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诗?

如题所述

梅花 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 孤桐
元日 春夜 商鞅 愍儒坑
雨过偶书 北山 兼并 书湖阳先生壁
葛溪驿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桂枝香 千秋岁引
题西太一宫壁 出塞 清平乐 桂枝香
渔家傲 登飞来峰 明妃曲 明妃曲
钟山即事 甘露歌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桂枝香
读秦汉间事 棋 入塞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郊行 生查子 锦绣谷 酬王伯虎
雨霖铃 荷花 黄河 送张明甫
诉衷情 浪淘沙令 诉衷情 泊船瓜洲
读墨 幽谷引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送吴显道五首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 渔家傲 南乡子 望江南/忆江南
清平乐 江上 寄曾子固 句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寄韩持国 悲哉孔子没 望江南/忆江南
诉衷情 西江月 谒金门 菩萨蛮
甘露歌 浣溪沙 池雁 和吴冲卿雪
咏梅 读史 巫峡 赠陈君景初
虞美人 韩子 杂咏五首 杨柳
寓言九首 忆昨诗示诸外弟 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 送僧惠思归钱塘
岁晚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 出城 处士葛君挽辞
诉衷情 清平乐 甘露歌 菩萨蛮
渔家傲 南乡子 诉衷情 望江南/忆江南
望江南/忆江南 北陂杏花 白鸥 白紵山
北客置酒 寄深州晁同年 即事二首 即事五首
集禧观池上咏野鹅 寄黄吉甫 贾生 金陵怀古四首
送董伯懿归吉州 清明 清明辇下怀金陵 秦淮泛舟
秦始皇 秋夜二首 送黄吉甫入京题清凉寺壁 四皓二首
少年见青春 世事 金陵怀古 金陵怀古四首
句 金山寺 寄黄吉甫 即事三首
寄程给事 即事五首 寄和甫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寄李道人 寄王逢原 寄吴冲卿 寄孙正之
黄菊有至性 黄鹂 回桡 怀元度四首
怀锺山 还家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北山
北望 迸月 别雷国辅之皖山 别灊皖二山
哀贤亭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跋黄鲁直画 车载板二首
松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残菊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和吴冲卿雪霁紫宸朝 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 和王乐道烘虱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
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 独饭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三吴王猎场
题金陵驿 题张司业诗 送张甥赴青州幕 忆金陵三首
咏菊二首 咏菊二首 咏风 徐熙花
谢公墩 杂咏八首 杂咏八首 寓言九首
题齐安壁 午枕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神皇帝挽辞二首
送赞善张轩民西归 送张公仪宰安丰 送张拱微出都 诸葛武侯
自喻 南浦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与吕望之上东岭 杂咏八首 杂咏八首 杂咏八首
招叶致远 元日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竹窗
涿州 子贡 字谜诗二首 字谜诗二首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舟过长芦 舟还江南阻风有怀伯兄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酬王督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泉 酬王督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松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二──御沟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用乐道舍人韵书十日事呈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忆汉上旧居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四──後苑详定书怀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五上巳闻苑中乐声书事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题 次韵唐公三首其二──江行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次韵唐公三首其一──东阳道中 冬日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和惠思韵二首其二──蝉} 和惠思韵二首其一──醴泉观}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五耘鼓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寄曾子固二首
寄曾子固二首 见鹦鹉戏作四句 句 句
送沈康知常州 夏夜舟中颇凉因有所感 外厨遗火示公佐 我欲往沧海
咏月三首 咏月三首 忆江南 移桃花示俞秀老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 送张卿致仕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 送周都官通判湖州 送真州吴处厚使君 送赵燮之蜀永康簿
宿雨 送僧无惑归鄱阳 送契丹使还次韵答净因老 送乔执中秀才归高邮
送叔康侍御 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 送孙子高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
送王大卿致政归江陵 送文学士倅邛州 送吴龙图知江宁 送吴叔开南征
同王浚贤良赋龟得升字 题黄司理园 外厨遗火二首 孙君挽辞
台城寺侧独行 台上示吴愿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九昆山 次韵吴季野再见寄
次韵酬邓子仪二首 独山梅花 定林示道原 独行
奉寄子思以代别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何处难忘酒二首
草堂 车螯二首 车螯二首 长干释普济坐化
长干寺 仓颉 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泊姚江
丙申八月作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酬王太祝
泉 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 车载板二首 迟明
垂虹亭 初晴 初去临川 初夏即事
出金陵 初到金陵 春寒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诗攀寄
春风 春风 爱日 别马秘丞
别灊阁 别葛使君 别和甫赴南除 碧芜
被召作 北山洊亭 鲍公水 白日不照物
白云然师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 还自河北应客 还自舅家书所感
惠崇画 黄花 怀元度四首 怀张唐公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 寄吴冲卿二首 寄李士宁先生 寄虔州江阴二妹
寄沈道原 即事五首 即事五首 即事三首
即事 即事二首 己未耿天骘著作自乌江来予逆沈氏妹于白鹭洲 即席
即席次韵微之泛舟 急足集句 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 寄陈宣叔
