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的古诗鉴赏?

如题所述

古诗的鉴赏主要不是靠背,是靠理解。但是小学么,肯定体会不到诗人的意境。建议小学生这样理解古诗,譬如说望庐山瀑布,心理面想着瀑布的情景,根据翻译理解诗句中描写的风景,譬如这样去想,日照香炉升紫烟,太阳出来,照到了香炉上面的烟,烟的颜色是紫色,遥看瀑布挂前川,远处看瀑布挂在山前,瀑布的样子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高,好像是一条银河从九天之上飞泻而下。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是一首纯写景怡情的故事。其余的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想象出来,有助于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9
多读古诗
第2个回答  2011-12-08
一、作者背景。包括作者此时的人生迹遇,是穷困潦倒还是心花怒放,是壮志难酬还是踌躇满志,是刚被罢黜还是新官上任。不同的时间作者的心境也会不同,就说杜甫,虽然一直走的忧国忧民的悲情路线,但总有几首透露着欢快,像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时他在杜甫草堂过着安定的生活,所以诗中也流露着喜悦祥和。
二、时代背景。国家的安定与否,是否昌盛,关系着作者写诗是的心态。怎么说古代的诗人也是些知识分子,总会牵挂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会为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了解诗词的所在的年代,是欣赏古诗文的必要前提,知道了自作背景,才能对整首诗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明白这首诗的精魂所在。
三、表现手法。古诗文在创作的时候,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像现在依旧常用的比喻、拟人、借代、对比,以小见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不要小看这些,这些手法是使诗文变得优美含蓄的法宝,也是鉴赏古诗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说前面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那么这些表现手法则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造诣,这也是所谓的文采的一方面。
四、音韵之美。我国古代的诗歌都讲究押韵,一首诗的韵脚一般都要相同。押韵不仅指韵脚,还包括平仄的区分,一首律诗或者绝句,前一句是怎样的平仄,后一句是怎样的对应,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老师说,连教授也搞不清楚到底古代的诗歌是怎样的的写作要求。中国的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的缘故,像儿歌一样易读,又像散文一样深刻。所以说,音韵之美也是鉴赏的一个方面。
五、遣词造句。其实。这是比较现代的一种说法,放在古诗鉴赏里有点不伦不类,但我暂时也想不出什么更恰当的词了,⊙﹏⊙汗…简单点说就是看看他的用词,有时一字之差,诗的意境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再比如“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并由此而来的“推敲”的典故。这样富有新奇意味的,或者运用的十分恰当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眼。
六、诗的结构。《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也是欣赏的一个方面,像《孔雀东南飞》的开篇就运用了兴的手法。有时作者还会独出心裁,来个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情写乐景,对比突出鲜明。比如《红楼梦》里林妹妹惨死时暴雨那边欢天喜地的娶媳妇。
七、整体意境。每首诗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大多是潇洒飘逸,杜甫的通常是沉郁顿挫,王维的多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经常是豪放洒脱,等等。找到了诗自己的风格,你再鉴赏它就不困难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08
古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那么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美,作为老师,该如何把古诗课上好呢?通过听取我校古诗文的公开课和本人所上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觉得应该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兴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激趣、唱诗激趣、绘画激趣、想象激趣、故事激趣等方法入手。比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考虑到这虽然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可是此时现实生活中已经到了凉爽的秋季,而且面对的又是二年级这样年龄较小的学生,因此,我在导入时选择了《春天在那里》这首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歌曲,让他们听音乐,说说自己眼睛里的春天,以此来把孩子们带入那个五彩缤纷的季节。通过营造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接下来在课间休息时,我通过唱《江畔独步寻花》来激发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象和感受古诗意境的积极性。最后在课堂延伸这一环节,我叫学生把自己心中或平时看到的春天画出来,在画旁边写上几句诗,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增强学习古诗的兴趣,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二.吟诵体会
诗人在创作诗文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古诗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教学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教学古诗文,重点是让学生吟诵,并同时在吟诵中感悟古诗文的精粹,在感悟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为此,我在上《江畔独步寻花》时,把诵读作为整堂课的重点之一,整个吟诵分为三步进行:首先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最后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味道和感觉。通过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朗读,学生体验出了古诗该怎样读,读的过程中慢慢就能理解古诗的内容,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曾蔚云老师上《泊船瓜洲》,对“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抒情句,通过饱含深情地反复进行引导吟诵,同学们对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就有了深刻的领悟。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使学生领略到古诗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然,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如何去引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赞美之情。感情基调应该是欢快、明朗的,节奏可用前四后三停顿方法,最后两句为了强调也可把“时时和舞、恰恰和啼”之间做停顿,“花、压、时时舞、恰恰啼”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我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黄四娘家美丽的景色,学生如同亲自走进了美丽的春天。另一方面我出示题目“这里的花真_啊,你瞧____”,让学生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美丽的春天,这时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丰富地想象,用最优美的语言赞美了自己心中美丽的春天。这样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总之,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