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如何统一的?

如题所述

自1945年之后,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况。由于很多德国人对东德的社会主义

政权不满,有大批东德人逃亡到西德。对此,东德实行的政策严格控制两德之间的人员

流动。在1961年8月13日东德开始建造柏林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

实际上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1989年3月28日,东德开始实施新的

边境管理条例,放宽了对公民出境的管制,从而直接引发了一定规模的逃亡潮,在此后

的不到一年间,约有十余万东德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辗转移民西欧,形成第三次东德居民

出逃浪潮。1989年9月,东德进一步放宽边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东德的领土过夜

。更宽松的边境管理反而进一步激起了东德公民的抗议浪潮,在莱比锡等城市持续爆发

群众集会和游行,要求东德当局发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开放出国旅行

、放宽对新闻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下旬,同属东欧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发生变

化,开始民主化改革,东德遂停止了其与捷克斯洛伐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同时为了平

息国内的抗议活动,东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紧了一度放开的边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

公民进入东德。此举不仅没有平息抗议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东德的

40周年国庆,东德各大城市包括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发

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国庆庆典会场附近,7000余名市民聚集抗议,并与警

察爆发了冲突,数百人被捕。此后群众抗议活动不断升级,抗争的内容也在悄然发生变

化,从最初的争取旅行自由,放宽新闻控制,逐渐转变为要求反对派组织合法化、要求

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等,这种全国性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是东德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的。几乎同时,匈牙利和波兰的政局发生巨变,两国政府相继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该国

的东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领袖埃里希·昂纳克宣布因为健

康原因辞职,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选举埃贡·克伦茨接替昂纳克的职位,克伦茨上台

后随即宣布实行“彻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参与游行的人,并与西德政府正式

接触。但是昂纳克的辞职和新政策都没有平息民众的抗议声浪,东德各地的游行依旧进

行。

随着新领导人的上台,东德境内原本非法的反对派组织开始获准公开活动,在这

些反对派组织的协调下,全国各地的抗议活动不断升级,11月4日柏林爆发50万人参与的

大游行,6日莱比锡50万市民上街游行。在强大的压力下,民主德国政府于11月7日宣布

集体辞职,11月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集体辞职,同日选出以克伦茨为首的新政治局

。9日民主德国宣布其公民无需申报特殊理由即可办理护照,东德居民获得迁徙的自由,

不久东德居民开始翻越柏林墙前往西德,此后柏林墙形同虚设,两德居民实现了自由迁

移。

11月13日东德的民主党派德国民主农民党主席京特·马洛伊达当选人民议院主席

。17日东德成立了联合政府,在联合政府的26名内阁成员中,统一社会党人只占15位。

新政府上台后提出与西德建立契约共同体的构想。12月1日东德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

去了宪法中国家受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条款;3日,由克伦茨继任总

书记并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体辞职,统一社会党中央特别会议决定,驱除包括昂纳

克内的中央领导人出党;7日包括统一社会党、民主党派、反对派在内的各东德政党,在

柏林召开圆桌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东德新宪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队,于1990年5月6日举

行大选,逮捕和调查包括昂纳克在内的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当政时的犯罪行为。

1949年德国的分界。后来的西德由美、英、法占领区组成(未包括法国治下的萨尔),

东德由苏联成立(不包括西柏林)。12月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特别大会,选举了党的

新领导人,并宣布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德国实行多党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12

月11日,东德政府宣布解散负责柏林墙防务的工人阶级战斗军。12月25日圣诞节期间,

数十万西德居民涌入东德旅游,28日,一家东德公司开始出售柏林墙的碎块。

1990年3

月18日,东德大选,东德基民盟成为第一大党,东德社民党成为第二大党,民主社会主

义党为第三大党。4月12日东德基民盟和东德社民党宣布联合组阁,民主社会主义党第一

次成为在野党。

5月18日东德新政府与西德签署国家条约,条约规定了两德将建立货币

、经济和社会联盟,7月1日条约生效,东德马克退出流通(之前东德居民限量以2:1的比

例将东德马克兑换成西德马克),自1990年7月2日开始西德马克成为两德统一共同的货币

。7月6日两德开始就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条约规定了两德统一的原则、方式和时

间,以及两德统一后的政治制度等。最终在1990年8月31日签署了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

规定,东德恢复1952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前的五个州,这五个州遵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

