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行土地改革过程的简要回顾。
2、 对土地改革是通过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而彻底摧毁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从而彻底消灭封建制度的历史作用的阐述。
3、 对土地改革是通过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而建立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从而实现农民阶级最主要的阶级利益,满足农民阶级最大的阶级愿望,来充分调动农民阶级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性,进而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源源不断的巨大人、财、物力资源,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现实作用的阐述。

一、答: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意义:减轻封建剥削,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保障地主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意义: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4、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0年建国初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特征: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在中国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1
你是泸医的吗?真难为你了,打这么多字上去,还一字不漏,有人回答了随便给我说说吧,泸医的,不容易啊!
第2个回答  2011-12-22
走群众路线
第3个回答  2011-12-24
土地改革的源起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脉络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力更生,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法子,《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1949年后,中国确立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由于没有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对待,致使土地无偿占用,乱占、多占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由于党和国家在解放区率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大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1948年冬,陈毅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转运逐西东,前线征立功,”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1979年中国开始以场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或向中外合资企业收取场地使用费,土地使用权可作为合资企业的中方合营者的投资股本,
从80年代起,中国开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分两方面进行,第一,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986年,国家通过土地管理法,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第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在使用权上,变过去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使其真正按照其商品的属性进入市场,1982年,深圳特区开始按城市土地等级不同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7年4月国务院提出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同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一块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门的报告,确定在深圳、上海市、天津、广州、厦门、福州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12月,深圳市公开竞拍一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首次进行的土地竞拍,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国家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竞拍、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价格、年期及用途出让给使用者,出让后的土地可以转让、出租、抵押,这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打破土地长期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单一行政手段的划拨制度,创立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1987年, 中国开始进行土地估价试点,先后颁布《城镇土地定级规程(试行)》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
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城镇普遍实行收取土地使用费(税),与此同时开始试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定期出让土地使用权,同年4月,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1982年《宪法》的有关条款,删除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2月通过《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议案,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转让、出租、抵押,1988年全国各城市开始建立地产交易所,各专业银行成立地产信贷部,
1990年5月,国务院允许多外商进入大陆地产市场,发布《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法子》和相应的有关文件,这标志着中国的土地市场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从而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和土地市场培育的进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明确规定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市场配置土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出让已扩展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特区和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建设用地基本纳入新制度的轨道,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任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市场体系,这个土地市场是一个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应该包括:有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正常的价格体系,建立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健全的法律体系,使市场行为规范有序;合理的收益分配体系,体现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利用租、税、费有效进行调节;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公司使用土地按年交租或分期交租,实行年地租,租期可长可短,到期后可优先续租,实行年租后,租户对土地的处置权要受一定的限制,土地不得转让、转租吉抵押,对于资金困难的公司,经批准允许将占有的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转租,或抵押、入股,但不能超过与国家的租赁年限,并且必须按年交纳地租,
截止1994年8月,600多个城镇完成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的评估工作,同时,还根据土地资产评估和管理规定,广泛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宗地地价评估工作,全国各地先后建立500多家由政府批准的土地估价机构,3500多人获得土地估价师资格,
1995年7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公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确定法子》,提出培肓和发展土地市场的8项要求,主要是加强国家对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垄断,坚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集体讨论、“一支笔”审批土地;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范围,规范出让方式;逐步将用于经营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为有偿使用等,
1997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划出24万亩农村国有土地,公开招揽海外客商投资开发,这是全国农村国有土地首次向外资开放,该片土地一部分位于天山以北的乌苏、昌吉等县市,是全国著名的粮棉高产区,另外10万亩土地可由投资者挑选,其中熟地占1/5,其余为宜农荒地,
土地改革的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彻底废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身,第三,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