寄蔡氏女子二首 寄金陵传神者李士云 寄纯甫 寄道光大师
猎较诗 金陵即事三首 江梅 寄友人
示长安君 示元度 书何氏宅壁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送经臣富顺寺丞 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 送刘贡甫谪官衡阳 千丈岩瀑布
前日石上松 破冢二首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李花
两马齿俱壮 南浦 蒙城清燕堂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离鄞至菁江东望 骊山 梁王吹台
蓼虫 暮春 暮春 暮春
暮春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07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08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两山间 李君昆弟访别长芦玉淮阴追寄 陆忠州
驴二首 驴二首 落星寺 马毙
孟子 明妃曲二首 秋热 秋日在梧桐
秋庭午吏散 晴景 秋风 蒲叶
七星砚 平甫归饮 强起 青青西门槐
清风阁 散策 塞翁行 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
山樱 秋云 秋早 秋枝如残人
求全 壬子偶题 日出堂上饮 日西
荣上人遽欲归以诗留之 送李宣叔倅漳州 送惠思上人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 送纯甫如江南 送崔左藏之广东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送杜十八之广南 送方劭秘校 送福建张比部 思王逢原
书会别亭 书任村马铺 书汜水关寺壁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送程公辟守洪州 四月果 松江 石竹花
示俞秀老 示俞秀老二首 试院中 试院中
示李叔时二首 示李叔时二首 示安大师 省中二首
省中沈文通厅事 圣贤何常施 食黍行 史教授独善堂
山田久欲折 省兵 神宗皇帝挽辞二首 寄朱昌叔
寄朱昌叔 江宁夹口二首 贾生 金陵即事三首
金陵即事三首 金陵怀古四首 金陵怀古四首 今日非昨日
金陵 金陵报恩大师西尚方丈二首 金陵报恩大师西尚方丈二首 江上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客至当饮酒二首 客至当饮酒二首 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
昆山慧聚寺次张祜韵 腊享 老树 金山寺
进字说二首 九日赐宴琼林苑作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禁直
禁中春寒 京城 句 句
句容道中 江宁夹口三首 金山三首 开元行
寄丁中允 寄二弟时往临川 寄福公道人 寄国清处谦
寄郎侍郎 寄蔡氏女子二首 寄蔡天启 寄茶与和甫
寄茶与平甫 寄酬曹伯玉因以招之 寄碧岩道光法师 寄伯兄
记梦 季春上旬苑中即事 即事三首 即事五首
寄沈鄱阳 寄慎伯筠 寄胜之运使 寄平甫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寄吴冲卿二首 寄吴氏女子 寄显道
寄谢师直 寄杨德逢 寄王回深甫 寄题杭州明庆院修广师明碧轩
寄题睡轩 後元丰行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花下 即事 皇佑庚寅自临川如钱塘过宿此嘉佑戊辰自番阳 怀元度四首
胡氏逢原堂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和吴御史汴渠 和杨乐道见寄
和吴冲卿集禧斋祠 和御制赏花钓鱼二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白云
陂麦 半山春晚即事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 北山暮归示道人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北山
北山道人栽松 北窗 汴水 别方劭秘校
别孙莘老 别皖口 别谢师宰 别鄞女
安丰张令修芍陂 八公山 八功德水 白沟行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春风 春从沙碛底 春雨
出塞 次青阳 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 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
次俞秀老韵 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次韵酬宋中散二首
冲卿席上得行字 冲卿席上得作字 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二首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二首 呈陈和叔 崇政殿後春晴即事
崇政殿详定幕次偶题 愁台 筹思亭 酬冲卿见别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 酬和甫祥源观醮罢见寄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 酬净因长老楼上翫月见怀有疑君魂梦在清都之
酬慕容员外 酬裴如晦 酬宋廷评请序经解 酬王微之
酬微之梅暑新句 酬吴季野见寄 酬吴仲庶小园之句 酬俞秀老
酬郑闳中 病起 病起过宝觉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伯牙 泊舟姑苏 泊雁
泊姚江 曹参 草端无华滋 长垣北
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朝日一曝背 嘲白发 嘲叔孙通
车螯 草堂一上人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海棠花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 韩信 和惠思韵二首其二——蝉 和金陵怀古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008 和微之林亭 和惠思岁二日二绝 读诏书
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八牛衣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七田漏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一钱鎛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四水车 和叔才岸傍古庙 和叔雪中见过 奉酬杨乐道
奉酬约之见招 奉招吉甫 甘棠梨 法喜寺
公辟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 过皖口 归庵 归燕
歌元丰五首 庚申正月游齐安 姑胥郭 孤城
古寺 定林 定林 定林所居
定林院昭文斋 东城 东门 冬至
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 读汉功臣表 读汉书 读後汉书
独卧有怀 独归 读蜀志 读唐书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东江
读眉山集爱其雪诗能用韵复次韵一首 答冲卿 次张唐公韵 达本
答曾子固南丰道中所寄 到郡与同官饮 登景德塔 次韵酬府推仲通学士雪中见寄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 次韵酬宋妃六首 次韵和甫咏雪
次韵留题僧假山 次韵陆定远以谪往来求诗 次韵陪驾观灯 次韵奉酬觉之
次韵唐公三首其一——东阳道中 次韵杏花三首 次韵昌叔岁暮 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 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 次韵张子野秋中久雨晚晴 太白岭
孙威敏公挽辞 岁晚怀古 桃源行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题夏旼扇 外厨遗火二首 图书 潭州新学诗
题何氏宅园亭 送吴显道南归 送吴显道五首 送王介学士知湖州
送王郎中知江阴 送王龙图守荆南 送王蒙州 送王覃
