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的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江广材
江广材(1898—1950),小名文金,字德斌,番禺县禺北江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人,先祖世代务农,其父江贵珍除耕田外,兼营小买卖,为人忠厚,克勤克俭。
江广材是独子,童年在村里读私塾,稍长,因身体瘦弱,难以下田耕作,曾随亲戚沿街卖布。他受塾师及村中儒者的影响,醋爱读书,尤喜读经史。故恳求父亲供自己到省城就读于执信中学。但是一个农家子弟要进城读书并非易事,在广州,他常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做工,读完初中后曾回乡当塾师,在半工半读,读一段,工作一段又再读的情况下,刻苦地读完中学。高中毕业后,江广材回到家乡,任教于江村小学,不久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哲学系。考上高等学府自然高兴,但费用从何而来?他说服父亲卖了几亩田,凑了点钱,负笈上学,两年后实在无法维持,打算停学回乡工作,幸赖村中父老兄弟支持,靠“世德堂”祖尝中拨款资助,才读完大学,成为村中第一个大学毕业生,获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江广材曾任番禺县教育局督学、番禺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小主任,讲授语文、经训等课程。他有志于发展家乡的文教事业,并铭记乡亲对自己读书时的支持,毕业后不久即与村中亲友一起,筹办图书馆,虽然自己经济拮据仍捐款百元。图书馆设在江村小学旁边,购置《万有文库》、《中学生文库》等书籍,在当时的农村算是有点规模了。
江广材早年追随观淇从事乡村工作。1936年,伍观淇主持农村合作事业,他参与其事,曾被派到南京,在实业部合作技术人员讲习所学习,当时还兼任江莲乡小学校长。
1938年10月,日军侵粤,进逼广州,家乡危急,伍观淇领导番禺、花县数千民众,自南岗口经江村、高塘、蚌湖一带,凭河抵抗,江广材追随伍观淇保卫桑梓,任第七战区挺进第四纵队司令部参议、番禺县赈济委员会委员、广东临时参议会第一、二届参议员。他生长在农村,曾收集各方面意见,提出有关战区农业生产的提案,为当局采纳。
1943年秋,江广材以省参议员身份兼任国民党花县县党部书记长,1944年秋任花县县长,免去县党部书记长职,其时,花县大部分地方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县政府偏处一隅,工作很困难。他曾与亲友谈及,去花县赴任前,往谒省府主席李汉魂,李知当地条件困难,还给了一些经费。日本投降后,省政府主席易人,不久他也去职,此后,无心从政,回到家乡。
战后,伍观淇任番禺县临时参议会议长,主持地方建设事业,决定在禺北办一所中学,乡人铭记伍观淇的抗日功勋,也钦佩他的道德学问,决定以伍观淇的字庸伯为校名,江广材参加了筹办工作,被推选为校长。
庸伯中学的开办费用全靠热心人士捐助,江广材曾随伍观淇赴香港筹款。在办学方面,他仰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用人唯才,加上各方面的推荐,庸伯中学不乏好的老师,还就近聘了一位外籍女士教初中一年级英语,帮助学生打好外语基础。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庸伯中学创办了几年,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家乡建设。
江源
江源(生卒年月不祥),字一原,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人,其生活时间是明代。
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他应朝廷科举考试,中解元,五年后再中进士。不久被派去江西省上饶县任知县。他未到任前,该县诉讼案件积压甚多,监狱人满为患,且有处理不当者,民怨沸腾。他苙任后,获知情况,即着手清理,查核事实,对有罪的依法判理,对前任量刑过重的酌减,未构成罪行的则释放,旬日间牢空过半,民皆信服。因政绩显著,调升为户部主事,历郎中,侍讲王,均严于操守,清慎自持,深得同僚们的推重。
