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形意拳三体式基本练法 图片 姿势

如题所述

抱球式:1.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成马步姿势。 2. 抬起一只手,直至与肩膀齐平,将手掌转向下方。 3. 另一只手则放置在自己的腰部。 4. 右手缓慢向前伸展,伸至合适的距离就停留。 5. 成功后,使左手向上提升到与头顶齐平的位置。 6. 全身保持稳定,深呼吸5秒后,慢慢恢复到原来的姿势。 虎口式: 1. 双腿微微分开,膝盖微微弯曲,左手握拳,右手张开掌心。 2. 保持身体平衡下,将右手慢慢转至右侧公司。 3. 将左手的拳头伸向前方,右手保持前面公司的状态。 4. 俯视自己的左手,双目注视目标点。 5. 左手绕过自己的身体,击向目标点。 6. 再次平衡身体,深呼吸5秒钟,然后慢慢恢复到原来的姿态。 熊形式: 1. 双手缓慢地向左肩和右肩各自砍去。 2. 每个手臂都必须呈45度的角度。 3. 站稳双脚,保持平衡。 4. 重复动作3次,然后恢复原始姿势。 5. 深呼吸5秒钟,然后再一次尝试以上的动作。 注意:以上三个姿势,必须在舒适的节奏下进行,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可以每次加大的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2
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

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述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F月,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练拳忌三害

初学武术,谨当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

练努气时,太刚则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诸疾。

挺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而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

呼吸合道

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

初级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

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三步功夫

呼吸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劲、暗劲、化劲也。

明劲者,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劲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劲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

易骨者,明劲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壮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岳之状,谓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劲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劲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此谓之三步功夫。

七拳法

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诀

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

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取其为破他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之规则。

整体合一

易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象之灵,能通感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六合为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谓之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三节合一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四梢三心归一

盖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

发为血梢,属心。心怒生气,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为筋梢,属肝。手足之动,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

牙为骨梢,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老耄,上下成行。

舌为肉梢,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增田气壮,肌肉成强;充实脏腑,刚柔悠扬。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悬,人心要灵。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步法手法及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奔、如虎之跃。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抖、舒也。

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二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因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力气;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梢要相齐,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
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方能贯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

拳经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敌好似火烧身,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形意要领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知情,七要起落钻翻分明。

塌腰者,尾间上提,而阳气上升督脉之理,又谓之开督。

垂肩者,肩垂则气贯肘,肘垂则气贯手,气垂则气贯丹田。

扣胸者,开胸顺气,而通任脉之良笺,能将精气上通泥丸,中通心肾,下通气海,而至于涌泉。

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头顶而气冲冠,舌顶而吼狮吞象,手顶而力推山。

提者,谷道内提也。古仙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而又谓之醍醐贯顶,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横者起也,起者钻也,起为钻也,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顺者落也,落者翻也,落为翻也,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

无论如何,起钻落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坠字;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钻翻。进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象之用也。

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蛰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龙卷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以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于饮食茶水之间皆有可能。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虚实、奇正也不可专用意于虚实,是在人之形势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无穷也。

拳经曰: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谓之此意也。学者深思格物此理,而要意得矣。

十六处练法

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颈、十警、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就,束身也。夹,如夹剪之疾也。合,内外六合。疾,疾毒内外合一。正,是正直,看斜有正,看正有斜。颈,手摩内五行。警,警起四梢也,火机一发,有物必落,磨颈磨胫,意气响连声。起落,起是去,落是打,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成起落。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阴阳,看阴有阳,看阳有阴,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能成一气,气成始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在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拳经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拳经歌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抡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口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拳经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莫外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固灵根而动心者将敌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武艺虽精窍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传授要择人。

无极论

无极者,空空静静,若虚无一物也。圣人自阴阳以说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无形则天地安足生,故日: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太极之五太也。胎胞气质形之本也,一惊而生气质形也,气之轻清而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而下凝者为地。然太易者,末见其气者;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寻生万物也。如易仍无形,太极也不生气,形质混沦而相离,虚无缥缈复而谓之无极也。

虚无无极含一气

虚无者,无形之势也。无极者,含一混沌不分之气也。此气乃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氤氲无形,其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源、生死之道、天地之始、万物之祖、阴阳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即太极之发源,而谓之无极也。

起势

开势先将身体立正,面向前,两手下垂,两足九十度之姿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无极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乃为练拳之道要,形意拳之基础也。

太极论

太极者,气形质之本,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太极中于四象两仪之母也,其性属土,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在人五脏属脾,脾旺则人之四肢百骸健全,取诸形意中为横拳,内包四相,即劈、崩、钻、炮之拳,共为五德,而又谓之五形。