送王彦鲁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於舟中 送石赓归宁 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
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 送裴如晦宰吴江 送李质夫之陕府 送明州王大卿
送潘景纯 送宋中道倅洺州 送苏屯田广西转运 送孙长倩归辉州
送孙立之赴广西 送孙叔康赴御史府 送僧游天台 随意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 送郑叔熊归闽 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 送致政朱郎中东归
送周仲章使君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 苏才翁挽辞二首 苏才翁挽辞二首
苏秦 苏州道中顺风 宿北山示行详上人 宿定林示无外
宿土坊驿寄孔世长 送望之赴临江 送吴仲庶出守潭州 送萧山钱著作
送逊师归舒州 送彦珍 送杨骥秀才归鄱阳 送张颉仲举知奉新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 送张仲容赴杭州孙公辟 送章宏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
移柳 移松皆死 忆北山送胜上人 饮裴侯家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 游北山 游城东示深之德逢 咏谷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 徐秀才园亭 杏花 戏赠湛源
休假大佛寺 扬雄 扬子 扬子二首
杨德逢送米与法云二老作此诗 杨刘 夜闻流水 夜直
一日不再饭 一日归行 揖仙阁 卧闻
乌江亭 王子直挽辞 望夫石 望淮口
望晼山马上作 望越亭 望之将行 闲居遣兴
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 详定试卷二首 详定试卷二首 西帅
西太一宫楼 戏长安岭石 我所思寄黄吉甫 斜径
谢安墩二首 谢安墩二首 谢微之见过 新田诗
信陵坊有笼山乐官 信州回车馆中作二首 舟夜即事 舟中读书
昼寝 朱朝议移法云兰 诸葛武侯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州桥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自定林过西庵 自府中归寄西庵行详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自遣 自舒州追送朱氏女弟憩独山馆宿木瘤僧舍明日 自讼
自白门归望定林有寄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竹里 杂咏八首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用字谜 元丰行示德逢 又段氏园亭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 余寒 寓言九首 忆金陵三首
咏月三首 游赏心亭寄虔州女弟 游章义寺 与望之至八功德水
杂咏八首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 杂咏五首 真人
园蔬 月夜二首 月夜二首 跃马泉
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二首 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二首 云山诗送正之 云之祁祁答董传
杂咏 杂咏八首 杂咏八首007 杂咏八首008
杂咏三首 杂咏三首 杂咏三首 杂咏四首
杂咏四首 杂咏四首 杂咏四首 赠工部侍郎郑公挽辞
赠李士宁道人 赠李士云 赠彭器资 赠僧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 赠殊胜院简道人 赠外孙 赠王居士
赠约之 赠曾子固 赠张康 赠张轩民赞善
澶州 澶州 张工部庙 张剑州至剑一日以亲忧罢
张良 张良 张氏静居院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杖藜 招丁元珍 招吕望之使君
招同官游东园 招杨德逢 真州东园作 真州马上作
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 烝然来思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正宪吴公挽辞 证圣寺杏接梅花未开 郑子宪西斋
纸暖合 至开元僧舍上方次韵舍弟二月一日之作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 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 中牟 中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常运用散文句法入诗。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五绝·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七绝·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七绝·愍儒坑
智力区区不为身,欲将何物助强秦。
只应埋没千秋后,更足诗人发冢人。

五律·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五古·兼并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 。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七绝·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七绝·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绝·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七绝·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七律·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七律·雨过偶书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七绝·书湖阳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
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
蒙蒙吹湿汉衣冠!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
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
如何勤苦尚凶饥?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
孤城画角, 
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
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
庾楼月,
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 
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
酒醒后,
思量著。 
词·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入塞
荒云凉雨水悠悠,
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
回身却望塞南流!

题西太一宫壁
柳叶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 
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第2个回答  2011-12-10
梅花【注释】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庾波 希望你能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09
http://poem.8dou.net/html/poemt/23.shtml
希望对您有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