本法第23条集体加入德国联邦共和国,加入德国联邦共和国的五个州实行三权分立的多

党制议会民主制度。

1990年10月2日,东德政府机关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东德的驻外

使领馆,10月3日,两德统一庆典在柏林举行,两德正式宣布统一。东德的五个州——勃

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正式加入德

意志联邦共和国。当时有两个统一方式选择:一是纯粹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

把其权力扩展到这五个州从而于宪制上成为同一个国家;二是把统一过程当成是东西两

个德国的正式合并,产生一个新德国并重写宪法。的确前者是比较简单亦是当时德国选

择了的方式,可是因为这方式没有视东德为对等主权国,让东德有一些被“旧联邦共和

国”占领的情绪,或是认为自己只是西德的一个附属。

为了让统一更顺利和让其他国

家消除疑虑,德国对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146条条款的修改,让当时宪法内第23条款

能用于统一。在上述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之后,基本法再度被修改,并说明:在已统一的

领土以外,没有任何德国领土尚未加入德国。不过,此宪法仍可在未来被修订,它仍容

许德国人接纳另一部新的宪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国政府与波兰签订一项条约,最

终确认两国现在的奥得河-尼斯河界线。故此,德国放弃对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但

泽和东普鲁士的领土要求。12月,举行了1933年以来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选举。结果

总理赫尔穆特·科尔领导的联合政府比上次选举赢得更多议席以更强的大多数姿态领导

新德国。

[编辑] 影响两德统一一度为德国的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并使其增长在统一后

数年持续放缓。根据柏林大学所发出的文章,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1兆5000亿欧元,

比全国的国债还多。当时德国东部的弱势经济状况及不切实际的两德货币兑换率,令德

国东部工业竞争力大幅下挫并使不少工厂倒闭,导致经济重大损失。时至今日,德国东

部仍需倚仗每年一千亿欧元的特殊补助来重建其经济,从西部提供的商品资助亦使西德

资源紧缺,最后导致不少最初受东德政府支持的亏本工业需要私有化。

两德统一后,

大部份前东德地区被“反工业化”,导致近20%的失业率。高失业率导致以千计东德人移

居到西部找寻工作而令当地人口持续下降,以专业人士的流失尤其严重。转用欧元作货

币亦被视为德国大部份问题的根源。德国中央银行则一直强调经济问题的起因不是欧元

,而问题只有德国自己才可以解决;有指这代表中央银行暗示统一才是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6
事实上,这种靠西德的理念和实力完成的统一,已经体现在当初统一宣言上。1990年10月3日零时,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当时,西德总理科尔和东德总理德梅齐埃10月2日晚上分别就德国统一发表电视讲话。科尔在讲话中感谢美英法苏四国同意和支持德国统一,并表示,统一后的德国愿意做邻国的可靠伙伴和好朋友。德梅齐埃在讲话中表示,如果没有苏联的新思维和东欧邻国的支持,民主德国是不可能走上今天的道路的。他在谈到统一后面临的问题时说,不是所有的人对未来都没有烦恼。新的货币、新的经济秩序和实行新的政治结构自然会带来许多困难。10月2日下午,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在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后宣告解散。晚上,民主德国政府举行告别仪式。10月3日上午11时,在柏林举行了两德统一日国家庆祝仪式。德国总统魏茨泽克、联邦议院议长聚斯穆特、联邦参议院议长蒙佩尔以及前民主德国人民议院议长贝格曼—波尔等讲了话。德国总理科尔、副总理兼外长根舍及其他政府成员、政界要人、教会代表,以及各国驻德外交使节等2000多人出席了庆祝仪式。同日,德国总理科尔致函世界各国政府,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将致力于在全世界建立伙伴和紧密合作关系。他在这封信中说,德国清楚地意识到,欧洲各国边界的不可侵犯性、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是和平的基本条件。因此德国将不对任何人提出领土要求。科尔说,德国将像谋求其自身统一那样致力于欧洲的一体化,争取与其伙伴一道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建立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的任务,并向欧洲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的目标前进。他说,统一后的德国的位置在北大西洋联盟之中。同时德国将推动这个联盟发展,以适应时代提出的新任务。科尔还在信中表示,德国将放弃生产和拥有原子、生物和化学武器的权利,并将把德国军队裁减到37万人。科尔还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军队准备参加联合国维护与重建和平的行动。科尔的这番讲话,为东德在半个世纪后真正进入文明世界,作出了庄严保障。
第2个回答  2015-06-06
1、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内实现统一。

