层贵族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佛教西藏化运动,使传入西藏的大乘佛教具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征,习称藏传佛教。藏语对僧人等称为“喇嘛”(意为上师),故藏传佛教又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分为许多教派,主要有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该派僧人头带黄色僧帽,俗称黄教)、宁玛教(红教)、噶举教(白教)和萨加派(花教)。这些教派都为西藏的历史和文明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寺庙宫观不仅成为藏传佛教影响世俗的中心,而且其本身就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藏文化的象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寺庙林立,无论是在峡谷溪涧之旁,还是在深山野林之中,都可听到悠悠的古刹钟声。藏民一代接着一代,从不懂事的小孩开始,就被带到寺庙,接受寺庙文化的熏陶。在众多的寺庙宫观中,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是最有代表性的。

雅江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最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曛咀叛怕巢夭即笙抗燃唇�晌��壹蹲匀槐;で�T凇蹲芴骞婊�分校�鞑氐挠泄刈�液椭泄�蒲г旱目蒲Ъ颐嵌匝怕巢夭即笙抗鹊卮�亩�参锉;ぁ⒌刂实孛脖;さ榷甲髁朔浅O晗傅墓婊���至烁鞲霰;で�蚝捅;の镏郑�贫�送昝赖谋;ご胧��庖橹械难怕巢夭即笙抗茸匀槐;で��苊婊?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

峡谷瀑布

科学考察发现,雅鲁藏布江干流存在4个巨大的瀑布群。在大峡谷核心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迫隆藏布汇入口扎曲的20余公里河段内,峡谷多处急转弯,河床特别陡峻,坡降平均达到23°‰,实测峡谷嵌入基岩的河槽最狭处仅35米,洪枯水位高差达到21米。

绒扎瀑布群

位于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6公里的干流河床上,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级,最大瀑布相对高30米,宽50米,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总落差100多米,江面上浪花四溅,涛声轰鸣,彩虹时隐时现。“绒扎”在门巴语中的意思是峡谷之根。

秋古都龙瀑布

位于跑迫隆藏布汇入口14.6公里的主干河床上,海拔1890米,最大者相对高差15米,宽40米左右;主体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现有3处2—4米高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主体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条宽1米、长50米的河岸瀑布,飞瀑从高山上直接泻入雅鲁藏布江,景象壮观。

藏布巴东瀑布

实际为两个瀑布群。位于西兴拉山下、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20公里河床上,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米,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此外,在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本世纪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Ward提到的“虹霞瀑布”,考察时证实遗址只剩下4处跌水残留。专家认为可能是1950年8月15日发生的8.5级地震使它消失的。瀑布群的概念,是中国科学家在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之后首次提出的。

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专家认为,根据掌握的数据,这些瀑布的形成都不过几十年的事,这表明青藏高原在大峡谷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4处瀑布群均属于基岩形,显然形成于新的地质构造运动,也说明这里是大峡谷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峡谷中构成罕见的自然奇观。它们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首先在水力和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塔各加喷泉

西藏高原,冰雪覆盖。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却有许多热蒸汽由泉眼中喷涌而出,滚烫灼人,直冲云霄。这种奇异的景象,就是地热的显示。它是大地母亲赋予西藏高原特有的自然风采。地热显示的种类繁多,有水热爆炸、高原沸泉、地热蒸汽、沸泥泉、热水河等。而最为壮丽的,当数雅鲁藏布江边的间歇喷泉了。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县,有一个名叫塔各加的地方。这里热区水温高达85~86℃的沸泉口有近百个,其中有四处间歇期不同、喷发形式各异的间歇喷泉。每次喷发之前,泉口的水位缓缓上升,随着一阵巨大的吼声,高温汽水流突然冲出泉口,腾空而起,形成直径2米左右的汽水柱,无风时,水柱顶部汽柱可高达40~50米。喷发时间长的有10多分钟,然后渐渐回落。刚平静下来,猛地,水流又一次冲出泉口,呼啸而出。这样反复数次,直到最后完全停止。间接喷泉的猝然喷发,激动人心的声势,喷发和休止的交替变幻,蔚为奇观。

藤网桥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江水湍急。大江中,礁石犬牙交错,江岸又高又陡,高山夹着深谷,地形十分险峻。这一带的江面既不能渡船,也不能架桥。为了社会交往,住在这一带的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人民,就利用山上的藤条,编织成了藤网桥。山藤十分耐磨、耐拉,当地人们把它用来摆荡,从一个山头摆到另一个山头,从一条河涧荡到另一条河涧。藤网桥是将数股细藤绞成粗藤,再用数根粗藤为径,拴系在河两岸的树上,然后用细藤在粗藤上编织成网架成的。这样,尽管摇摇晃晃,但人们可以拉着上面的粗藤,脚踩在下面的藤网上,自由地来往。藤网桥已成为雅鲁藏布江上一个奇特的人文景观。

雅江珍宝

红豆杉

据考察,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当地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米多,胸径最大1.5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红果累累,令科学家们欣喜不已。