后来江源又曾被派到江西,综理全省屯田水利工作。过去,朝廷为这些工作每年动用不少钱财,而下属则乘机窃取,积习甚深,难于芟除。他深入下层,摸清底细,立即将营私舞弊者绳之以法,并订立制度严加规范,广大农民均受其益。后又调任四川兵备副使,镇守松潘,一连三年,邻近的部落首领向其敬赠礼物,他一无所取,当地守将十分佩服他的品行。正当朝廷准备擢升他时,他感到年事日高,便辞官回乡,优游山泉,以终馀年。寿72岁,著有《桂轩集》。
江履祥
江履祥(生卒年月不详),字赞修,出生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是清代中朝人。家境虽较为贫困,但很用功读书,其学业成就为他人莫及。
身材高颀,仪表大方,且留下一把长髯,飘飘欲仙,乡人对其十分器重。嘉庆12年(公元1807年)参加省试,中试举人,大挑一等。当时朝廷急需征召一批治理黄河的人员,命令在获选一等的考生中再行挑选,他被选中,分派到河南省内黄河南段修筑堤防。干了一年,调到中河段参加防讯工作。嘉庆24年(1819年),黄河在兰封、洛阳一带突然决堤,庄稼被浸,人畜遭殃,河南巡抚派他负责构筑九堡河堤,以保下游居民安全,修堤需要收购大量的稭料。(稭,是农作物收割以后的茎,俗称禾秆)按以往惯例,这些稭料要积至100斤的重量才能收购,因运输不便,稭料运到指定收购的地点又不一致,以致到处阻塞,延误施工。江履祥到任后,力排众议,采取不限重量、随到随购的办法进行征集,又迅速运到决口地,乡民大加赞许。数月间,征集到大批稭料,使筑堤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无虞。过去官府发放河役工的工资,既不按期发放,又常从中克扣,役工们敢恕不敢言,曾发生过群情鼓噪事件。江履祥查访到这些情况后,采取措施,坚决革除这种陋习,亲自监督,不准积压,不准拖欠,按完工质量依时兑现,又亲下工地,对役工进行慰勉,一时欢声雷动。当时,治理黄河工程,被人们视为一份肥缺,大多虚报作弊,中饱私囊,他治河五年,只知黾勉从公,一无所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道光2年(1822年),巡抚程含章对他甚为赏识,派他出任临颖县知事,他洁已爱民,一如其旧,政声大起。旋调往浙川县提任考官,他一秉至公,录取一个邑中寒士寂寂无名的王先志为榜首,始知其办事公正,选人以才,为社会所信服。程巡抚卸任后,他为同官诬陷,遭到免职,但却贫不能归。南阳知府廖文锦请他担任舞阳书院讲席,因他学识渊博,从学的人很多,数年后因病去世。江履祥志行高洁,是一个有用之才,但未能施展抱负,知者惜之!
江化龙
江化龙 (生卒年月不祥),清代人,字尚容,广东省番禺县江村(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人,他生性耿直,自小有大志,可是屡试不第,于是投笔从戎。由于英勇善战,得到上级的赏识,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兵部尚书赵申乔巡视广东,提拔他为列校官。雍正二年,出任澄海守备。不久奉诏入都,任御前侍卫。1727年,被派赴福建省任浦城游击,旋升为福州提标参将,到1735年升为副将,兼掌督标中军帅印。当时,福建省的福清、蒲田等县土匪猖獗,民间叫苦不迭,江化龙率兵清剿,土匪闻风而逃。不出半月他将匪首捕获,绳之以法,对胁从者一律从宽发落,遣送回乡,土匪感其义,纷纷散去,不再聚众闹事。剿匪事平后,他提升为漳州总兵。乾隆五年(1740年),荷兰入侵台湾省。江化龙被朝廷任为台湾北路副将,领兵抵抗荷兰侵略军的入侵,大败敌兵,战功累累。收复台湾后,他受命为金门岛总兵。此时,江化龙已积劳成疾,请求解职,台湾总督那苏图苦留。后返回大陆,出任福建省汀洲、邵武、延平、建阳等地的总兵。
纵观江化龙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军旅中度过。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且富有谋略,故屡获战果。他统率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据乡人回忆,他为官数十年,前后接受奖赐不计其数,但大都分散给下属,而自己占有甚少。因此,他解甲归田后,青鞋布袜,过着清贫的生活,谁知道他竟是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呢!
江将军享年81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