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就是节令吗

如题所述

是的,二十四节气也叫二十四节令 

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扩展资料:

上古时代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密切关系。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

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

古老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斗柄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是的。

二十四节气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历法将一日划分为二十四小时,两者数字同为24。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非遗项目的扩展名录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

扩展资料: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即太极图中四象的太阴、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日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人类各民族多有此四。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八卦)。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阴阳(日月运行)、四时(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时辰)、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之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其西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前后不差1~2日。

12个节气也是干支纪月中的每个月支的起始之日,例如,立春为寅月之始,惊蜇为卯月之始。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是区分公转运动对于地球影响的八个关键节点;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个则反映了四季中更细微的气候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7
是的,二十四节气也叫二十四节令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9-10
节气:二十四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称十二节气。

节令:节气时令.陆游有<<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诗.

所以说节气就是节令!
第4个回答  2016-12-02
对的,叫法不一样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