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唢呐吹奏“百鸟朝凤”采用什么调什么指法?

如题所述

唢呐吹奏“百鸟朝凤”采用D调,dure指法。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男高音,可细分为:

1、抒情男高音——音色柔美、舒展,适宜演唱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其音域为c1-c3。

2、戏剧男高音——音色浓重、结实而饱满,适宜演唱高亢、激昂、富于戏剧性的旋律。其音域为c1-b2(或c3)。

3、轻盈型抒情男高音——音色明亮、清脆、灵活、纤巧,适宜演唱轻巧灵便的花腔乐句和秀美的抒情篇章。其音域为c1-c3(或d3)。

扩展资料:

一般男性的音域从大字组C1-C5,男性的最低音为C1,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男性可以达到C1这个音,甚至可以达到次低 Low C 负值,男性真声高音不超过C5,最富有天赋的男性不会超过C5,比如Adam Lambert。

女人由于声带短小,天性可以唱的更高,音域为C2-B5,这里指的高音声部是真声,声带全面震动的唱法;男性比女性在生理上音域低一个八度,相同,女性比男性也是高一个八度,这里是对等的概念;歌唱是一门艺术,不能只看高音,衡量一个歌手是否达标,要看TA整体对作品的驾驭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用唢呐吹奏“百鸟朝凤”采用D调,re指法。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一般分为上三下四,左手上,右手下,以右手的中指为1,筒音为5,左手的大拇指为高5,二拇指为高6,右手的小拇指为低6,无名指为7,右手的二拇指为2,左手的无名指为3,中指为4,把唢呐的所有孔按住为5。

它的“本调”音高相当于键盘乐器的中央“C”即“1“。它的音阶排列为“125456712”,然后,以这个音阶的1234567七个音为“CDEFGAB”七调的调名,得出“1=e,1=D、i=E、1:F,1:G、1:A、1=B”各调的音位指法。

扩展资料:

1、唢呐循环换气,一定会想到唢呐。当然,这项技巧原本是唢呐所独有的,并且也是演奏时的一项风格。但是时至今日,这项技巧已经应用到其他的乐器上面了。除了笛子以外,也已经运用在西洋长笛,甚至于萨克斯风上面了。

2、循环换气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预先把气息储存在口腔中,然后在吸气的瞬间,将口腔中的气息以口舌等将之排出,然后才接续到正常的呼气排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呼吸的周期。

3、唢呐上面的循环换气最早出现,因为这个技巧在唢呐上面比起其他管乐器要来得简单些。因为唢呐有气牌辅助,可以鼓腮存气吹奏(目前也有不鼓腮以维持形象的),而且哨口的实际出气量很小。

4、由于上面这几个原因,所以循环换气这个技巧,在唢呐上面已经是运用的极为广泛了。民间艺人唢呐的演奏,有许多时候几乎从头到尾都没有间断,使用循环换气一气呵成演奏到底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5

D调,re指法。

唢呐及其指法简述:

唢呐是双簧气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也称为“喇叭”。金元时传入中国,主要用于军乐、鼓吹、戏曲以及歌舞之中,在民间吹打乐队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具体赏析: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唢呐曲谱》(二)中由陈家齐整理的《百鸟朝凤》为例,陈氏整理的《百鸟朝凤》采用三个声部,高音部是第一唢呐(主奏),中音声部是第二唢呐(伴奏),低音部是一把低音提琴。就各段依次进行技法分析。

(1)山雀啼晓。

这一段是一个独立乐句构成的引子部分,表达出多种鸟鸣之声,为散板结构。音乐由半音依音进入,而后是由徵、羽、宫、商、角五声性音调上行进入,再以商音做装饰延长,后面是一个短小的装饰性华彩。布谷鸟的叫声被模仿的淋漓尽致,清新、悠扬的旋律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

(2)春回大地。

这段音乐的曲调采用山东地区的音乐《抬花轿》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来。这一段的乐句呈4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是常见的旋律手法之一。在旋律形态上,由半音引入后,旋律以跳进为主,尤其是上四度跳进更是这段旋律的特色,这段调式为七声雅乐徵调式。

音乐明朗、优美、充满活力,充满着质朴而浓郁的乡土韵味,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表现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对春天寄予的热切希冀,以及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心情。