2、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之快则大大地超出人们的预料。
3、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中新的一页。 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它与奥地利边界,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先后有50多万东德人从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东德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全国规模的游行示威,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9日,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同西德的边界,西方人士认为,民德发生的这些事件,是德国“事实上重新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天立即表示支持科尔的建议,发言人塔特怀勒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对德国统一的最深切的愿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争取的目标”。 东德总理莫德罗斯断然拒绝科尔的计划,但建议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认为:科尔的计划几乎没有注意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两德统一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签订条约,建立把经济、货币和运输系统统一起来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第三步则是将两国主权交给已建立的权力机构,最后通过选举,召开统一的议会会议,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式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促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新的德国采取中立政策是危险的,统一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内,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的条件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仍应是北约的正式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德国的统一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苏联则强调:一个统一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内是不能接受的,戈尔巴乔夫还发出警告说,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尊重欧洲的边界,任何破坏军事——战略均势的行动都是苏联所不能接受的。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强调,西德应“最终和无条件地承认奥德——尼斯河是波兰西部边界,并强烈要求参加关于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 鉴于德国曾是两次大战的策源地这一事实,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会对欧洲各国再次构成威胁,自然是东、西欧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结,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对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德国统一问题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所制约,但统一的列车已经起动,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将在欧洲重新出现,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4、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或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大势所趋,而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式却相当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损害,同时为得到德国的经济援助,并尽可能为自己在欧洲新格局中争取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苏联由过去反对统一的德国归属北约转而改为采取顺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尔访苏时,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宣布统一后的德国将享有“充分的主权”,“它有权独立地决定属于哪个联盟”,协议内容还包括统一后的德国的疆域,3至4年内苏军撤出民主德国地区;美、英、法军队在此期间留在西柏林,未来德军最高限额为37万人;未来德国不得制造、拥有和支配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等。由于统一后德国联盟归属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德国统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碍,9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2+4”外长最后一轮会议上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其后两个德国在10月3日实现了统一,这一天,在整个德国,特别在被重新定为首都的柏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至此困绕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开始。
第3个回答  2011-12-04
我把自己编撰的教学讲义给你供参阅。
1、德意志统一的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2、“铁血政策”的实施: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不是空谈,而是要用铁与血”,即普鲁士必须以武力来统一德意志。为此,这位被称之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为统一德意志,对内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施展外交手段,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64年,普奥对丹麦作战(第一次王朝战争),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由普奥共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战败,退出德意志邦联,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北德意志邦联建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战胜法国,兼并南方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接受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3、德意志统一的影响:德国以普鲁士为中心,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德意志的统一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德国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但是德意志在政治、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继承了军国主义的传统,使德国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

参考资料:资深历史教师的讲义

第4个回答  2011-12-04
德国自近代以来有两次统一:
19世纪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是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实现的。1864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打败了丹麦,将丹麦控制的两个小邦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谋取到手。1866年,普鲁士过河拆桥与奥地利兵戎相见,并取得了胜利。到此为止,欧洲大陆上只有法国能阻碍德意志的统一。1870年,俾斯麦修改了一份普通的外交文件,其中由许多对法国的挑衅性语言。果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大怒,对普宣战。法国大败。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加冕仪式,德意志统一。
20世纪联邦民主二德的统一: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分裂是二战的产物。在德国问题上,二战胜利国都有自己的权益。然而两种制度造成了东西德发展不平衡。东德大批移民涌入西德,寻求富裕生活。柏林墙的开放没有减缓东德人自东向西的移民运动。1990年,每天都有2000名东德人迁往西德,西德的接收能力已达极限。“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留下来;不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找它去!”东德人在街上高声喊道。在波恩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阻止东部人流向西德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用西德模式同化东德。但也就在7月,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也被扫除。两个德国与四个同盟国经过数月“2+4”会谈达成了协议。赫尔穆特·科尔成功安抚了英法两国对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恐惧,并以承担苏联红军撤军费用的方式,换得了内外交困的戈尔巴乔夫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的首肯。东德人和西德政府实现了愿望。1990年10月3日零时,联邦德国国旗在柏林国会大厦上冉冉升起,国会大厦周围的街道与广场上,百万民众在欢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