红豆杉以其美丽漂亮的树冠成为一种珍贵和旅游观赏树种。近来年,其珍贵、奇特的药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它所含有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应用开发前景可观。

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中国此前也只有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有所发现,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实属罕见。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家有关部门将在该地区对天然红豆杉林进行专项考察,并建立红豆杉林自然保护区,以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

缺翅目昆虫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家们还意外地发现了缺翅目昆虫。缺翅目昆虫是一种原始的昆虫,是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赤道附近及南北回归线热带雨林中,后随澳洲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拼合漂移,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灭绝,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殊环境中残存下来。

缺翅目昆虫的发现,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殊的生态环境,对于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情况和变迁历史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水利资源

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有14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和帕隆藏布。其中除年楚河居于右岸外,其余都分布在左岸。因此,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雅鲁藏布江干流水能天然蕴藏最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我国各大河的第二次。单位河水水能蕴藏量为每千米3.85万千瓦,居我国各大河之首。其中87%的水力资源集中在下游峡谷,从派乡到巴昔卡落差2725米,天然水能蕴藏量达6880万千瓦,相当于全国的1/10。如果在峡谷区的派乡到希让段,以长隧道穿过喜马拉雅山引水发电,则在直线距离不足40千米的范围内,就能获得2000米以上的落差,其水力资源蕴藏量之丰富由此可见。

雅鲁藏布江流域虽比松花江流域纬度低,然而海拔较松花江流域高,气温低,冰雪融水较多,年平均水温反比松花江低1℃左右。但干流大部分河段冬季时不封冻,这也给利用大江潜在的水利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森林资源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有濒危珍稀的红豆杉,在波密、察隅、珞瑜等地,海涛般的森林随着山峦起伏。有原始森林264.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8.84亿立方米。茫茫林海中,树龄200多年的云杉,平均直径有92厘米,平均树高57米,有的高达80米,直径2.5米,一棵树就可出60立方米的木材。

沿着朗县、米林顺雅鲁藏布江而下,常在阳坡看到株株古柏,塔形的树冠,翠绿的树叶,以及那挺拔的树干历历在目,这就是西藏特有的古树——雅鲁藏布江柏木,亦称巨柏。林芝县的柏木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巨柏纯木,是西藏重点保护的活化石,树高平均44米,围径平均1.5米。林缘处最大的一株,胸径4.46米,树高46米,树冠投影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树龄达2500年。巨柏枝干苍劲,树冠浓郁,气势雄伟。内地人叹为观止的“汉柏”、唐柏“,同林芝这历经25个世纪沧桑变化的古柏比起来,实在是不足为道。

雅鲁藏布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含木本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和真菌植物165种,其中有虫草、灵芝、猴头、天麻、雪莲、红景天、贝母、松茸等,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高原植物宝库。
第2个回答  2007-09-10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最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生息繁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年轻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丽、壮观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关。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高峰与拐弯峡谷的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十分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奇观。其实,大拐弯峡谷是由若干个拐弯相连组成的。 峡谷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也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其东坡列曲冰川是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从雪线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 2850米。

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公里。它们部是我国海洋性温性冰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第四纪中,这里的山地发育过多次冰川作用,遗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坟冢,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环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积遗迹。 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一一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这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个绿色门户,面向着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一10070毫米;就是这条水气通道使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就是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2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Z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为许多古生物物种提供了安全庇护,不至灭绝。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

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O种)的26%。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人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汀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大峡谷地区个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占据着,大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十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厂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厂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近3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点” ,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http://www.scitom.com.cn/museums/canyon/great/gre501.html
中国科普博览_大峡谷考察

http://www.kepu.net.cn/gb/earth/canyon/topcanyon/top402.html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科考获重要进展

http://www.cgs.gov.cn/zt_more/2002news/test/029.htm
大峡谷成因的岩石学证据

最有意义的是,在上述退变高压麻粒岩地体和两大陆接合带附近,沿着近东西向韧性构造带,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钟大赉等,1998)。侵入岩为岩筒、岩脉产状,宽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碱性杂岩脉体边缘相或小规模岩筒中为角闪橄榄石岩,中央相为角闪金云母橄榄辉石岩。金云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矿物相,并能发现文石、霞石和橄榄石等。碳酸岩围岩中出现强烈的地幔热液蚀变或交代,在脉体的中央镶有结晶的块状碳酸岩。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云母、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等。还发现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别意义的、过去已有报道的矿物星叶石。这样的岩石组合通常来自地幔,多是响应软流圈的上涌和热力作用、岩石圈减薄中地幔岩石发生减压增温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体结晶分异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碳酸岩与超基性碱性杂岩成分和矿物的含量呈过渡特征也说明了这一点。地质推断它们的形成时限很年轻,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证明是5-8百万年以来形成的。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论证大峡谷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存在地幔上涌体而引起的热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学证据。因此,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峡谷形成相关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体或地幔热点作用的结果,引起岩石圈的减薄和类似的岩浆作用,相应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峡谷。
第3个回答  2007-09-15
语文四年级人教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垂直自然带的解释
第4个回答  2007-09-16
我儿子的课文上都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