(3)莺歌燕舞。

这一段引用了“春回大地”中的歌唱性音调作为背景,但在旋律中加入了变化音(#2、#6),调式仍是七声雅乐徵调式。同时,下方两个声部彼此构成非严格性的模仿,使得这段音乐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不具备的和声效果。上方声部是通过带后依音的十六分节奏把黄莺在枝头歌唱,春燕在蓝天飞舞的情景描绘出来。

(4)林间嬉戏。

这段音乐是在由E微调形成两个短小的上下句音调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化重复后,以音调紧缩和扩充方式,引出活跃的曲调呼应。调式仍然是七声雅乐徵调式。在整段音乐的节奏格外活泼、欢快,上下呼应的旋律句式变化多姿,音乐情趣活泼、欢跃,宛若一群小鸟在葱笼的丛林中相互追逐,尽情嬉戏的快活情景。  

(5)百鸟朝凤。

这段音乐是对各种鸟叫的模仿,主要通过高音声部进行模仿的,是该曲中演奏难度较大的一段,更具有即兴性。在旋律的构成上加入了变化音(#2、#4)以及很多下滑音演奏记号,通过这些手法以期更好的表达出“百鸟朝凤”的场面。调式仍然是七声雅乐徵调式。在中间声部有一优美的旋律作为伴奏,而低音部则是四度、五度音程的跳进。

(6)欢乐歌舞。

这段音乐主题的旋律开头1-4小节的由两个短句构成,随即用紧缩手法将两个短句合二为一并作扩充形成一个长句,这各由两短一长的不对称乐句构成的音乐主题,在民族传统器乐中是不常见的。这一段的低音声部是由以徵音为中心音进行展开、装饰的乐句构成,与旋律构成对比。这一段的调式由七声雅乐徵调式变成了商调式。

(7)凤凰展翅。

这一段由快板和华彩乐段两部分构成。快板是在以微音为中心音形成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化重复构成,在节奏上由两种形态构成,一是X?XX0XXXXX0;二是XXXXXX,这两种节奏型把热烈、活跃地音乐气氛表现出来。在这一段的中声部还出现了三度叠置的音程,这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比较少见。华彩句的音阶构成是六声商调式(加变宫),自由性、即兴性相结合,最后引出并翅凌空部分。

(8)并翅凌空。

这是由凤凰展翅部分华彩段的结尾音调引发出的快板。在节奏上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型,旋律一开始处强调商音,而后强调宫音,再后来强调属音,最后结束在徵调式上。中音声部比高音部迟一小节进入,形成对比式复调,低音部以四分音符为主,恰似贝司演奏。各种手法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形成火热、欢腾的情绪,描绘出“百鸟”应凤凰的召唤,一起展翅凌空,交相和鸣的热烈、欢乐的景象。

扩展资料: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吹箫引凤”、“凤凰朝阳”,这种理想化的灵禽,已被人们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和美好爱情的比喻。

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两者也就自然结合起来成为“凤穿牡丹”或称“飞凤穿花”的吉祥图案,在元、明、清青花瓷绘中十分常见(图一)。“龙凤呈祥”在宫廷艺术中大为流行,“凤穿牡丹”却成为人民大众十分喜爱的画面。凤为百鸟之王,又在万历青花瓷器上得到了旁证。

《百鸟朝凤》,也称《百鸟朝王》、《仪凤图》等,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凤是用来比喻帝皇的,后来演变成龙代表帝皇而凤代表帝后。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凤均象征皇室。因此《百鸟朝凤》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归附,亦可用来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无限期盼。气氛热烈、仪态纷陈的《百鸟朝凤》图,实际上就是国华民族向往和平与祈福的传统心态写照。