太极势

将无极之姿势,半面向左转,左足跟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姿势。随时再将身体下沉,腰塌劲,头顶劲,目平视,内中神意抱元守一和而不流,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顶上腭,谷道内提,此势取名一气含四象,谓之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真相,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真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双修也。故心以动而万物生,其理流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无物不有,心似静,其气缩至于心中,退藏于密,无一物之所存。故练拳以此开势之法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无极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乃为练拳之要道,形意拳之基础也。

两仪论

两仪者,是太极流行绵绵不息,分散而生也。太极左伸则为阳仪,太极右伸则为阴仪,所以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阴阳相生,则生生不息。

天为之一大天地,人为之一小天地,天以阴阳相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相也。人以三才而生三身。三身者,上、中、下三丹田也。三田往返,阴阳相交,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即道家之金丹也。拳术之理亦然,且拳术左分为阳仪,右分为阴仪,阴阳伸缩,生生流行,绵绵不息,即拳内动静、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之玄妙也。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数理兼用,方生神化之道,体用一源,动静一理,分而言之为万法,合而言之仍归太极之一气也。形名虽殊,其理则一,正是此意义也。

太极

左足不动,右足向外斜横进步,两手攥上拳,左手阳拳,停在左胯,右手随足进时向里拧劲,拧成阴拳,如托物之势。顺胸上起,往前伸出,头顶身拗,目视右掌大指根节,谓之鸡骨妥、龙身、熊膀、虎抱头。鸡骨妥者,独立之势。龙身者,三曲之形。熊膀者,顶直立之劲。虎抱头者,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之意。总而言之,即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也。

两仪生三才

将太极之姿势,右足不动,左足向前半步,左手同时进时,往前顺右肱推出,至右手腕向下翻动,成半阴半阳掌,右手也同。左手向前推翻时,向里拧劲,回拉至下丹田,成半阴半阳掌,两手大指虎口圆开,两肱曲伸,似直不直,似曲不曲,目视左手大指梢。两肩松开沉劲,两胯根塌劲,是肩与胯合;两肘垂劲,两膝合劲,是肘与膝合;两足蹬劲,两手五指伸劲,是谓手与足合。此谓之三合也。

要而言之,是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合而为一,此时身势不可前栽后仰,右斜左歪。正是斜,斜是正,阴是阳,阳是阴,阴阳相合,内外如一,此谓之六合也。总而言之,六合是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后无论各拳,各形开势,皆用三才势为主,熟读拳经,深默温习,法无不中。

拳经云:三才三身非无因,分明配合天地人,三元灵根能妙用,武术之中即超群。

劈拳

劈拳性属金,是阴阳连环成一气之起落也,气之一静,故形象太极。气之一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拳,其五行循环之理。土生金,故先练劈拳,上下运用,有劈物之意,其形像斧,故名劈拳。所诸身内则为肺,劲顺则气合,劲拗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故学者不可大意也。上步初势曰:两手紧握,同变阴拳,左拳落出,肘顺胸前,高不过肩,力垂左肩,右手靠脐,肘至肋边,眼平舌卷,气降丹田。
第2个回答  2011-11-01
  三体式
  1、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正项直,两脚尖外展,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眼向前平视。
  2、右脚向前进半步,左脚随即跟进半步,两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脚距与肩同宽;同时两臂屈肘向外,向上运行至两掌与肩同高时,两臂屈肘内旋,两掌经肩前向下按掌至小腹前,两掌掌心向下,十指相对,两肘微屈,目视左前方。
  3、重心移左脚,左膝微屈,右脚向右侧撤步,前脚掌点地,脚跟提起;同时身体左转约90度,两掌由腹前向左侧前伸,臂微屈,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目视两手。
  4、上动不停,重心落于右腿,左腿回收半步,脚尖虚点地面;同时两掌回收至小腹前,掌心向上,两前臂紧靠腹部的两侧,右腿微屈,眼向前平视。
  5、左脚向前进一步,两腿膝部微屈,重心略偏于右腿;同时两掌上提至胸前,臂内旋使掌向内翻转向下,左掌向前劈出,肘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函,掌指高与肩齐。右掌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处。手腕向下塌劲,眼看左手食指。
  要点:①上体要正直,不前俯后仰,表情要自然,牙齿要扣,下颏略向后收。②两肩向下松垂,前臂肘部下垂,不可伸直,食指要向上挑,虎口成半园形,手心向里凹;右臂小臂靠在腹部右侧。五指撑开,腕部要向下塌动。③胸部略向内函。背部肌肉要尽力向两侧伸展开。腹部要自然充实;臂部不可向外突出;④两膝微向里扣,前膝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脚趾扣地,重心略偏重后腿;呼吸要自然,身体要稳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02
就近找个师傅吧,光看网上说的永远练不对的。搞不好还把身体练伤了。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因为师父不在身边姿势不对练了膝盖一直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