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常识

如题所述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扩展资料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7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扩展资料:

思想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艺术成就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9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作品赏析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4

    说到《论语》,我们脑海里很快闪过这样一句话:《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但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其实并不怎么好读。

    首先,《论语》一共有20篇512章一万多字,但就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归类,个别地方还有重复出现的字句,内容整体比较随意;

    其次,《论语》本身篇与篇之间并没什么联系,甚至连篇章的名字也不能好好选取,只是选取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当标题,所以单看目录让人崩溃;

    第三,《论语》引入的概念特别多,看着看着就很容易混乱了。

    那么,这样难以攻克的《论语》,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读懂呢?

    《论语》虽然看着复杂,但其实有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只要我们能把它拎出来,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条线是强调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之路;第二条线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之路。

    如果用一副对联来描绘的话,则是:

    (上联):内仁外学当君子

    (下联):德政礼制管国家

    (横批):天下大同

    接下来,让我们就依此将《论语》的精髓一一解开。

    在《论语》里,孔子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关于人的道德品质的概念,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非常非常的多,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字:仁。

    “仁”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109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

    因为孔子认为仁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值得我们终身去追求的。

    关于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个能够做到仁的人必然是孝敬父母的人,忠于君王的人,做事中庸的人,而不是花言巧语的人...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除了需要不断修炼,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在教育方面,孔子可是下足了功夫。

    首先,孔子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在以前学习是个贵族行为,一般人没资格没途径。孔子办的学院,学生只要付一条腊肉的学费就可以报名学习;

    第二,孔子教的都是正能量的东西。孔子指定《诗经》为教材,让大家通过学习美好的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三,孔子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教育和学习的方法论,比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等;

    第四,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习好了就要去当官报效国家。

    可以说,孔子在教育领域留给后人的财富远大于他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孔子强调追求仁的品质,重视学习的提升,而能做到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了。

    在《论语》里对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有详细的说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保留了原始的质朴,同时又很有修养,那么他就是一个君子。

    与君子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小人。在孔子的理论世界里,君子是完美的,而小人是可耻的。

    他用大量的论述告诉我们什么样是君子、什么样是小人:比如君子就是坦坦荡荡的、小人就是整天焦虑的,君子心怀远大、小人就顾着眼前一点利益等等诸如此类。打个比方,如果说岳不群是小人,那令狐冲就是君子。

    当然,孔子是鼓励我们去当君子而鄙视当小人的人的。

    除了个人主线,《论语》还有一条主线是国家。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应当用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这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这种符合仁的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德政”。

    孔子认为如果实施德政,老百姓就会向群星围绕北极星一样的围绕在帝王的身边,老百姓不只是很听话还很有礼貌;而下等治理国家的方法则是用法令用刑罚让百姓因为害怕而听命,因此百姓是没有廉耻之心的。

    基于德政的治国方针,孔子提倡效仿周朝的礼制来进行管理。所谓“礼治”,就是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和臣、父和子、贵和贱、尊和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本身就是十分认同并遵守周礼的,在《论语》里有大量描述孔子是如何推崇并遵从周礼的论述。

    在行为举止上,孔子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

    在教儿子说话时孔子会要求按周礼说雅言,在看到诸侯有越礼的行为孔子会忍不住唠叨几句,而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下葬,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车给颜回厚葬,孔子也因为要遵守周礼而拒绝了。

    可以说孔子是用生命在维护礼制的秩序。

    有德政的治国方针和礼制的治国制度,孔子指出治理国家还要学习“尧舜禹”这样的明君。

    作为君王,关键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以身作则。如果君主自己做好了,就不用担心底下的人做不好;

    第二,任用贤臣。通过选拔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共同治理好国家。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期的内容:

    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有一个理想的成功之路的,其实这也是一条个人成长和国家管理相结合的成长之路:

    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境修为在一般人之上,

    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或宗族,

    接着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最后才可以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以说是孔子政治伦理成功学的最好演绎。

第4个回答  2021-09-04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