《百鸟朝凤》是用唢呐演奏的传统曲目,一般在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演奏。它以奔放热情的旋律和用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欢腾情景,表现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抒发人们美好欢乐的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鸟朝凤 (中华成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1、D调,re指法。
  2、唢呐及其指法简述:
  唢呐是双簧气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也称为“喇叭”。金元时传入中国,主要用于军乐、鼓吹、戏曲以及歌舞之中,在民间吹打乐队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唢呐的指法和定调,通常因此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谓。如全按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全按作什么 音和第三孔作什音是一回事,只是说法差异。如全按作suo就等於第三孔作do。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雷同,筒音和第一孔音的中音,一样平常多用上把位(第七、八音孔) ,但偶然由於乐曲的要求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下把位(筒音和第一音孔)。下把位在 音准控制上称有难度,以是,初学者一样平常先用上把位。手指在运用中,不管发哪一个音,一样平常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 把位)附著於杆壁,使唢呐连结肯定的平衡稳固状态,以利於手指的机动运用。实际这便是保留指的运用(叉口指法运用) 。
  3、百鸟朝凤简介:
  《百鸟朝凤》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优秀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引人入胜。该曲原是在民间风俗生活中演奏,因演奏场合的群众性和流动性,演奏者根据客观需要和本人的技术特长做即兴发挥,乐曲可长可短,无严格定规,但热烈欢快的旋律和在固定曲调伴随下的百鸟之声相间地循环进行是其结构原则。
  4、具体赏析: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唢呐曲谱》(二)中由陈家齐整理的《百鸟朝凤》为例,陈氏整理的《百鸟朝凤》采用三个声部,高音部是第一唢呐(主奏),中音声部是第二唢呐(伴奏),低音部是一把低音提琴。就各段依次进行技法分析。
  (1)山雀啼晓。这一段是一个独立乐句构成的引子部分,表达出多种鸟鸣之声,为散板结构。音乐由半音依音进入,而后是由徵、羽、宫、商、角五声性音调上行进入,再以商音做装饰延长,后面是一个短小的装饰性华彩。布谷鸟的叫声被模仿的淋漓尽致,清新、悠扬的旋律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
  (2)春回大地。这段音乐的曲调采用山东地区的音乐《抬花轿》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来。这一段的乐句呈4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是常见的旋律手法之一。在旋律形态上,由半音引入后,旋律以跳进为主,尤其是上四度跳进更是这段旋律的特色,这段调式为七声雅乐徵调式。 音乐明朗、优美、充满活力, 充满着质朴而浓郁的乡土韵味,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表现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对春天寄予的热切希冀,以及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心情。
  (3)莺歌燕舞。这一段引用了“春回大地”中的歌唱性音调作为背景,但在旋律中加入了变化音(#2、#6),调式仍是七声雅乐徵调式。同时,下方两个声部彼此构成非严格性的模仿,使得这段音乐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不具备的和声效果。上方声部是通过带后依音的十六分节奏把黄莺在枝头歌唱,春燕在蓝天飞舞的情景描绘出来。
  (4)林间嬉戏。 这段音乐是在由E微调形成两个短小的上下句音调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化重复后,以音调紧缩和扩充方式,引出活跃的曲调呼应。调式仍然是七声雅乐徵调式。在整段音乐的节奏格外活泼、欢快,上下呼应的旋律句式变化多姿,音乐情趣活泼、欢跃,宛若一群小鸟在葱笼的丛林中相互追逐,尽情嬉戏的快活情景。
  (5)百鸟朝凤。这段音乐是对各种鸟叫的模仿,主要通过高音声部进行模仿的,是该曲中演奏难度较大的一段,更具有即兴性。在旋律的构成上加入了变化音(#2、#4)以及很多下滑音演奏记号,通过这些手法以期更好的表达出“百鸟朝凤”的场面。调式仍然是七声雅乐徵调式。在中间声部有一优美的旋律作为伴奏,而低音部则是四度、五度音程的跳进。
  (6)欢乐歌舞。这段音乐主题的旋律开头1-4小节的由两个短句构成,随即用紧缩手法将两个短句合二为一并作扩充形成一个长句,这各由两短一长的不对称乐句构成的音乐主题,在民族传统器乐中是不常见的。这一段的低音声部是由以徵音为中心音进行展开、装饰的乐句构成,与旋律构成对比。这一段的调式由七声雅乐徵调式变成了商调式。
  (7)凤凰展翅。这一段由快板和华彩乐段两部分构成。快板是在以微音为中心音形成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化重复构成,在节奏上由两种形态构成,一是X?X X0 XXXX X0;二是XXX XXX,这两种节奏型把热烈、活跃地音乐气氛表现出来。在这一段的中声部还出现了三度叠置的音程,这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比较少见。华彩句的音阶构成是六声商调式(加变宫),自由性、即兴性相结合,最后引出并翅凌空部分。
  (8)并翅凌空。这是由凤凰展翅部分华彩段的结尾音调引发出的快板。在节奏上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型,旋律一开始处强调商音,而后强调宫音,再后来强调属音,最后结束在徵调式上。中音声部比高音部迟一小节进入,形成对比式复调,低音部以四分音符为主,恰似贝司演奏。 各种手法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形成火热、欢腾的情绪,描绘出“百鸟”应凤凰的召唤,一起展翅凌空,交相和鸣的热烈、欢乐的景象。
第4个回答  2015-08-24
筒音作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