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内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影响 以及局限

寻根文学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阿城和他的《棋王》;王安忆和她的《小鲍庄》;郑义和他的《老井》;韩少功和他的《爸爸爸》;郑万隆和他的《老棒子酒馆》;张承志和他的《北方的河》;李杭育和他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这是寻根文学全盛期最受关注的作家和作品。至于莫言的《红高粱》,虽然影响也不小,但赶上了寻根文学的衰退期,一般不作为典型之作来看。寻根文学的影响就在于它在新时期以来激进而浮躁的现代化进程中挽留了传统的声音,在汹涌的西化文化大潮中努力发出民族的、本土的声音。这都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反拨。寻根文学的局限往往可以从作家的理论宣言和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中体现出来。韩少功等人口口声声要重新镀亮传统,给传统以现代的生命;结果却不约而同地以断裂性的思维让传统与现代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而没有达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写作预期。更令人惊愕的是,韩少功最早打出文化寻根的大旗,其创作却非“寻根”,而是启蒙批判式的“刨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4
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作家对“根”的态度可分为三种:
一是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肯定道家学说)、邓友梅《烟壶》《那五》(肯定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等。
二是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王安忆《小鲍庄》(捞渣的死为他的家乡与家人换得利益:家乡受表彰,鲍仁文成名,其兄弟进厂)。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神鞭》(对传统文化辩证看待)。

“寻根文学”的局限: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22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第3个回答  2019-11-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